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就是畫畫嗎?畫畫需要專門學嗎?3歲以前怎樣學畫畫呢?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藝術天賦呢?
教孩子學畫畫這件事,父母們並不陌生,既見過一板一眼、以考級評獎為最終目標的繪畫班,也聽說過老師只是陪孩子「玩」藝術,培養興趣、鼓勵表達是大人們的追求。
很多父母聽說過「塗鴉」這個詞,那麼塗鴉就是繪畫嗎?多大的孩子就會開始比較像樣的塗鴉呢?
當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發展到能握住筆時,他們就開始塗鴉了,此時他們大概在1歲半左右。孩子關心的不是畫出了什麼,而是他們的動作本身——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通過動作來認知。塗鴉的發展有這樣的規律:起初是胡亂的塗抹,接著是通過有規律的動作畫出重複的線條,然後開始出現圓,後來出現可辨識的人形。塗鴉伴隨著兒童精細動作的發展。當畫出的圖形比較精細,並且被賦予意義時,就進入到更高的級別,塗鴉期便結束了。那時,孩子大概在4~6歲。
塗鴉除了是一種很好玩的活動,對孩子還有什麼好處呢?
塗鴉對幼兒的技能、精細動作和認知發展非常有好處,促進大腦發育。從認知層面來講,塗鴉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動作能產生圖形,於是他們開始有目的地畫,計劃和組織便產生了。我們強調「過程藝術」的重要性,不主張讓孩子拿出像樣的作品,因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探索、體驗和表達的這個過程。如果大人急於讓孩子拿出作品來,貌似「幫助」了孩子,但是卻剝奪了孩子親自探索的機會。
如果不期望孩子將來以美術為生,有必要參加專門的藝術課嗎?
藝術課作用不是培養藝術家。藝術課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面對挑戰,獨立思考,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環境,幫助他們將來更好地應對競爭。藝術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氛圍——在這裡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開放思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一項課業任務。藝術課鼓勵新的、不同的思路。而現在傳統教育的課程主要是用來開發左腦,孩子們在這樣的訓練下習慣於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直線型的、單途徑的。通過從事藝術活動,孩子們的右腦得到更好的開發,讓右腦與左腦的共同使用,因此藝術課能夠幫助孩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孩子成為21世紀全球化大趨勢下十分搶手的人才。
每個孩子的稟賦不同。同時開始學畫的孩子,有的最終成為藝術家,大多數長大後表現平平。怎樣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有繪畫天賦呢?
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藝術天賦,和藝術在一起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發展他的藝術才能,發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你不把藝術作為職業,你也可以把藝術帶給你的才能運用到科學或者任何工作中去。比如說我不是畫家,但是我熱衷園藝,花園就是我的畫布,從事園藝讓我感到自己很有創意。
小孩子不是抽象的思考者,他們用動作學習,只能理解真實、具體的東西。藝術課給了他們很多親自動手的機會。年幼的孩子處於認知發展的關鍵期,通過觸摸、感受各種藝術材料,得到多感官的體驗,促進了孩子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情感的發育。藝術教育的作用遠遠超越成人的想像。
兩歲左右的孩子被稱為「terribaletwo」,他們固執己見,愛發脾氣,好動。針對這個年齡孩子的藝術課程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發展獨立性、獲得自我意識,他們不受歡迎的種種特點,都是在這個年齡心智成長的正常現象,不是某些成年人認為的那樣:「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怎麼注意力那麼不集中?」特別之處:他們的注意力停留時間只有2-5分鐘,那麼我們的每一項活動時間都很短,不斷引入新的環節以增加孩子的興趣;注重趣味性和新奇感,給孩子多媒介的刺激;鼓勵孩子親自動手,在課堂上什麼都可以做,很少有限制。
藝術教育必須適應幼小兒童的認知發育特點,我們的教師不會讓孩子臨摹別人的作品,而是用視覺語言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探索。
填色遊戲是一種常見的訓練兒童繪畫的方式。有的父母認為這樣做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從孩子對填色遊戲的完成程度看,老師能夠得知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處於什麼水平,對邊界的概念如何,但是填色遊戲的弊病是使孩子的思維受限。取而代之的是在白紙上先畫一個開放的圖形,再引導孩子繼續創作下去,孩子會感覺更加有趣,更加原創。比如在一個類似「V」的線條上,有的孩子畫出的是一個五角星,有的孩子畫的是其他的形狀,每個孩子畫得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