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閉幕了,眾多高端論壇中,有一個小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在開幕當天的「教育行業主題論壇」上,上海市教育部門聯合科大訊飛等16家企業,現場籤署了一份《人工智慧助力教育健康發展倡議書》,呼籲各方共同建立起「人工智慧+教育」的行為規範。10條簡單的倡議內容,既反映出政府和企業對綠色用網、建設教育新生態的重視和期待,也帶出了人工智慧熱背後的「倫理道德冷思考」。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家長教育需求的提升,帶動了一批信息類教育企業的誕生,這些企業緊跟通信技術步伐,適時開發包括人工智慧應用在內的系列教育軟體或產品,一定程度上對輔助教育教學、緩解教師壓力、加強家校互動、助推學生學習等起到積極作用。然後,市場大了,產品多了,魚龍混雜的情況也出現了,不少產品提供遭明令禁止的分數排名、加塞遊戲廣告推銷商品,更有甚者含有暴力黃色等內容,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助長學習焦慮、傳播有害思想,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
企業開門運營自然有盈利需求,但不應忘記肩負的社會責任。在運用新技術賦能教育的同時,最根本的倫理道德、公序良俗要遵守,教育教學的規律應遵循。
隨著新技術層出不窮,尤其人工智慧、萬物互聯時代到來,上海市有關部門推出的這一綠色倡議顯得及時而必要。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常常不再是科學的問題,而是上升到哲學的考量,倫理道德即其中之一。這一點,從轉基因、「複製人」等科研爭議話題中可見一斑。
人工智慧作為當下最熱、未來最需的新技術,必將如蒸汽機的發明、電力設備的使用、網際網路的普及一樣,帶來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催動各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在利用高新技術賦能教育的同時,也必須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做好預案。
在本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備受關注的馬雲、馬斯克「雙馬對話」,部分話題也帶出了人工智慧倫理的雙重考問。在「機器比人聰明,還是人更聰明」爭議背後,再延續的推理就是「人會不會被機器人代替甚至控制」的隱憂。近日人們對ZAO換臉軟體的爭議,則暴露出對人工智慧應用下的隱私的擔心。具體到教育領域,除了要提防開頭所提及的顯性危害外,對人工智慧應用可能帶來的信息鴻溝、隱私保護、學習依賴等都需要正視和考慮。
在推進「人工智慧+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積極放大其正向效果,削弱其負面效應。增強人工智慧的倫理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對教育行業來說,在三個方面或許可以做些嘗試。
一是推進人工智慧素養教育。伴隨教育信息化2.0的啟動,全國已有不少地區和學校走在人工智慧應用的前列,其間應同時加強專業素養培育,引導教師、家長和學生科學、正確地對待和使用「人工智慧+教育」產品,將倫理道德意識有機融入課題,使未來的一代掌握好邊界,上好人工智慧教育第一課。
二是開設人工智慧倫理課程。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推出人工智慧專業或專業方向,還有更多高校正在申報加入這一行列。高校在上馬人工智慧專業、規劃其課程的同時,應有意識地納入人工智慧倫理道德課程的學分和學時,為未來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把好舵。
三是加強科研人員的倫理教育。大學教師、科研人員在開展人工智慧產品研發的同時,應把握好「倫理道德」這根弦。更重要的是,通過高校科研人員的示範,引領全社會在研發、推廣「人工智慧+教育」產品時,堅守倫理道德規範。
當然,人工智慧的倫理道德建設是寬泛宏達之事,校園內的教育和薰陶,只是象牙塔一隅的責任和堅守,更多還要期待政府、企業、社會、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從這個意義而言,《人工智慧助力教育健康發展倡議書》的發出,走出了很有代表性和積極意義的一步。
作者: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桑翔
來源: 社科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