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不知名的畫,徐悲鴻用20個四合院買下,今估值50億,賺還是虧
中國是一個擁有光輝燦爛文化的國家,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流傳後世,但是因為戰爭等原因,很多國寶都流失了,我國很多的名人名家為了讓這些國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的人甚至寧願傾家蕩產也要守住一件國寶,比如我們熟知的張伯駒先生,因為一副《遊春圖》,不惜賣掉自己的宅子和土地,也要買下來交給國家。而我們今天說到的徐悲鴻先生,也曾做過這樣的事。
1937年5月,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鴻,應邀赴香港舉辦畫展。一天,經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徐悲鴻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國字畫。徐悲鴻的到來,使這位夫人十分欣喜,將收藏的四箱字畫一一打開。徐悲鴻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從中挑出幾件他欣賞的佳作。當看到第三箱時,徐悲鴻眼睛陡然一亮,他看到一副很長的人物畫,激動地說:我只要這一幅!
德籍夫人愣住了,希望他能繼續看下去,但是徐悲鴻拒絕了,當場提出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買下這幅畫,德籍夫人從徐悲鴻急切的語氣中悟到這幅畫的價值,有著捨不得,後來徐悲鴻又提出加上自己的七幅畫作為交換,德籍夫人猶豫了一會,同意了。
自從心愛之物到手,徐悲鴻將香港的畫展擱置一邊,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每日裡展開畫幅不停地觀看,想從中看出這幅畫的年代和出處。經過反覆琢磨,憑著自己多年對古畫的鑑賞經驗,他感覺這幅畫的繪畫風格、筆法特點明顯帶有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痕跡。他越看越激動,幾天以後,他已經確定無疑自己購畫時的判斷沒有錯——這是一副極有價值的唐代名家畫作,並為其命名《八十七神仙卷》。
他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相提並論。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印在畫面上。
從此這幅畫就日夜不離的跟著他,無論是外出講學還是舉辦展覽,但是接下來的變故,讓他痛心不已。
1942年,徐悲鴻在雲南大學任教,在一次躲避日寇飛機轟炸時,不料被賊人砸開畫室裡的箱櫃,將《八十七神仙圖》盜走。名畫失蹤,驚動了雲南省政府,於是派人調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渺無蹤影。
他寫詩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想像方壺碧海沉,帝心悽切痛何深。
相如能任連城璧,愧此鬚眉負此身。」
事隔多年,徐悲鴻的一位學生在成都發現了此畫,寫信告訴了他,一直掛懷此畫的徐悲鴻得知國寶尚在,驚喜非常,急速趕去贖買。持畫的人也願意把這幅畫賣給徐悲鴻,不過,他開出了天價要銀元20萬,同時還要徐悲鴻的20幅作品。
20萬銀元是什麼概念呢?在當時的北京城裡一個上好的大四合院也不到1萬銀元。但是面對這些苛刻的條件,徐悲鴻都答應下來。他不顧病體,日夜作畫籌款,隨後寄去二十萬現款,又寄去作品20幅,《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完璧歸趙」。
徐悲鴻和夫人小心地打開畫卷,八十七位神仙安然無恙地出現在他們眼前,只是畫面上「悲鴻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題跋也被割掉。
儘管如此,徐悲鴻依然激動不已,當即揮毫賦詩:
「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
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1953年9月,徐悲鴻逝世後,其夫人廖靜文按照他的遺願,將他留下的1000餘件作品和1000餘件他所收藏的歷代名人字畫,這其中包括《八十七神仙卷》,還有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
後來,徐悲鴻紀念館成立後,這幅畫就被收藏在博物館內。因為這是國家文物無法拍賣,但是光是這幅畫的題跋就拍出了977萬的天價,參考其他唐代畫作,有人為這幅畫估值50億,那麼,徐悲鴻是賺還是虧呢?
其實不用想,肯定是賺的,而且不是從經濟價值上來說。「黃金易得,國寶無二」,在徐悲鴻身上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是深切的愛國情懷,這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