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二月)
2001年教育部開始啟動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對口支援西部高校是教育部響應國家號召,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對口支援既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01年6月,教育部確定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從此架起了兩校的友誼之橋。三年多以來,在教育部的關心指導下,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雙方堅持以"辦實事"為原則,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開展對口支援工作並取得了可喜成績。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被教育部等八部委評為"全國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被評為"上海市2003年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現將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充分認識對口支援工作的戰略意義,從思想、組織和制度上確保各項工作抓實抓好
上海交通大學認真學習領會教育部有關對口支援工作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視對口支援工作。兩校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對口支援工作聯席會議並形成制度。成立了由學校分管領導牽頭,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工作組,具體負責對口支援工作的組織實施。根據對口支援工作聯席年會的確定的各項協議及實施備忘錄,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上海交通大學還在全校範圍內做了廣泛和充分的發動,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院、系、部、處層面,不論是校領導還是基層幹部和普通教師,都充分認識到對口支援工作的社會意義和政治影響,把對口支援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實、抓好。
二、以「辦實事」為原則,紮實推進對口支援工作
按照"每年辦幾件實事,長期堅持下去大見成效"的工作思路,三年來兩校扎紮實實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先後召開了5次聯席工作會議,籤署了1個"校際合作協議",3個"部門協議",16個"實施備忘錄"。內容涉及教學教材改革,本科生、研究生的選拔、保送、培養,學科和學位點建設,實驗室建設,科研合作、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學術交流,師資培訓,幹部培訓和交流,開展網上圖書館、文獻的館際傳遞業務等工作。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西部地區十四所重點建設高校重點建設課程教師崗位計劃",上海交通大學專門為此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共八條,明確了選派教師的條件、受聘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對受聘教師的考核等。三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先後選派了13名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到寧夏大學承擔重點課程教學任務。這些老師除了完成重點課程教學任務外,還主動承擔了對寧夏大學年輕教師進行示範性教學的工作,由學校組織相關專業教師隨堂聽課,觀摩教學;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幫助寧夏大學進行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學與寧夏大學籤署了《校際選課、承認學分、合作辦學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規定,寧夏大學學生通過"天地網項目", 選修相應的網絡課程,共享由上海交通大學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據統計,僅2003年寧夏大學就有1123名同學選修了28門課程2320課時,並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學分和相應成績。"現代遠程教育天地網項目"的開通,使寧夏大學的學生在寧夏就可以選到東部名校名師的優秀課程。此項工作受到《教育部簡報》、《中國教育報》、《文匯報》、《新民晚報》、《香港大公報》以及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寧夏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報導。
按照協議,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接受了寧夏大學20名定向委培本科生到相關專業學習4年,期間享受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生待遇,成績合格後,頒發寧夏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成績優秀者可繼續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中心先後接受寧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派的2名優秀本科生進修實驗課程,學習有關人類基因組方面的知識,主修人類生物學實驗方法,結業後回寧大開展人類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實驗工作。此外,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寧夏大學"一對一"對口交流合作協議具體實施備忘錄(十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資4萬元,為寧夏大學20名貧困學生資助4年的書報費。
三年多來,兩校聯合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項,校級項目2項,共建了科技開發基地,搭建了科研合作平臺。比如賀林教授與寧大聯合開展"疾病基因的定位與克隆"、"回族人群DNA庫的建立及相關基因頻率檢測"、"回族地區隔離人群遺傳資源調查"等課題研究;馬紅孺教授與寧大物電學院聯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電穩定膠體相互作用的研究";農學院與寧大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寧夏灘羊營養生態與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分析測試中心與寧大聯合開展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專項(國家973前期預研項目)"天然氣下遊產品炭基化過程催化新材料的研究"(已經立項)和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鹼催化條件下碳酸二甲脂作甲基化試劑反應規律的研究(已經立項)等都是很好的項目。
在圖書資料、軟體、儀器設備等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也盡己所能,為寧夏大學提供支持和幫助。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多來上海交通大學共為寧夏大學捐贈各類圖書資料4263種1萬餘冊。從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每年將新出版的部分圖書樣書贈送給寧夏大學,每年為寧夏大學教師出版兩本學術專著或教材。根據兩校"圖書館際互借協議",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捐贈寧夏大學圖書館價值10餘萬元的管理軟體。此外,三年多來上海交通大學共為寧夏大學支援儀器、設備350餘臺(件),價值280餘萬元。
三、以"求實效"為目標,對口支援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三年多來,在兩校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經過寧夏大學全體教職員工的艱苦奮鬥,寧夏大學在學科、科研、師資、教學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湧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顯示度的成果。
