文丨肖曉
15日一早一場小員工維權鬧劇拉開了今年「315」的序幕。一篇署名小員工,標題為《藍色光標,所謂亞洲最大公關公司,如此坑害老員工,良心真的不會痛嗎?》的公眾號推文在朋友圈迅速發酵,閱讀量10萬+,點讚數萬餘。只是下午該文章已被刪除無法訪問,原作者亦發文致歉稱「衝動」。
消費者的節,營銷人的劫。全民維權的日子裡,即將揭幕的315晚會成為懸在無數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各大企業公關更是早早進入備戰狀態,勢要在這個新型演武場上一決高下,而藍標事件的發酵則讓公關公司從幕後走向臺前,成為當事人加入維權混戰中。
無巧不成書,近日,網文大神匪我思存也在微博上發表長文,就騰訊在播劇《人生若只如初見》涉嫌侵權一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名為《原創永遠都不死》的網文維權之戰在「315」到來之際備受關注。
娛樂獨角獸注意到,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件維權事件背後,代表的正是網際網路時代維權的新態勢:用戶正在成為維權的主動推動者而非被動受益者,而其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亦成為大眾手中的利器。
匪我思存再次發文維權,《人生若只如初見》涉嫌侵權?
近年來,影視劇注水、偷票房、收視造假、演員摳圖替身等行業問題早已成為「315娛樂圈打假」的必然話題,老生常談式的反覆批評指正,希望能夠為行業帶來一些良性思考,然而看起來卻收效甚微,其中尤以網文IP帶來的版權之爭、抄襲之爭為甚。
3月11日晚,知名作家匪我思存微博發表長文《原創永遠都不死》,指責《人生若只如初見》涉嫌在影視劇版權到期之後無版權翻拍其作品《迷霧圍城》,並表示「不管怎麼被踐踏,怎麼被侮辱,怎麼被欺凌,怎麼一次又一次被人連頭帶臉踩過去,原創永遠都不死」。
其實這並不是匪我思存第一次就《迷霧圍城》改編電視劇一事和劇方產生糾紛。早在2016年3月,她就曾發文《關於電視劇不得不說的一些話》稱劇方違法侵權;4月5日,製片人常莎發文《價值1200萬的眼淚》質疑匪我思存是「鱷魚的眼淚」,1200萬續約費遠高於市場價。
在兩人的你來我往中,不難發現一條清晰的時間線:2011年雙方籤訂版權協議,彼時作品尚未完稿只有8萬字;在作品完稿之後至2015年之間,劇方耗資巨大對作品進行改編,期間匪我思存從未參與;2015年12月電視劇啟動會上,匪我思存方出席發布會,但本人未到;2016年3月12日正式開機;隨後匪我思存指出合約到期,劇方涉嫌違法侵權。
雙方爭執不下對簿公堂,一審判決匪我思存獲得製片方50萬賠償費,小說《迷霧圍城》改編的電視劇照常拍攝、製作,迎來了短暫的「平靜期」。
近期隨著《人生若只如初見》在騰訊播出,匪我思存再度髮長文表示「二審還沒開始,對方就播了」,並貼出律師函表示一定追究到底,律師函中表示「侵權行為已被法院認定,在最終結果確定前,建議涉案電視劇暫停上映、播放」。
截止目前,劇方並未對此事做出任何回應,騰訊視頻《人生若只如初見》亦未做下架處理,用戶仍可正常觀看。對於這場歷時長久的維權之戰,微博上對於此事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輿論走向,有支持原作者維權的,但也有質疑其蹭熱度,孰是孰非尚無定論,還需等待二審結果。
提及匪我思存,除了網文大神這樣的標籤外,她為人所知的標籤還有一個,那就是網文維權,可以說她的維權反擊戰和其作品精彩:2017年8月9日,匪我思存連發微博指出《如懿傳》、《甄嬛傳》作者流瀲紫抄襲,甚至截圖證明對方連錯別字都不放過;2018年春節,匪我思存發博稱「留言轉交律師處理」,指的正是於正新作《鳳囚凰》涉嫌抄襲《東宮》,並表示「別給抄襲者熱度」。
其實,隨著IP改編影視劇的火爆,大量的原創作品得以影視化,在被更多人關注的同時也必將面臨更多目光的檢驗,事實證明,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任何侵權行為尤其是抄襲現象都將無處藏身:《錦繡未央》涉嫌抄襲200餘部小說,《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涉嫌抄襲《桃花債》、《楚喬傳》涉嫌抄襲《九州縹緲錄》等作品……只是不知何時起,火爆的IP改編劇似乎和抄襲侵權形成必然聯繫,蹭熱度也好,真侵權也罷,這種現象不免讓人唏噓。
