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千年農耕文明 農業始祖后稷故裡

2020-12-12 三秦網

核心提示: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矗立楊凌后稷像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楊凌雖因隋文帝楊堅陵在此而得名,但在中國經濟史上卻是因為這裡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的地方而為人所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研究所所長樊志民教授對記者說,我國農業起源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農業時代。活動在關中地區的周先民率先摒棄了原始農業粗放的自然生產狀態,最早將農藝措施運用於生產實踐,進而帶動了整個關中乃至黃河流域的農業發展。關中乃至黃河流域能較早步入文明並長期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周民族早期在楊凌一帶的農業經營功不可沒。

《史記·周本紀》載,周始祖棄因農業成就,被帝堯推舉為農師。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並且「世后稷」(世襲農官),負責、管理華夏族的農事活動。后稷教民稼穡,是中國農業第一次見諸史載的農業教育與推廣活動。農業是古代社會經濟貢獻率較高的生產部門,周族以執農不棄而君臨天下。周朝國祚延續八百餘年,後世無逾於此。周民族創製的農耕禮樂文明,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與核心,對中國古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據考古專家考證,史書講的「封棄於邰」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楊凌。考古專家在楊凌示範區的西側曾發掘出一處疙瘩廟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000米。遺址的灰層堆積約厚3米,從下至上發現有紅、黑細泥陶器及夾砂灰陶器與石器、骨器等殘片,上層有秦、漢雲紋瓦當和夯土。在戰國至西漢的陶器上,發現有「邰市」、「邰亭」印文,證明了此地為古邰國遺址。

在離古邰國遺址不遠處,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姜嫄遺址。遺址斷面上見有文化層堆積,距地表約0.6米,北部斷崖上見有灰坑,長約4米,厚約0.3米,距地表約1-2米,地表散見有夾砂灰陶片。

姜嫄,原為炎帝後代有邰氏的女兒,後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史記·周本紀》稱,「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到分娩的時候,姜嫄生下一小男孩,因為他是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周圍人覺得不吉利,便丟棄在田野裡,可是過路的動物保護了小男孩,一些雌性動物還餵男孩奶吃,連天上的鳥都飛下來,用翅膀給男孩擋風寒。人們終於覺察到小男孩不是普通人,於是把他抱回來,因為曾被多次拋棄過,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棄」。後來,棄成為中國農業始祖,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

樊志民教授說,孔子論及管仲時曾說,「微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評價楊凌的農業歷史地位,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微后稷,吾將刀耕火種矣。 

