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知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

2020-12-18 騰訊網

《民國社會生活史》(上下冊)

最近幾年,社會上興起了民國熱,似乎民國一切完美無缺,充滿了美好,影響了一般讀者和部分研究者的認知。《民國社會生活史》客觀公正地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社會生活變遷的途徑,有效地冷卻了部分讀者心中的民國熱,讓他們以冷靜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尋找未來之路。

——劉大勝

《民國社會生活史》(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兩冊最近面世,代表了社會生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書分勞動生活、衣著與服飾、飲食生活、建築與住房、交通與出行、婚姻習俗、喪葬禮俗、節日節慶、娛樂休閒、宗教生活、社會交往、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等12章,前面撰有導論。作為一本專業領域的斷代史著作,作者撰寫的初衷是呈現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中總結出基本特徵。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轉型讓人眼花繚亂,讀者如何把握髮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如何評判主編總結的基本特徵,可從巨變與漸變、進步與落後、並呈與雜糅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 巨變與漸變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的各個領域發生了太多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一為革命,二為改良。革命的特徵是暴風驟雨,以推翻現有體制、建立一套新體制為目標;改良亦稱改革,特徵是緩進求變,以調整現有體制、使之更為合理為目標。二者存在根本的區別,均對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呈現巨變與漸變的不同。

民國的時間跨度是1912年到1949年,以中華民國成立作為開端,以新中國成立作為結束。革命式的政治鼎革直接造成了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動,所以把政權的更迭作為劃分的歷史依據是合理的。民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之前的晚清和之後的新中國均呈現很大不同。《民國社會生活史》單獨提出民國,具有學術眼光,充分肯定了政權更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重大衝擊。

就傳承性而言,民國與晚清的連接度高一些,與新中國的連接度低一些,這同樣因為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辛亥革命雖是革命,有著諸多的不徹底,直接影響了社會生活很大程度上延續晚清,只是多了民主自由色彩,崇尚西方文明的程度更深一些。新中國的成立斬斷了民國的發展脈絡,全面性和徹底性遠遠超過辛亥革命,真正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進入新紀元。

革命的主導者從來都是政黨,是政黨合法性的表現,社會生活的改變是其革命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民國社會生活史》裡面有大量的描述。民國肇建,一紙政令就剪去了全國大多數人的辮子,厥功至偉。「自由儘是新風尚」,整個社會生活崇尚著自由、民主、博愛、進步的氣息。敢有帝制自為之,全民共討之,全黨共擊之。但是,納妾、纏足、賭博、跪拜這些南京臨時政府明令禁止的陋俗,依然在社會上大量的存在,法令和政令很難消滅。並不是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改良與革命不同,主導者可分為政黨或政府等上層建築,也可分為具體的從業者。上層建築的改良較之革命,激烈程度有所降低,依然屬於外力改變社會生活,不是社會生活的自然發展,結果多半不如預期。比如,《民國社會生活史》中所列舉的採用陽曆紀年和廢止中醫,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陰曆和中醫行之數千年,在城市和鄉村均有廣大的接受群體,非短短成立幾年、十幾年的民國政府所能徹底廢除。

改良的主導者還包括本行業的從業者,這類人熟悉本行業的基本脈絡、歷史傳統和發展脈絡,也明晰如何有限地進行改革。《民國社會生活史》同樣看中這類改革。無論是婚慶禮俗、交通出行,還是休閒娛樂、社會交往,均是如此。社會生活的發展自身存在規律,任何改革都必須符合這個規律。政黨和政府機構採取的革命和改革固然對社會生活的改變產生劇烈的變化,但本行業有限的改革對社會生活的改變才是長久的、持續的、不間斷的。

二 進步與落後

現代歷史學認為,歷史發展有進步與落後之分,雖然不完全像進化論一樣單線式發展,但社會的進步和落後有客觀判定的標準。不同的評判標準彼此之間差別很大,卻都承認二者的客觀存在。歷史不應該是延續興盛衰亡的圓周律,而應該是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上升過程中自然就有了進步與落後之分。在某種意義上講,停滯也是落後的一種。

