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幾點思考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幾年,國家對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中,專門要求博物館要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拓展利用」部分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四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所提十六項「主要任務」中涉及到「文化創意產品」的主要有兩項,其八「大力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提出「文物博物館單位要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盤活用好國有文物資源。支持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其十「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提出要「發展智慧博物館,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可見,做好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已是文博單位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任務,也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之所在,需要群策群力,積極探索。

  基於「用戶需求」注重大數據的採集和應用

  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多樣化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充滿期待,同時也孕育著廣闊的需求市場,一些有實力的博物館積極致力於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將其作為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不過,在實際的工作運行中,很多博物館雖然身處「網際網路+」影響越來越廣泛的時代,但還是在傳統的老路上躑躅前行,並沒有將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發展要素,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不知如何應對。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其目標的確定非常重要,目標的確定又要以觀眾、用戶的喜好為前提和重要基礎。選取哪些藏品,開發哪些類型,針對什麼人群和用戶,主體客戶的主要需求和潛在選擇,如何更好地設計、製作和推廣,所有這些產品開發製作的鏈條和環節,都得充分地考慮到主體客戶和潛在客戶的喜好,所以產品開發中的市場分析至關重要。相關用戶需求和市場信息的採集和調研,就可以充分地依賴於互網聯進行。現在的博物館觀眾,幾乎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每人都是信息的採集者和攜帶者,很多人還將相關信息上傳到網際網路上,無形中就積攢了海量的數據資源,逐漸就形成了有別於傳統時代的極為豐富的信息庫。可以通過其拍攝和微博微信的分享,在博物館行走的路線和空間停留時間的統計,以及購物需求和偏好等市場信息分析,就能夠比較好地把握不同類型觀眾的喜好,或者說不同產品的客戶市場。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概念性設計和製作展品嘗試,通過多種形式的網際網路宣傳、展示以及客戶意見調研,建立虛擬賣場,逐步推廣。在觀眾至上、用戶至上的時代,充分地採集和分析這些大數據,自然有利於更為客觀地把握觀眾的訴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能夠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按需生產」,開發出更具客戶歡迎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

  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撰寫的《大數據時代》被認為是大數據研究的開山之作,他本人被譽為「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正如他在書中所言,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已經成為了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事實上,這些來自網際網路的「數據資源」,早已被各行各業的高手們充分運用並取得了可觀的收效。美國總統競選團隊也運用大數據實時分析選民的好惡。華爾街通過大數據運用根據股民的情緒拋售股票。一部《紙牌屋》讓文化產業界都感受到了大數據的力量,據說,拍什麼,誰來演,怎麼播,都是通過對數千萬計觀眾的喜好大數據統計分析來決定的。

  與之相對應,產品開發成功與否,也可以通過市場反饋信息來衡量和評價。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最終要面對「客戶」和「市場」,「客戶」與「市場」的歡迎程度決定了其生命力的長短。因此,博物館應藉助於「網際網路+」的平臺,及時收集相關設計、製作、銷售的數據,根據績效目標和績效指標,及時進行市場過程分析,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並隨時準備調整思路和方向。有條件的博物館,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機構運用大數據手段開展績效評價工作,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的可持續開展。

  重視數字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展陳傳播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已經成為所有文博人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活起來」,有很多的探索和路徑,其中「數字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在當今時代,博物館已經不能只是「物的陳列」,而是要在充分了解觀眾需求的基礎上,積極藉助於各種新型科技,包括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著力建設科技型、智慧型的博物館。近一年來,多檔精心製作的文博節目廣受歡迎,其中《如果國寶會說話》就是其中的傑作,據報導稱有接近20位導演帶領各自的團隊,用一年多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博物館,從全國億件文物中精選出100件代表性國寶級文物,第一次在電視領域運用最新的全息數字採集技術和全息存拓技術將100件文物全方位、人格化地呈現,製作成了百集紀錄片,每集5分鐘,以「微記錄」、「微電視」的方式講述一件件文物,讓原本可能陌生的文物走近尋常百姓家,知曉其時代特徵和文化價值,帶動了「博物館熱」,成為通過數字文創「讓文物活起來」的範例。

  在「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堅持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並重,藉助「網際網路+」、「數位化+」等技術,不但有助於增強博物館藏品的傳播力、表現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賦予藏品新的生命力。以浙江自然博物院為例,近年來,致力於「建立掌上新時代,推動展覽信息化、信息網絡化和網絡移動化」建設,2017年至今上傳了兩萬多件展品信息在雲平臺,實現了即使「不到博物館」也能輕鬆觀展;而且通過「智慧導覽系統」,讓遠距離的觀眾也能通過微信轉發、聆聽中英文講解、觀看講解微視頻、給展品點讚留言互動。也可以基於「自然·生命·人」基本主題陳列(2011年榮獲第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開發相關音像製品、影視節目、音頻節目、電子出版、網絡傳媒等原創數字文化創意產品,講述地球生命進程,激發人們對地球、對生命的了解、熱愛和保護意識,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理念,進一步凸顯博物館主旨。

