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胡婧/文 楊清竹/圖 實習生 陳曉秋
海都訊 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翻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為它窮盡畢生精力的人,漳州也不例外。從蠻夷之地發展到現今的城市,打下這一基礎的,是從唐朝「光州固始」走出的那個獻身七閩百粵、平撫「嘯亂」的將軍——「開漳聖王」陳元光。
隨父入閩平亂 勇闖開漳之路
年少時,陳元光就隨父親陳政從中原帶兵入閩,平定閩粵一帶的「蠻獠嘯亂」(蠻獠指當時閩粵地區的少數民族)。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奉召建置漳州,任漳州首任刺史。他將當時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文化帶到昔日蠻荒落後的閩粵地區,加強法治,招撫土著,保障唐朝東南邊陲安全,促進閩粵開發繁榮。唐總章年間(公元669年),陳元光率兵開拓閩南,使東山島日益興盛。人們感謝他的功德,將渡口稱為「陳平渡」。
當年那個被稱作「蠻荒」之地的閩南,在陳元光的治理下,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他去世後,又由其兒陳珦、孫子陳酆、重孫陳謨繼任漳州刺史,四代人前僕後繼建設漳州,在漳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為紀念陳元光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世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故鄉有祠閩臺有廟 開漳聖王信眾多
據漳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雲霄是陳政、陳元光父子設郡置縣的「開漳聖地」,當地民眾千百年來一直舉辦「聖王巡安」儀式來紀念他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凡立有聖王廟的城鎮或村社,百姓必然要入廟焚香禮拜,並約請戲班演戲「娛神」。而如今,龍海程溪一帶,部分陳姓老人家中還會掛陳元光的畫像。一位80多歲的當地老人告訴記者,陳元光畫像一直以來都掛在牆上,搬家也沒有變過,因為是這個人給了自己一個安居樂業的漳州。
據介紹,「開漳文化」與「媽祖文化」、「閩王文化」共同構成福建省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傳統祖根文化,是維繫海峽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據史料記載:「開漳聖王雖僅及於漳州,泉州並未涉及,但今日臺灣各地,凡閩南籍的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幾乎都有開漳聖王廟的存在,成為臺灣鄉土神明之一。」除了固始的「陳氏將軍祠」,據統計,漳州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登記在冊的有251座,而「開漳聖王」廟宇在臺灣則達360多座。海內外「開漳聖王」2000多萬信眾中,臺灣信眾佔近500萬人,近80座宮廟成立了「臺灣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
海內外同胞 共促聖王文化申遺
「推進陳元光陵園的整體保護開發;力爭舉辦第七屆國際開漳聖王文化聯誼大會;將開漳聖王文化打造成閩南文化精品……」一個個圍繞開漳聖王主題的提案,成為今年漳州市「兩會」的一大焦點。對此,漳州市政協主席譚培根表示,將聯手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地,共同保護和開發陳元光陵園,進一步擴大閩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漳州同鄉會會長、漳州市政協委員魏榮華說,近20年來,漳臺之間開漳聖王文化交流逐步呈現出互動熱絡、規模擴大、內容多元的生動局面。陳元光文化公園可打造成為臺胞赴大陸尋根謁祖的重要目的地,以此為起點,構築兩岸漳臺文化產業園,深化與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交流。
據了解,漳州與河南固始、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地共同啟動的開漳聖王文化「申遺」項目正在進行中。漳州還將加快建設陳元光陵園核心區標誌性建築,修繕松洲書院、陳元光重要部將墓葬群,推進陵園整體保護開發,力爭2018年在漳承辦第七屆國際開漳聖王文化聯誼大會。
□人物名片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他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年十三,領鄉薦第一。陳元光自未弱冠之年起就隨父率眾南下,直至以身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42年。任職期間他治閩有方,任人唯賢,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