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院的興起,始於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之後,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便開始出現了大批私人創辦的書院。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頭等大事,於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便應運而生。
古代的四大書院,分別是: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
在歷史上,登封嵩陽書院曾是佛教和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則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文化內涵深厚,以理學著稱於世,宋初私人書院盛行,文人掛職在此講學。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二程學生,宋神宗大臣)、朱熹、李綱(宋欽宗宰相,宋徽宗力主抗金)、範純仁(範仲淹之子,宋仁宗宰相)等二十四人。
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
虛誇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
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
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
乾隆遊歷嵩山時留下詩句,說明這裡環境清幽,是修身、讀書、著書、講學的好地方。
嵩陽書院門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是古代著名的高等學府,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
二將軍柏樹
三將軍柏樹,毀於明末,不得而見。話說將軍柏的樹齡,是個神秘的話題,將軍柏樹從受封,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經林學專家鑑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講臺
嵩陽書院講壇:清朝時期,為紀念北宋名儒,程顥、程頤在此講學而建。
老師位
學生位
先聖殿
嵩陽書院先聖殿:祭祀孔子的場所,又稱先師祠。
孔子塑像
大唐碑,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刻立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
碑文為李林甫所撰,裴迥篆額,徐浩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筆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
嵩陽寺倫統碑
嵩陽寺倫統碑石銘,東魏天平二年(535)刻,碑高3.05米,寬1.10米,厚0.26米,碑首雕有6條盤龍,龍爪扭結成一個拱形佛龕,龕內浮雕獨佛一尊。
碑陽上半部佛龕正中,雕有一尊大佛像,周圍數座小佛像,額下左右有向內飛翔的小飛天。碑陽下半部為銘文。銘文隸書,39行,行38字,陰刻題名,額篆書陽文「嵩陽寺倫統碑」6字。956字的碑文,敘述了生禪師開闢嵩陽寺,建造佛殿塔廟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經過,見證了這裡當年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
嵩陽寺倫統碑,文辭優美,筆法風致。書法方正寬博,不甚精工,間有篆、隸意韻。有人評為漢以後唐以前隸書之冠,亦不為誇張。碑陰雕刻佛像12層,共94佛。碑側浮雕纏枝花卉。其雕工之精,線條之美,布局結構之勻稱,為古代石刻所罕見。
附上其他幾塊碑刻,彌足珍貴的書法真跡,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嵩陽書院建築為清代規制,建築保留完整,保存了傳統書院的建築格調,建築選址、布局和形式兼備公共建築和民居建築特色。書院院內現存的碑刻、經幢、古樹很多都是歷代精品,與眾多著名歷史人物的重要活動密切相關。
書院教育制度於清朝末年被廢止,嵩陽書院作為這種已經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載體,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為歷史紀念碑,其對於現代教育文化的意義也是重大而深遠的。
嵩陽書院鳥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