《民國社會生活史》認為,社會生活良風美俗與惡風陋俗之分,良風美俗代表著進步和文明,惡風陋俗代表著落後與落後。歷史學者不是史料堆旁邊的看客,始終懷揣美好的希冀解讀歷史,肯定倡行良風美俗的進步行為,否定革除惡風陋俗的落後行為。社會生活的進步恰恰在於由惡風陋俗向良風美俗的轉變。

南京臨時政府存在僅有短短三個月,卻以雷霆之勢發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令,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方面的變革,希望藉助政治的力量推動整個社會變革。禁纏足、禁鴉片、禁賭博、改稱謂、廢跪拜、禁止販賣人口、倡女權、易服飾、倡導自由婚姻等,成為一股時代性的社會新潮流。人民頭上的辮子減去了,心中辮子的陰影慢慢褪去;跪拜之禮被廢除,傳統的尊卑長幼受到很大的衝擊;民權的口號成為時代強音,完成了人民對皇權的祛魅。

民國代替清朝,誠然太過倉促,準備並不充分,仍然開闢了歷史新紀元。《民國社會生活史》導論曾引述上海《時報》:「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製成,舊官制滅……」這帶有革命者和嚮往新生活的人的美好希望,沒有完全達到,卻代表著一種歷史的方向。

社會生活的變革有不平衡性和不均衡性,空間結構和各階層社會生活都是如此,這在《民國社會生活史》中詳盡論述。相比於內陸省份、小城市、華界,沿海沿江省份、大中城市、租借的變化更迅猛;鄉村民眾、城市基層民眾、沒有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城市民眾、城市知識分子、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社會生活更先進,這是一個總體特徵。

民國社會生活固然發生了太多的變化,進步的態勢也很明顯。但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步伐還不夠快,城市和鄉村還存在著大量的陋習,沒有得到根本的革除。中國整體的社會生活還是落後的,部分地區的停滯也代表著落後。

三 並呈與雜糅

民國社會生活生活的特徵是變革、變動、變化,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漫長的中國歷史、強大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東方專制主義已經滲入中國人的骨髓,鑄就成為一種文化心理,具有不易改變的惰性和慣性。社會生活是這種文化心理的具體呈現,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保持中國傳統的努力,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排斥現代文明的頑抗。中與西、古與今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契合點,這是一百多年中國人尋找的目標,也是歷史學者研究時努力達到的方向。

《民國社會生活史》指出,中國傳統生活方式與西洋近代生活的矛盾、衝突、調適,是民國社會生活演進的基本趨向。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心理為中國人構築了最堅固的堡壘,阻擋著歐風美雨的侵襲和滋潤。無論西方文明怎麼強勢進入,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很難改變,只有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和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才可以發揮效力。這就造成了民國社會生活呈現「新舊並呈、中西雜糅」的特徵,既有新又有舊,既有中又有西。

該書在第八章「節日節慶」,重點論述民初強力推動改正朔和採用陽曆紀念的努力。曆法上的二元社會確實存在,新舊曆法之間始終在調適,政府推行國曆與廢除舊曆的努力卻收效甚微。民間還是遵循舊曆,看重舊曆節日,只有政府機構看重國曆。曆法變革充滿複雜性和緩慢性,舊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文化內涵,並非上層建築的政令可以廢除。

傳統婚慶禮俗同樣如此,這在《民國社會生活史》也有論述。隨著民國婚姻觀念的變化和一夫一妻制的提倡,自由戀愛、文明結婚、集體婚禮成為社會的新時尚。但是,傳統的婚禮陋習並沒有消失,童養媳、搶婚、鬧房、守節、納妾、溺嬰等在廣大鄉村還很盛行。哪怕是城市中的中產階級和富賈豪商,也可能沾染了很多婚姻陋習,這一方面源自家庭或者家族的壓力,另一方面源自自己沒有完全隔斷與陋習的關聯。

《民國社會生活史》既反對全盤全盤,又反對抱守殘缺,而是倡導中國傳統和西方文明之間進行有效的連接,在變通調適之中尋找可能的突破點。既然無法割裂中國人與文化心理、傳統文化的天然連接,無法割裂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關聯,那就必須在引進西方文明的同時,充分地尊重傳統風俗,改變傳統中的惡風陋習,保持傳統中的良風美俗,與西方文明嫁接在一起。

