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七旬臺灣出版人守望民間文化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年過古稀的農民還在土地上耕種,我也可以繼續做田野調查。」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已經70歲,卻仍放不下中國鄉土文化遺產搶救工作。
藍印花布、大紅剪紙、草扇……黃永松在北京的辦公室像個小型手工藝品展覽館。泡上功夫茶,黃永松開始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由黃永松主編的《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近日在北京首發。該書包含362個源遠流長的中國民間故事和843幅傳統美術配圖,已在臺灣暢銷30年。
「希望媽媽每天為懷中的孩子講一個民間故事,讓他們從小了解中國文化,帶著體溫的講述對親子關係有好處。」在《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出版時,黃永松特意從臺北飛抵大陸,到印廠車間親自督印。
上世紀70年代,《漢聲》英、中文版在臺灣先後創刊。40多年來,黃永松和他的團隊,做了兩百多個民間文化的專題,將很多被遺忘的手工藝帶入大眾視野。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中國結」。30多年前,黃永松將中國編結藝術總結成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出版《中國結》系列叢書。「中國結」由臺灣傳遍全世界華人區,再傳回大陸,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
黃永松致力於建立一個中華文化基因庫,將中國的、傳統的、活生生的民間手工藝文化歸入其中。他稱「做文化工作不能急」。他和團隊花9年時間做了風箏譜,花8年時間記錄了惠山泥人,傳統建築系列則做了十幾年。
在一排老雜誌中,臺灣的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三本引起記者注意。這是1988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不久,黃永松進入大陸做的選題。
「第一站之所以選擇福建,是因為那裡跟臺灣淵源最深。」黃永松是客家人,先祖在乾隆年間移民臺灣。三期雜誌中,他將兩岸淵源一一對應,比如臺北的萬華龍山寺源於泉州安海龍山寺,淡水祖師廟源於安溪祖師廟。尋根之舉,在臺灣引起很大反響。
「很多人以為我很辛苦,其實在農村我簡直是『天子驕子』。」黃永松說,「早期臺胞來得少,地方上的人很熱情,我也幫他們尋找在臺灣的親戚。」
小時候的地理課,讓黃永松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他能聽懂各種口音,常讓地陪驚訝佩服,「因為我的小學老師來自大陸各省,像自然老師是四川人,數學老師是山東人」。在中華大地上行走、記錄,對黃永松來說像是一項使命。
近些年,「文化強國」被頻繁提及,黃永松為此成為共識感到欣慰,「大陸已經做了多年產業代工,卻缺乏創意。要了解民族文化,設計才會好,再來改善自己的製造業。」
黃永松還常為紀錄片製作人提供建議,像前陣子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在傳承上,能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各種事都要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