侵權背後必然是維權之路,回顧之前事件,雙方或是各執一詞或是訴諸法律,幸運的是,匪我思存不再是網文維權的個案,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普遍現象;不幸的是,維權背後多數「被告者」選擇選擇靜默不理,法律審判的滯後性也往往為其提供了滋生空間,待到劇集播放完畢、熱度散盡時候的一紙判決往往只能讓人嘆一聲可惜!畢竟目前《鳳求凰》、《人生若只如初見》仍在正常播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也有個例,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被疑侵權之後,唐七公子火速出手為自己發聲,找來代理瓊瑤起訴於正的律師團隊,希望通過司法鑑定證明自己的清白。然而司法鑑定背後,抄襲之名已成,成為其難以洗去的汙名。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此次匪我思存和《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版權之爭,還是屢禁不止的抄襲風波,最初的發源地都是社交平臺微博,坐擁數千萬用戶群體,微博可以輕鬆將任何事件放大至公眾面前,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酵引起全民關注,形成輿論高潮,倒推創作者維權之路。
截至目前,匪我思存的《原創永遠都不死》微博點讚量超5萬,轉發量過萬,評論中更是聚集了大量為其鳴冤站隊、支持維權的粉絲群體,助推此次事件迅速引起新一輪的輿論發酵。
左手微博,右手微信,社交平臺成「維權」新戰場?
回到今天的熱門事件,其實是一起老員工被迫離職,感覺受到不公平待遇後自發的維權事件,當然也不乏網傳爆料者稱這不過是藍標為客戶爸爸做出的「自殺式公關」,究竟是真維權還是陰謀論,無人知曉,不過都是「315」衍生品而已。
截止目前,公眾號原文已被刪除無法查看;藍標方COO肖中雲回應稱「此事僅是個案,公司正在與這位員工溝通,預計很快將對外發布正式回應」,企業總裁也在中午回應稱公司正在高速發展、快速轉型階段,難免遇到此類問題,同時他指出,「所謂的員工第一隻針對優秀員工,而不是為了某些不勞而獲的員工使得『劣幣驅逐良幣』。」
截止發稿前,原作者發文致歉稱「衝動,對造成的不良影響致歉」。逐漸落幕的藍標事件背後,網友的一句戲言,「有公眾號的員工我們不需要」,看似調侃,實則點出了事件背後的邏輯:微信正在通過其自帶的公眾號、朋友圈等功能成為輿論維權的新戰場。
向前追溯半個月,轟轟烈烈的「文藝女青年」事件、兩會上刷爆票圈的記者事件、甚至到昨天霍金去世,動輒10W+的閱讀和過萬的轉評贊以及刷屏式的朋友圈宣傳,無一不是微信作為社交平臺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明證。只是此次,藍標事件讓其在輿論之後再加新關鍵詞:維權。
其實維權並不是近年來的新興產品,如果以標籤型產品「315晚會」來看,維權歷史已有28年之久,期間遭其打假曝光的問題企業不計其數,一度成為無數企業的「大考」。只是時移世易,權威代表「315晚會」開始面臨諸多質疑,僅以2017年為例,快傳體育稱晚會在維權時擅自抹去圖片LOGO構成侵權;無印良品發函回應「核輻射」食品稱錯把公司地址當成食品產品。
同時,晚會自帶的官方性和權威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覆蓋所有的大眾,而是只能將目光聚集在一些比較引人注意的大企業、大趨勢上,離真正的全民維權、全民打假尚有距離。而網際網路帶來的新型維權顯然是一個恰到好處的補充。
一方面,網際網路打破了之前大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單一性和滯後性,助推社會進入到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零距離、零時差接觸到海量信息,並在相對自由的語言環境中表達觀點,成為意見領袖;另一方面,坐擁巨額用戶群體的平臺對信息進行裂變式傳播,形成輿論熱點,從而引起輿論關注,倒推維權之路。
無疑,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正在逐漸成為大眾維權的新戰場,不論是2017年以來網文大神頻頻通過微博公開指責侵權事件,還是藍標事件背後的小員工發布言論倒逼大企業維權,都可以看做是網際網路催生的新型維權方式的代表案例。只是值得深思的是,熱議背後能否有效藉助輿論壓力實現真正的維權還有待觀察,目前看來仍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