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七旬臺灣出版人守望民間文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七旬臺灣出版人守望民間文化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年過古稀的農民還在土地上耕種,我也可以繼續做田野調查。」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已經70歲,卻仍放不下中國鄉土文化遺產搶救工作。

  藍印花布、大紅剪紙、草扇……黃永松在北京的辦公室像個小型手工藝品展覽館。泡上功夫茶,黃永松開始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由黃永松主編的《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近日在北京首發。該書包含362個源遠流長的中國民間故事和843幅傳統美術配圖,已在臺灣暢銷30年。

  「希望媽媽每天為懷中的孩子講一個民間故事,讓他們從小了解中國文化,帶著體溫的講述對親子關係有好處。」在《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出版時,黃永松特意從臺北飛抵大陸,到印廠車間親自督印。

  上世紀70年代,《漢聲》英、中文版在臺灣先後創刊。40多年來,黃永松和他的團隊,做了兩百多個民間文化的專題,將很多被遺忘的手工藝帶入大眾視野。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中國結」。30多年前,黃永松將中國編結藝術總結成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出版《中國結》系列叢書。「中國結」由臺灣傳遍全世界華人區,再傳回大陸,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黃永松致力於建立一個中華文化基因庫,將中國的、傳統的、活生生的民間手工藝文化歸入其中。他稱「做文化工作不能急」。他和團隊花9年時間做了風箏譜,花8年時間記錄了惠山泥人,傳統建築系列則做了十幾年。

  在一排老雜誌中,臺灣的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三本引起記者注意。這是1988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不久,黃永松進入大陸做的選題。

  「第一站之所以選擇福建,是因為那裡跟臺灣淵源最深。」黃永松是客家人,先祖在乾隆年間移民臺灣。三期雜誌中,他將兩岸淵源一一對應,比如臺北的萬華龍山寺源於泉州安海龍山寺,淡水祖師廟源於安溪祖師廟。尋根之舉,在臺灣引起很大反響。

  「很多人以為我很辛苦,其實在農村我簡直是『天子驕子』。」黃永松說,「早期臺胞來得少,地方上的人很熱情,我也幫他們尋找在臺灣的親戚。」

  小時候的地理課,讓黃永松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他能聽懂各種口音,常讓地陪驚訝佩服,「因為我的小學老師來自大陸各省,像自然老師是四川人,數學老師是山東人」。在中華大地上行走、記錄,對黃永松來說像是一項使命。

  近些年,「文化強國」被頻繁提及,黃永松為此成為共識感到欣慰,「大陸已經做了多年產業代工,卻缺乏創意。要了解民族文化,設計才會好,再來改善自己的製造業。」

  黃永松還常為紀錄片製作人提供建議,像前陣子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在傳承上,能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各種事都要做。」(完)