  積極關注和借鑑國外博物館以及其他行業的先進經驗

  網際網路時代,無形中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不同博物館之間的「距離」,也為了解國外博物館的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諸多便捷的途徑,與此同時還擴展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國際市場。只要不涉及到核心的開發技術,一些設計形式和功能用途的開發,其實都是可以互相仿效和學習的,這既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體現,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途徑。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是我國探索中國特色國家治理之路的重要路徑。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其實也可如此。一方面要「不忘本來」,做到「以我為主」,立足於博物館自身的資源和基本館情,發掘優勢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吸收外來」,了解國際博物館相關領域理論與實踐的動態趨勢,發展措施和具體行動,同時更好地反觀自身情況,對比分析,尋找差距,學習互鑑。當然,發展最終要「面向未來」,要探尋各自更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如此,方有助於做好產品定位,並借鑑「他山之石」,開發出既富特色又能廣受歡迎的文化創意產品。

  比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華盛頓藝術博物館和一些中小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都與博物館本身的代表性藏品密切關聯,很受觀眾喜愛。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也都有各自頗具規模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既豐富了校園文化,也成為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媒介。此外,還可以向全球商業運營極為成功的迪斯尼樂園、樂高樂園等學習,他們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廣受孩子們的熱愛,由此也獲得了每年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

  要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創新、保護和管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博物館已迎來了大發展的時代機遇。在「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下,相關行業都在躍躍欲試,尋求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但是不可否認,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在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方面,在品牌培育、品牌授權等方面,很多博物館還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而且,在信息資訊快速傳播的網際網路時代,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互模仿,多有雷同,原創精品較少;在鼓勵、支持創作創新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和長效的保護機制,不利於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研發、生產、經營。

  身處行業生態發生巨變的時代,如何保護好博物館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是博物館應該認真對待的戰略問題。一方面要謹慎對待自己和產品開發合作方的設計,防止對他方享有的智慧財產權的侵權和疑似侵權,另一方面也要嚴防自己的文物精品被他方未經授權許可就大量商業使用的侵權行為。這方面的案例已有不少,而博物館方面維權艱難乏力,收效甚微,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博物館相關各方有必要儘早達成共識,改變各自為戰,單打獨鬥,互不溝通、互不合作的局面,建立合作機制,將「網際網路+」作為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智慧財產權侵權假冒在線識別、實時監測、源頭追溯中的作用,最大程度減少對博物館正常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影響,提升打擊智慧財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效率、力度及精準度,增強博物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治理能力。

  結語

  「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有著極為廣闊的空間,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當然,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也要遵循一般產品開發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地做好客戶和市場調研分析,要對未來的發展有準確的預判,要善於藉助先進科技的應用,要有好的立意和審美,在實現博物館藏品展示與再現、體驗與教育、研究與創新、分享與傳播等基本功能方面,將大有作為。