最近幾年,社會上興起了民國熱,似乎民國一切完美無缺,充滿了美好,影響了一般讀者和部分研究者的認知。歷史的真實通常非常複雜,呈現多元的狀態,很難用好與壞來評說。任何讀起來痛快淋漓的書都是值得懷疑的,任何二元對立體系下的評判都是需要謹慎的。《民國社會生活史》客觀公正地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社會生活變遷的途徑,有效地冷卻了部分讀者心中的民國熱,讓他們以冷靜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尋找未來之路。

(劉大勝: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民國社會生活史》(上下冊)

填補民國社會生活研究的學術空白

從源頭認識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生活

資料豐贍、論從史出

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出版項目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2019—2020)」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
    民國時期女裝的變遷其實就是中國女裝由中式向西式轉化的過程。由於受西方女性衣著的影響,服裝不再只是平面剪裁的上衣下裙或寬大的袍服,服裝上的裝飾也由繁複變得簡潔。民國時期的女子襖裙為女子提供了一種別樣的美感,清新古韻、令人沉迷。儘管民國服飾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剎那芳華,餘韻流長。
  • 陝歷博老物件見證陝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
    為鼓勵引導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陝歷博特舉行《歲月如歌——陝西民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展》。展覽將持續到9月10日。   展覽共選取民國至2000年間的各類文物160餘件,分為民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四個時間段,以物代史,通過一件件極具時代特徵的老物件折射中國,特別是我省自民國以來近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勾勒出陝西近百年來社會生活變遷的掠影。展覽採用虛實結合的布展方式,將這些老物件布置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中,觀展者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一條時空隧道,將人一下子帶進「老日子」。
  • 帶你走進真實的民國社會生活
    》(合著)等著作,是國內研究民國社會生活首屈一指的權威專家。說起民國,很多讀者的第一印象會想起《上海灘》的馮程程和許文強,《金粉世家》的金燕西與冷清秋。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落幕後,中國社會一步邁進了形式上的共和制社會。
  • 帶你走進真實的民國社會生活
    本書主編和主撰左玉河,是歷史學博士、研究員,任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曾出版《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民國大眾婚喪嫁娶》、《中華口述歷史叢書》、《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合著)等著作,是國內研究民國社會生活首屈一指的權威專家。
  • 高考熱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衣食住行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展現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進入19世紀中期,近代工業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匯撲面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衝擊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2)移風易俗在大城市裡,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與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仍處在落後、封閉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
  • 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城市的社會空間結構
    關鍵詞 社會空間結構;烏魯木齊市;民國時期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及其演變是城市地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烏魯木齊作為中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大城市,其城市、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歷史過程具有獨特的演變特徵。民國時期是烏魯木齊市各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時期,對民國時期烏魯木齊社會空間結構的研究是正確把握其建國後社會空間發展和演變的重要基礎。
  • 「原創」帶你走進真實的民國社會生活
    其中,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國社會生活史》,作為13項重要學術成果之一在發布會現場進行展示。本書主編和主撰左玉河,是歷史學博士、研究員,任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曾出版《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民國大眾婚喪嫁娶》、《中華口述歷史叢書》、《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合著)等著作,是國內研究民國社會生活首屈一指的權威專家。
  • 《生活的邏輯》:社會文化史視角下的民國知識人生活圖景
    《生活的邏輯》:社會文化史視角下的民國知識人生活圖景 許金晶 2018-11-17 11:44 來源:澎湃新聞
