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電臺播放的單口相聲,主要是劉寶瑞的《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鬥法》等。多年前,郭德綱和王玥波分別說過很多單口相聲,並把相聲「八大棍兒」普及給年輕一代觀眾。「八大棍兒」到底包括哪些相聲,是從哪來的,誰說得最好呢?
「八大棍兒」其實是統稱,不止八段,主要包括《君臣鬥》《馬壽出世》《宋金剛押寶》《康熙私訪月明樓》《張廣泰回家》《姚家井》《解學士》《碩二爺跑車》《大小九頭案》《古董王》《張乙住店》《賊鬼奪刀》《後補三國》《吳三亥抗糧》,以及發生的天津《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槍斃任老道》等。
張壽臣 馬三立等人
清末民初,單口相聲在相聲園子裡,起到了一個穿插串場的作用。相聲大會多是對口相聲表演,觀眾進來,花一個大子兒,聽兩段相聲,計時收費。演出到了飯口,演員得吃飯,觀眾也得出去吃飯,但場內還有一些後到的觀眾,人家還不餓,這個時候演出不能停,你一停,這些觀眾都走了,就有演員上來說單口相聲,這個時候表演最多的就是「八大棍兒」。
為什麼呢?因為「八大棍兒」有人物、有情節,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而且還有包袱兒,逗樂,可長可短,有伸縮性,如《姚家井》,其中就有《瑞子出逃》《李子清悔婚》《瑞子回京》《瑞子參軍》《瑞子完婚》《趙三豐搶親》《齊御史斷案》等多節故事,可以說一段就結束,也能連著說好幾天。凡是說「八大棍兒」的演員,都得有比較深的評書功底,要會使評書的扣子,留懸念,還要會抖相聲的包袱兒。
演員在園子裡說單口,等吃飯的演員回來了,園子裡的觀眾也見多,如果觀眾愛聽單口,演出效果好,還可以再演一節,反之則戛然而止,把場子交給說對口的藝人。
侯寶林 劉寶瑞 馬季
過去的老藝人,說「八大棍兒」比較早的是馮昆志,他是朱紹文的徒弟,住在北京朝外大街元寶胡同,既能說單口,還能說對口。他的三個兒子——馮振聲、馮少奎、馮文秀——也會說單口相聲,大兒媳的妹妹德淑珍,是最早的女相聲藝人之一。馮昆志帶著這一大家子人去了齊齊哈爾,全家披掛上陣,被稱為「家庭班社」,是最早的相聲世家。常家、馬家、侯家,都晚於馮家。馮家相聲被稱為「馮家門」,東北著名相聲演員楊振華、金炳昶、常佩業等都是「馮家門」相聲的傳人。
過去天津有位相聲藝人叫李少卿,曾在銀行工作,因酷愛相聲辭工,在地道外撂地說「八大棍兒」和單口笑話。他的相聲力求嚴謹,絕不敷衍遷就,而且他擅長書畫,正草隸篆四體皆精,常常在地上用白沙子撒字作書。
劉寶瑞的師父張壽臣,表演的單活、評書很多,他是評書說得最好的相聲演員。年輕時他隨萬人迷李德鍚在各處演出,向李德鍚學了許多相聲段子,就包括單口的《五人義》《楊林鏢》《三怪婿》,也包括「八大棍兒」。
50年代,張壽臣記錄、整理自己的單口相聲,以文字形式問世,最早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兩本小冊子,一本《小神仙》,內收《小神仙》《抬槓鋪》兩段單口,另一本《吃西瓜》,內收《吃西瓜》《娃娃哥哥》《楊林標》三段單口。隨後,張壽臣口述的《五人義》《麥子地》《化蠟扦》等單口相聲,也在京津書刊上發表。1958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張壽臣《單口相聲選集》,收錄單口相聲十七段,另有「八大棍兒」一段《姚家井》。(文:何玉新)
郭德綱
王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