相關焦點

  • 鼓勵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原標題:鼓勵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深圳特區報記者 馬璇「過去20年,是中國歷史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時期,中國也是同時期世界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博物館正經歷著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觀念轉變。」
  •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迎來新機遇
    》),對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作出部署。我們的做法就是把內涵豐富的文化變得鮮活生動,吸引消費者。」李瑄還介紹,除了文化創意產品外,觀復博物館還格外注重藉助新媒體進行宣傳,打造文化創意產品的「粉絲經濟」。
  • 《文化創意產品與市場開發》出版深入探究創意產品和創意產業發展...
    據安徽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本書作者王民介紹,《文化創意產品與市場開發》的出版是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課題研究的結晶,緣起於其在安徽出版長達10多年的工作實踐,受益於推進融合發展過程中對「出版+」的思考和體會。
  • 文化場館創意產品開發「正在進行時」
    相比之下,臺灣廠商更有經驗做文化產品,也更有耐心培育市場,而非急功近利。「我們也曾困惑,是應該迎合市場開發更大眾化的產品,還是應該力推創意產品。但後來還是認為,博物館作為公眾服務場所,不應只看重銷售額,吸取他方經驗,引領國人審美觀、消費觀,也應是我們文化產品的重要功能。」
  • 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推進活動在成都舉辦
    12月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推進活動暨四川省首屆文創大會在成都拉開帷幕。為期3天的推進活動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數位化展示平臺和來自敦煌研究院、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湖南博物館的數字創意產品,運用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高清數字、動作捕捉等技術,將實物文化內容用數字形態生動呈現,讓文化「活」了起來。
  • 圖書館也來開發創意產品:最大的優勢在「書」
    四川省圖書館的「杜甫與熊貓」軟萌可愛,湖南省圖書館的陶製小器「陶童」外形古樸、內涵豐富,國家圖書館的各色創意產品也是獨特新穎又不失傳統韻味……讓人不禁大開眼界,為創意無限的圖書館文創產品點讚。  文創產品我們並不陌生,但一直以來,大家似乎對博物館文創產品更為熟悉,而圖書館文創產品,卻少入視野。也會有人提出疑問:圖書館除了書架上那些滿滿當當的書,似乎並無其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有可能嗎?
  • 2018年陝西多家博物館發力文創產品 全省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西部網訊(記者 劉璞華)日前,記者從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獲悉,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近日在西安對2018年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回顧。陝西文物系統以文物資源優勢為依託、以文創展會為平臺、以產品開發為基礎、以項目建設為帶動,積極創新文物文化市場新體系,努力開創陝西文物系統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全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在短期內得到快速發展。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第3055期文化產業評論 隨著文博單位如火如荼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制約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是否享有權利?館藏單位能否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館藏單位就藏品能夠授權第三方何種權利?
  • 【文化強省】武強年畫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武強年畫博物館按照黨和國家「讓文物活起來」的指導精神,以武強年畫的「根」和「魂」,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在研發設計中從圖案、圖形到文字介紹,從產品自身到外部包裝,無不滲透著武強年畫的古樸氣息,展現著優美的年畫符號。
  • 新疆文創產品開發設計_北京天銘國際
    金青梅《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中,從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背景入手,認為博物館文創在開發鏈中存在文化符號挖掘失當、文化、產品創意不足且雷同、做工粗糙、無市場化運作的問題,梳理了博物館文創產品形成「經典價值鏈」的流程,闡述了眾創思維作為「新價值鏈」對文創產品開發的積極作用,從博物館文化內涵、文創產品設計、文創產業鏈以及產品銷售等個角度,分析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
  • 創客時代:「網際網路+ 」與文化創意產業
    「網際網路+」,應該是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升級版,文化促進硬實力條件下的軟實力提升。它在內涵上根本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是重新定義後跨越式發展的新的網際網路概念和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概括起來講,「網際網路+」是創新2.0下的,也就是新的創新概念之下的網際網路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網際網路形態的演進。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
  • 文創產品開發有空間缺創意 博物館大省,如何讓人把「文物」帶回家
    中國江蘇網訊 江蘇被譽為「最愛走進博物館的省份」,現有免費開放博物館258家,居全國前列。去年全省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9518萬人次,居全國首位。2017年3月,省內24家博物館(含紀念館)被確定為省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
  • 關於博物館文創的幾點思考
    一個博物館用幾年時間,研發近萬種文化產品,造就一系列文化現象,其中奧秘在哪裡?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首先,文創工作是博物館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配合展覽,服務觀眾,以藏品研究為基礎,以文化宣傳和教育為目的。
  • 關於博物館文創的幾點思考
    一個博物館用幾年時間,研發近萬種文化產品,造就一系列文化現象,其中奧秘在哪裡?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
  • 入局網際網路創意產品 晨光文具如何玩轉這筆生意?
    為拓展新業務,近幾年晨光文具開始入局網際網路創意產品,並在推出《梵谷系列》筆記本、《one檯曆》等文創產品的同時,將銷售渠道覆蓋至線上線下。但文創產品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與此同時,具備成熟經驗的研發團隊以及產品研發效率也同樣重要,晨光文具如何玩轉這筆生意探店 定位中高端紅黑色的M&G招牌幾乎已經成為每個「80後」、「90後」中學時代記憶的一部分。
  • 我市4項博物館文創產品入圍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初評名單
    12月15日,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初評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辦法》(試行)及初評細則,180項文創產品進入終評。其中,我市推薦參評的濟南市博物館「亞醜罍溫酒器」、「模塊折枝花紋堅果盤」和章丘區博物館「李清照茶具」、「一刀圓尺」,共4項作品入圍初評名單進入終評階段。
  • 博物館行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國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已佔博物館總數26.6%。促成這一進展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制度的支持,包括非國有博物館的準入制度與運營的法律保障。二是一些擁有雄厚資金支持、藏有大量藏品的個人或單位熱心文化事業,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情懷驅動下,投入到非國有博物館建設事業當中。對非國有博物館提出高標準準入規則,是把好博物館質量的第一關。
  • 文創產品=文化+創意+產品?
    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文創產品,就是「文創產品=文化+創意+產品」。但文化如何融入產品之中?選擇什麼樣的文化去融入?貓爪杯是一款企業文創產品。文創產品,顧名思義是文化創意產品,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簡單說,就是「文創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創意使得一件產品附加上了超出用戶期待的價值,讓其心甘情願地接受溢價。
  • 文化+創意:打造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廳」
    作為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推出了6大類242種紅色文創產品,今年1-10月文創產品銷售收入達142萬元,越來越多的遊客將「星火璀璨」置物筒、「正能量」水杯等紅色文創產品帶回家。南昌金九福錢幣博物館緊扣「一帶一路」倡議,開發了以貨幣、紀念章、玉石、手串、絲綢圍巾等為代表,覆蓋不同年齡、不同消費群體的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