相關焦點

  • 南陽七旬老嫗守望60年 把西坪民歌唱成一個文化符號
    魏秀菊 通訊員 尹 伊 攝「櫻桃好吃樹難栽,花鼓子好聽口難開,要吃櫻桃早栽樹,要唱花鼓子你下場來……」年逾七旬的老人,清脆如小姑娘的嗓音,把西坪民歌唱成豫西南大山深處的一個文化符號。60年,在西坪民歌保護和傳播的路上,她從不缺席……□本報記者 王 平一起唱起來, 60年守望她想讓西坪民歌飛出深山去年8月,南陽理工學院音樂學院組織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來到西峽縣西坪鎮。魏秀菊聽說了,現場給學生們演唱了西坪民歌,依然清脆如小姑娘的嗓音加上經典的民歌曲目,讓師生們讚不絕口。
  • 走,到臺灣去! 大陸出版人進入臺灣市場淺談
    臺灣出版是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就現有登記的出版社或是已經以集團具名的出版單位,資本額最高的,恐怕也不超過2億新臺幣(約2000萬元人民幣)。在臺灣經濟與新聞管理部門對出版產業無任何保護與積極促進的措施的情況下,臺灣出版業是否會因此失守,或是有更多途徑介入大陸出版,對臺灣出版業來說,仍像是一團迷霧。
  • 臺灣出版人熱情參與香港書展 期許售書200萬冊
    臺灣出版人熱情參與香港書展 期許售書200萬冊  2010年07月21日 07:4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臺灣出版人郝明義分享成功之路:書籍改變人生
    臺灣出版人郝明義分享成功之路:書籍改變人生   中新網4月21日電(劉歡)21日下午,臺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攜新書《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故事》在北京舉行讀者見面會。
  • 臺灣著名出版人李夢舟:兩岸出版合作在這裡啟航
    今年上海書展專門開設了「臺灣地區圖書展示」區,總共匯集200餘家出版社的3000多種臺版圖書。帶著《錢進臺灣100問》、《兩岸勞動基本法律制度導讀》等圖書前來參展的寶島臺灣著名出版人李夢舟,是眾多抱著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心願而來的出版商之一。   幾個月前,李夢舟將自己的出版社更名為中國夢出版社。
  • 臺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閱讀的七道階梯
    作者為臺灣著名出版人、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郝明義一個社會的閱讀文化分為七道階梯, 其中第四道階梯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關鍵。閱讀文化的七道階梯,也可以看成是形成一座金字塔的七個層次:第一道,閱讀為了使自己如何更美好,更富有,更上進,像是金字塔的最 底層。在社會裡的基數最大,需求的人 最多。
  • 新時代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上)
    原標題:新時代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高度重要,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法實現。
  • 《出版人》雜誌及年度評選簡介
    關於《出版人》雜誌《出版人》於2004年9月創刊,是我國第一本立足於圖書出版產業、報導全球文化產業狀況、追蹤市場發展趨向、引導大眾文化消費的產業雜誌。
  • 河北七旬「民間巧匠」痴迷製作戲曲盔頭 (1/4)
    河北七旬「民間巧匠」痴迷製作戲曲盔頭 (1/4) "← →"翻頁
  • 第23屆東亞出版人會議:中國大陸出版業轉型已先行一步
    在東亞出版圈,有一個非盈利性民間組織活躍了近12年,從2005年起到今年9月已成功舉辦23屆研討交流活動,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日本、韓國的出版人「一年兩聚」。這裡所說的民間出版組織便是「東亞出版人會議」。
  • 孟白:出版人有責任,也有能力把「北京文化」記錄下來
    【名家話文化】 出版人有責任,也有能力把「北京文化」記錄下來 ——專訪學苑出版社名譽社長、總編輯孟白
  • 通訊:香港民間的文化「綠洲」
    中新社香港7月24日電 題:香港民間的文化「綠洲」中新社記者 梁今「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的文化『綠洲』一直存在於民間。」這裡就是潘耀明創作的文化「綠洲」。「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是對香港作為商品社會的環境而言。相反的,香港又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如果盡心盡力去做文學,一定會有所收穫。就比如,出現了讀者眾多的作家金庸、學識淵博的饒宗頤教授。」潘耀明認為,香港的文化靠民間的推動,雖然民間力量很小,有時充滿挫折感,但不能氣餒,做文學要持之以恆。
  • 《守望》中的政治敘事與 「民間」 因素
    雷霖《守望》是江月衛最新出版的扶貧題材小說,也是湖南省「夢圓2020」主題文學徵文活動的獲獎作品;他以自己的扶貧經歷為基礎,書寫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下,天井侗寨的貧困戶們學會創業、擺脫貧困的故事。《守望》中的寨佬便是侗族社會精神倫理的體現物。文中他出現的次數不多,但都在關鍵的場合:一是帶村民去市裡上訪保張天益;二是動員村民修通往風箱口的路;三是號召村民鋪電線。這幾件事都關乎天井寨扶貧的成功與失敗,和村民的生計與未來。寨佬作為侗族社會的權威性資源,並不擁有單獨處置任何村民的權力,他所擁有的權力是公權力,是全體村民給予的,代表的是大家的意志。因此他的作用主要在於統攝村民的精神。
  • 章方松:守望鄉間文化_文化_科教文體_溫州網
    多年來,章方松依靠自學積累知識,堅持鄉土文化的研究,並從多方位、多角度研究龍灣永強鄉間文化,取得可喜的成果。他在研究溫籍臺灣作家琦君文學作品時,結合溫州地域文化特徵,探索理解琦君的文學世界,在臺灣出版了《琦君的文學世界》專著,得到海峽兩岸學者的肯定。
  • 臺灣七旬教授在閩求學圓「博士夢」
    臺灣七旬教授在閩求學圓「博士夢」 2020-01-13 18:55:41 藍苗 攝  蘇金淼祖籍福建泉州,在臺灣長大。退休前,他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雲林縣政府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副總幹事,也是有名望的企業家、武術名家,「順武堂」在臺灣的第四代傳人,曾在日本、新加坡、法國、美國、南非等多個國家傳授武術。  談及來大陸求學的緣由,蘇金淼說,「大陸是我的根,我對大陸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很嚮往。」  人至古稀,求學是蘇金淼的永志。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 生前長期執掌知名文化雜誌《讀書》
    來源標題: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享年90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出版人俞曉群獲悉,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10日)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俞曉群說。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
  •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守望
    提起「馮驥才」,我們總會想到一系列的名詞,他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反思文學」的翹楚,但實際上,他更是文化的「搶救者」與「守望人」。他長年投身於城市文化保護以及民間文化搶救中,試圖在發展的浪潮裡記錄文化,彌合文化的斷層。「我們現在經濟發展得太快,我們的文化丟失得也太快,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在丟失。
  • 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守望
    提起「馮驥才」,我們總會想到一系列的名詞,他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反思文學」的翹楚,但實際上,他更是文化的「搶救者」與「守望人」。他長年投身於城市文化保護以及民間文化搶救中,試圖在發展的浪潮裡記錄文化,彌合文化的斷層。「我們現在經濟發展得太快,我們的文化丟失得也太快,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在丟失。如果為後人著想的話,現在必須趕緊動手搶救。」
  • 臺媒:「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把臺灣民主打回40年前
    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先以羞辱性言詞逼退稍具獨立意志的「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進而任命聽話的「新主委」,並提名「能夠配合的委員」,閹割了獨立機關的自主機制。民進黨當局將「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轉變成屠殺異議媒體劊子手的「政績」,於中天換照聽證會展露無遺。
  • 臺媒:「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把臺灣民主打回40年前
    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先以羞辱性言詞逼退稍具獨立意志的「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進而任命聽話的「新主委」,並提名「能夠配合的委員」,閹割了獨立機關的自主機制。民進黨當局將「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轉變成屠殺異議媒體劊子手的「政績」,於中天換照聽證會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