相關焦點

  • 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23日楊凌舉行
    華商報楊凌訊(記者 汶威承)為感恩、銘記后稷為中華農業發展做出的裡程碑式的功績,傳承、學習並發揚后稷乃至祖祖輩輩教給我們的農耕法則,同時祈福華夏大地五穀豐登、人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9月23日,由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華商傳媒集團
  • 中國「農科城」楊凌舉行庚子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
    春分時節,為感恩后稷教稼,傳承農耕文化,由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主辦,華商傳媒集團、楊陵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的庚子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在楊凌教稼園舉行。楊凌是中國農耕發祥地,后稷作為農業始祖,最早開始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這裡流傳著很多和農業有關的傳說,也保存著不少農業文明的遺蹟。
  • 山西稷山擱置后稷故裡爭議建設農耕園
    中新網太原4月28日電 (李新鎖)28日,山西稷山邀請各界專家探討、建設后稷農耕文化園。針對甘肅、陝西等地對后稷故裡品牌的爭奪,稷山縣委書記喬登州表示,在山西稷山開發、建設后稷農耕文化園,是稷山縣傳承農耕文化,弘揚農業文明應盡的責任,當地不會把過多精力放在爭奪后稷故裡的「口水戰」中。
  • 己亥年農神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在楊凌舉行
    據悉,此次活動由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主辦,華商傳媒集團、華商報社,楊陵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楊凌示範區展覽局,楊凌示範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共同支持。踐行先賢步履 感恩農神后稷楊凌是中國農耕的發祥地,后稷作為農業始祖,最早開始「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這裡流傳著很多和農業有關的傳說,也保存著不少農業文明的遺蹟。
  • 后稷教民稼穡——開啟農耕文明新紀元
    堯帝時,封棄為農官,更名后稷。 《詩經·大雅·生民》中有載:「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褏,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即有邰家室。」讚頌了后稷樹藝五穀,發展農業的功勳。
  • 丁酉年(2017)農神后稷祭祀典禮 11月3日楊凌舉行
    華商報訊(記者 汶威承)由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華商報承辦,楊凌示範區展覽局、楊凌示範區農業局協辦的丁酉年(2017)農神后稷祭祀典禮,將於11月3日在楊凌教稼園舉行。據了解,后稷是中國農業的始祖,對他的祭拜也是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揚農業文明。
  • 陝西楊凌:傳承農耕文化 祈福五穀豐登
    今天是我國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后稷故裡農科城楊凌,一場意義非凡的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在教稼園舉行。上午9點,在莊嚴肅穆的入場儀式中,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正式拉開帷幕。圍繞后稷精神傳承與農業科技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徵兵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只有農業豐收了、豐衣足食了,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健康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崇尚農業科技、尊重農民、尊重科技人才。
  • 農業始祖,后稷的一家子,你知道嗎?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農業始祖,后稷的一家子,你知道嗎?歷周王朝的始祖是后稷,后稷本來叫棄。棄的媽媽是有邰(tái)氏的閨女,叫姜原。棄在小孩子時期,就會了母親教的農業知識。玩遊戲,喜愛種薴麻,黃豆。來到成年人,喜愛耕地作物。他擅於鑑別土壤,依據土壤栽種不一樣的作物,老百姓都效法於他。這件事情傳入了堯帝那邊,堯舉薦棄做農師,承擔農牧業事務管理。棄做得很有貢獻。到舜帝時期,叫棄按照時節栽種百穀。給棄以領地,這一領地稱為:邰。給棄以頭銜稱為:后稷。而且賜姓:姬。
  • 這裡是后稷教稼故地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大雅·生民》  從西寶高速公路楊凌站出口進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你首先會看到一尊高大的石雕像。這是一位古代先民的形象,他體格強健,髮髻高攏,長髯飄拂,右手持一把石鐮,左手抱一捆剛剛收穫的莊稼,神態慈祥,昂首遠眺,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宇宙時空。這尊石雕像,紀念的是史載中周族的始祖,中國的第一個農官——后稷。
  • 運城: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堯時農師,禹之農官——后稷是名符其實的農耕始祖「稼勞後躬,播種功勳垂萬代。民人飽,榮隆祠宇聳千秋。」這是稷山縣稷王廟中的一副楹聯,歌頌了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豐功偉績。該廟原建於稷王山上,明代遷入縣城,廟雖不大卻歷史悠久。
  • 「跟李山老師讀《詩經》」12 始祖后稷的農耕天賦
    《生民》的前三章,始祖后稷的出生神話,背後有著農耕文明的文化意蘊;始祖的天賦,就在其生而知之的種植莊稼的本領。后稷從此建立了周家的祭禮。四章所贊述的,都是始祖在稼穡方面不教而能的天賦。后稷身份很尊貴,他是「感天而生」的上天之子;他還很強悍,屢棄不死,就是其生命健旺的證明。
  • 2020楊凌示範區會展旅遊節正式啟動
    高盛會遊醉美楊凌」為主題的2020楊凌示範區會展旅遊節正式啟動。高盛會遊、農業觀光遊、美麗鄉村遊三條農高會特色旅遊線路,博覽園、創新園、智慧農業產業園、菲格莊園、王上村、馬家底民宿在內的會展旅遊線路沿線景區景點進行了旅遊推介,讓廣大參會群眾逛完展會還能暢遊楊凌旅遊景區。
  • 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稷山首演成功 展現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
    央廣網運城9月22日消息(記者賀威通)后稷故裡慶豐收,板棗之鄉迎小康。為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近日,音樂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成功首演,充分展現了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促進鄉村振興,繁榮鄉村文化。
  • 山西稷山:從板棗裡「吃」出后稷農耕文化
    稷山——后稷故裡,正是從小小板棗裡「吃」出了繁榮的農耕文明。稷山板棗——讓后稷農耕文化「活」起來9月22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式亮相,其主場活動首次「出京」,選擇了運城,並把稷山慶豐收活動納入其中。
  • 聽·楊凌|非物質文化遺產——農神后稷祭祀
    用聲音傳遞楊凌的訊息用聲音講述楊凌的故事用聲音感知楊凌的變化嗨,大家好,這裡是由農業科技報社主辦、《聚楊凌》微信公眾號推出的音頻類節目《聽·楊凌》。農業矽谷,田園新城,您將通過《聽·楊凌》,了解楊凌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農科故事,共同感受別具特色的新時代新楊凌。楊凌是中國農業的聖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中國的農業做出過重大貢獻,楊凌的風物故事千百年間生生不息豐富多彩,成為蘊含鄉土摯愛情愫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
  • 楊凌舉行乙未年農神后稷祭拜典禮 500多人參加
    楊凌舉行乙未年農神后稷祭拜典禮 500多人參加時間:2015-09-19 18:29:14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韓睿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高翔 徐鑫)乙未年農神后稷祭拜典禮今天(9月19號)上午在楊凌舉行,來自省內外社會各界代表500多人參加了祭拜典禮。
  • 39、舜帝成就了大禹治水與后稷為中國農業生產的始祖——《史記》譚
    39、舜帝成就了大禹治水與后稷為中國農業生產的始祖舜說:「棄,黎民正在挨餓受飢,你負責農業,去教他們播種百穀吧。」棄:后稷,姓姬,名棄,傳說是周的始祖,也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始祖。后稷母親是有邰氏女,名姜螈,為帝嚳之妃。傳說姜螈在郊野踐巨人足跡懷孕生下他,以為不吉,先棄之不管,後見其不死,復又抱回撫養,因此起名為「棄」。棄在兒時,就喜種五穀麻菽,長大之後,精於農耕。
  • 河東農耕文明之光③后稷神話的民間敘事(上)
    晉南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具有典型農耕文化特質的后稷神話即生長在這片土壤之中。后稷神話在民間的傳承、發展、演變路徑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民間體現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傳承方式和敘事形態,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在人與自然、民眾與社會、主流與民間的交流互動中轉化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地方性知識。
  • 陝西楊凌:我國農業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在陝西的關中平原中部西安市以西大約85公裡處,有這樣一個城市,它是陝西獨有、中國最早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座城市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早的農官——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的地方,也是中國農業的發祥地之一。
  • 山西農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五千年中國文明看山西。在山西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廟、看大宅大院,還可以看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書香味的小鎮、保留千年農耕文化的鄉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因而,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