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時代,用現代藝術令工業遺蹟煥發新生,致敬改革開放40年。」策展人謝澤介紹。11月24日上午,在蜀山區稻香村街道原叉車廠老廠房改造而成的熱鍛車間空間藝術館,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現代藝術展精彩啟幕。17位當代藝術家攜200餘件新作品亮相展覽,與市民們分享創作背後的時代故事。
工業遺蹟承載合肥人的「歷史記憶」
「舉辦此次現代藝術展的場所,正是叉車廠搬遷後遺留下的熱鍛車間。它始建於1958年,與合肥被列為安徽的省會同齡。」稻香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玲介紹,老廠房以工業遺蹟見證了新中國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熱鍛車間保留了幾代合肥人的歷史記憶,如今以藝術為媒舉辦展覽,也將成為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標。」
據了解,此次當代藝術展由蜀山區稻香村街道望江西路社區共建共治聯盟和轄區企業聯合主辦,主題為「熱鍛車間 樽碑而生」。來自「現代小組」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借用多元化現代藝術形式,在時代變革的浪潮中探尋藝術靈感。
「樽,承載的酒器;碑,挺拔為碑。」在藝術家謝澤看來,選擇熱鍛車間舉辦第四屆年度展,看中的是蘇式老廠房本身的建築魅力。「無論是空間和光線,都對藝術家產生了極大地『刺激』。與以往的藝術館美術館展覽不同,老的廠房和現代藝術在這裡和諧統一、天衣無縫,使得藝術展示不再束縛。必將成為蜀山乃至全市的文創藝術地標,成為城市文化的精神象徵。」
老廠房變身藝術地標,讓市民大呼過癮
「這裡幾乎囊括了油畫、攝影、裝置、雕塑、影像等現代藝術介質,與北上廣的藝術差距不斷縮小。」喜愛藝術的朱女士一早就趕到展館,在一件件作品前駐足欣賞。
像朱女士一樣,在家門口近距離感受現代藝術的市民還有很多。市民楊先生也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到藝術展。「孩子小還不是很懂,但作為老合肥能跟他們講講老一代的奮鬥故事,也讓孩子們在藝術的空間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薰陶。」
本次展覽集結了陳強、單剛、馮健慈、劉義付、李蘇寧、毛唯辛、徐公才、項春生、張鵬、何加、汪昊、薛文君、姚放、鄭道儒、朱琳等17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現代藝術作品。讓更多市民了解到本土藝術家的創作精髓。
年輕的汪昊此次帶來的雕塑作品《系》,也在展覽中大放光彩。他以人與人之間維繫的紐帶為題,將藝術創作置身於時代背景中,產生情感聯繫。「80、90後藝術家的崛起為本土的文化,注入新鮮血液。」謝澤介紹。
蜀山再添一處文創「打卡」空間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融入城市的競爭力、生命力和創造力。
如何打造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公共服務空間?熱鍛車間改造之初,蜀山區就以打造合肥版「789」文創基地為目標,對老工業遺蹟的傳承式保護,使其成為服務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開放空間。
目前,熱鍛車間已舉辦多場高質量藝術展覽,包括國際影像展、閱讀分享會、文創沙龍等,吸引熱愛現代藝術的市民來此參觀,成為合肥新一代「爆款」打卡地。
「改革開放40年是新起點,希望未來熱鍛車間的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釋放,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藝術盛宴,『鍛造』出合肥新的文化印記,也將成為蜀山區乃至合肥市「文藝復興」的精神地標。」劉玲表示。(劉曉朦、孫凱箭、朱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