  • 社會變遷的語言標本透視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稱謂分期研究——社會語言學新探》,孫劍藝等著,商務印書館出版孫劍藝等著的《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稱謂分期研究——社會語言學新探《新探》既是社會語言學的探索之作,也是20世紀中國史的一個語言樣本,它不僅注重從語言角度關注社會變遷的意義,而且也以實證的態度強調研究社會變遷的意義和價值。社會積弊與語言病態社會變遷是社會現象的變化,這一過程是歷史生成的過程,也是文化積澱的過程。呂思勉說:「研究歷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
  • 《生活的邏輯》:社會文化視角下的民國知識人生活圖景
    前者全面闡述和分析上海越劇在二十世紀裡的演化與變遷,後者以勞動人民、文化人和小市民這樣三個代表性群體作為分析對象,考察新中國的政權鼎革對於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兩者均在學界和讀書界引發較大反響。2017年,上海市社科院的江文君老師又在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了《都市社會的興起》一書,梳理近現代上海歷史上,中產階層的崛起與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各種職業團體、社會組織和文化組織的興起過程。
  • 我們生活中女性婚姻觀念變遷史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女性當中的婚嫁思想也發生了很在的變化,女性婚姻觀念的變遷史,也在一定程度折射著社會現實,也轉換著時代的色彩。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大事裡,需要秉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禮教時代,歷朝歷代的女人們完全沒有擇偶的自由,男人是女人的天,而女人就只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 筆記反映生活變遷,小說承載社會百態
    作者:許超雄《宋人筆記視域下的唐五代社會》集中於利用宋人筆記中關於唐五代的材料來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與官方的記載不同,筆記小說涉及的內容更具有隨意性,且視角更多關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相比於政治力量的消長、朝代的更迭、政策的轉移,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和固定性更加強烈,唐代的衣食住行在宋代來說,發生的變化比之於政局動蕩、王朝變遷更加微小。
  • 《一粒麥種》:後殖民時期非洲的社會變遷
    恩古吉的早期作品力求以歷史記憶和個人經歷為線索,對肯亞從殖民地時期到實現獨立的過渡時期社會生活中的矛盾需求進行剝繭抽絲的分析。與之對比,在《一粒麥種》寫作之時,人們正在為非洲文學的定義、形式、意義,以及它同宏大政治機構之間的關係進行激烈的爭論,其中一些核心問題懸而未決,這就是恩古吉創作第三部小說的重要時代背景。歷史問題及歷史在去殖民化的背景中所具有的意義是備受爭論的議題之一。
  • 民國時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大眾,圖8是在牆角邊垃圾裡找吃的小孩
    這是一組外國攝影師赫達莫裡遜拍攝的民國時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圖為正在晾曬粉條的兩位男子。民國時期很多百姓都為了生計奔波勞作,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圖為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由於生活貧苦,只能四處撿破爛為生,沉重的生活壓彎了他的腰。圖為民國時期客店旁外面有兩位婦人在縫補衣物,她們身上穿粗衣麻布,頭上沒有任何的頭飾,可想日子是特別的清貧。圖為民國時期街道路邊行乞的孩子。
  • 民國時期的國旗變遷史
    這是我們最為熟知的民國國旗,在各種民國時期的影視劇中最為常見。然而,它卻不是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國旗。只是在北伐戰爭、東北張學良「改旗易幟」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才真正獲得正統的國旗地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星紅旗取而代之成為了中國的正式國旗。五色旗。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國旗,也是中華民國早期正式法定國旗。但是奇怪的是現在影視劇中卻不經常見到。
  • 民國男裝的時尚變遷
    民國男裝的時尚變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引發一場亙古未有的巨變,社會觀念為之大變,與時代密切關聯的服裝變化也是必然。辛亥革命之前,社會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
  • 知識分享:民國時期和建國後的叢書出版與社會閱讀
    (二)民國時期的叢書出版與社會閱讀  民國是一個新舊知識、方法、觀念更替與變革的時期,隨著1911年清朝帝國體制的終結與中國古典教育傳統的破裂,我國社會原有的整體性開始喪失,西方的現代知識體系開始植入,伴隨著這種變革的進程
  • 從一個家族看社會變遷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徐茂明教授在《明清江南家族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有全面而細緻的梳理,他指出,從既往的研究成果看,在研究時段上,既有通論性的著作,也有斷代性的著作,其中以明清時期居多;在研究內容上,主要有家族制度、家族人口、家族教育、家族文學、家族經濟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文化學等。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中國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變遷對人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人的自我認同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現實中探討如何使人形成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