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梁曉聲
這啟發我們,黨員幹部要學會做個文化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文化視角和理論深度的人。那麼,黨員幹部應該怎樣做個真正的「文化人」?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加強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加強黨員幹部自身修養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根本所在,這不僅關係到黨員幹部的個人形象和成長進步,而且關係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良好的自身修養是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立業之基。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始終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習黨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的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信心。廣大黨員幹部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學習促品行,以品行轉作風。同時,修養所表現出來的還有一種非權力的影響力,是一種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所以加強自身修養,還要陶冶情操、錘鍊意志、磨練品質,真正做到思想純潔、心靈淨化,自然就會外化於行,做好表率,贏得尊重。
無需提醒的自覺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應該做到了無需別人提醒,自覺守紀律、講規矩。黨員幹部守紀律、講規矩是基本的政治素養,也是從政為官的「必修課」。如果不對組織明確規定的條條框框熟稔於心、爛熟於胸,對可為與不可為有清晰的界定,只一味被動寄希望於提醒,關鍵時候怎能做到不越界、不逾矩?遵守紀律和規矩沒有捷徑可走、小路可抄,關鍵是要牢牢記住黨員身份,把握「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不該拿的不拿」這條原則,常懷律己之心,常思紀律威嚴,常築紀律意識,凡事做到思紀而行、量紀而為,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進退有度不犯規的境界。凡事不能指望別人的及時提醒來「救場」,畢竟,靠別人提醒來守紀律、講規矩,一則不是長久之計,二則提醒有時候不一定及時。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在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每一名領導幹部都必須保證自己的思想不腐,才可以在各種誘惑之下保持定力,守護初心,維護自己為人為官的自由。黨員幹部一旦放任自己的權利,破壞了他人的自由,那麼他最終也必將會失去自由。例如某些官員利用手中權力,以權謀私,與官商勾結,對居民區進行暴力強拆,損害了人民合法居住和獲得補償的自由;一些官員在政府採購中收取賄賂,違法招標到一些資質不夠的投標方,從而使得大量假冒偽劣的公共產品走入公眾生活,損害了公眾權益,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全因素,如此等等;領導幹部不但要約束好自己,也要約束好「身邊人」「枕邊人」。領導幹部的權利都是來自於人民,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名黨的幹部,是一名不會被「糖衣炮彈」打倒的鋼鐵戰士。在工作之餘,我們可以少一些推杯送盞,走穴應籌,多一些三省吾身,銘紋初心。抄黨章,說黨課,重溫入黨誓言,這些學習形式都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覺悟,加強我們的黨性修養,增強權利自律,約束自身行為,做一個「不想腐」的黨員幹部。此外,黨員幹部在約束好自身之餘,也必須約束好家人,防止「後宮起火」。在已偵破的腐敗案件中,有著相當一部分案件是從家人收禮開始。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美·愛因斯坦)這或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換位思考」。實踐證明,換位思考是做好工作的一大法寶,特別是對於黨員幹部來說,在實際工作中能否做到換位思考,往往直接影響著其工作的質量高低及成效好壞。
換位思考,有利於提升工作質量。開展與服務對象換位思考活動,從服務對象的角度來考慮,來感受,在服務態度、辦事程序、辦理結果中進行「換位思考」,有利於加強機關幹部的思想教育,樹立機關幹部隊伍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服務型機關的新形象;換位思考,有利於體察民情,密切幹群關係。領導幹部不能對群眾的疾苦麻木不仁、漠不關心,而應從「俯視」的位置換到「平視」的角度,同群眾站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安危冷暖,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願所盼,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情感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由此可見,黨員幹部站在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理解問題,才能用真情換真心,以有為求有位。為別人著想,是一種清醒,一種覺悟,一種導向,一種善良。
做個文化人,不是鼓勵黨員幹部做書呆子,滿身書生氣,是要黨員幹部「以德潤身」「以文化人」,多點書卷氣,「腹有詩書氣自華」,從而志趣高雅、志行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