寧夏大學學科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協助寧夏大學開展博士學位點申報工作。在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寧夏大學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實現了寧夏大學博士學位點"零的突破"。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還協助寧夏大學開展"211工程"申報工作。
寧夏大學的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賀林教授工作組的參與和協助下,2004年寧夏大學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建設計劃任務書的論證。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路慶華教授率等有關專家協助寧大加強"寧夏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建設,該實驗室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驗收。
寧夏大學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得到加強。自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陳育寧教授等5人被上海交通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先後有12名青年教師通過單獨考試,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相關專業進一步深造。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師通過推薦選拔到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數學建模、製冷及低溫工程、圖書館進修或做訪問學者。自2003年起,寧夏大學每年推薦兩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參加上海交通大學組織的赴澳大利亞雙語教學師資培訓。三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共為寧夏大學舉辦了幹部培訓班2期,受訓幹部達260餘人,接收掛職幹部6人。雙方管理幹部在管理理念、工作思路、服務精神和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了充分交流,得到了共同提高。
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網絡教育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聯合辦學,加強了兩校的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教學質量。目前,寧夏大學已從單向接受上海交通大學的支援發展到聯合、自主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優勢課程,首批3門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建設的網絡課程,已於2003年向全國推出。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黃建國教授協助寧夏大學數學計算機學院組建了首屆大學生數學建模小組,獲"高教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西北賽區二等獎。
四、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的幾點體會
1、對口支援計劃是整合教育資源,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十分深遠的戰略意義。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三年多來的實踐證明,教育部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實施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行動,有利於國內教育資源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因此得到高校的積極響應和擁護。落實好對口支援工作,推動寧夏大學的發展,必將促進寧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並進一步對整個西部地區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工作自始至終得到教育部的關心和支持。2004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派員參加了兩校第五次聯席工作會議,在去年年底的"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匯報會上,讓我們專門發言,這次又讓我們參加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對上海交通大學和寧夏大學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視和肯定必將激勵我們進一步落實有關精神,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2、對口支援也是對口交流、對口合作,有利於雙方的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對口支援工作不僅僅是單向的援助,同時也是對口交流和對口合作;是對受援高校的促進,也是對支援高校的提高。在兩校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海交通大學是寧夏大學在上海的分校,寧夏大學是上海交通大學在寧夏的分校",顯示了兩校合作之緊密、感情之融洽。寧夏大學的專門史學、生物化學、草業科學、臨床獸醫學以及作物栽培等學科都是頗具特色的學科。這些學科與上海交通大學在學科領域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補和交叉。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陳育寧等5位教授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們所開的一部分課程已通過天地網對上海交通大學學生開放。寧夏地區所擁有的富有的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為雙方在草業、藥學、食品、農業、環境、生物、能源、材料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提供了良好條件。上海交通大學選派赴寧夏大學執教的教師在寧大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鍊,得到寧夏大學在工作、學習上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在生活上的熱情關心和周到照顧。此外,寧大領導和教職工紮根西部、潛心辦學、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對地處東部的高校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鼓舞著我們加倍努力,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快速發展。
3、對口支援工作舞臺廣闊、大有可為。經過三年多的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展望未來,兩校將在已經開展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如在生命技術領域的合作、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等;在此基礎上,兩校將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專業和學科領域,比如可以在學校管理改革、制定規劃等方面互為參照、相互幫助,在數位化大學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等;同時要積極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從實際出發,辦實事,求實效;學校搭臺,部門院系唱戲,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三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和寧夏大學在諸多領域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達成了很好的合作框架。目前由於部分過去籤訂的合作協議已經到期,兩校將在充分溝通和協商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及時續籤;另外還有一些新達成的合作意向,雙方將加緊落實。
對口支援工作是加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東西聯動,攜手共同發展,是從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到對口支援高校的共同願望。我們有信心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向縱深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