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具有影響力的姓氏望族

2020-12-02 騰訊網

中國地主階級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就是這個演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形態。

它的形成是在魏晉南朝之際,是當時地主階級的核心和主體,是當時社會的統治力量。它既有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一般形態特徵,又有其鮮明的經濟、血緣、政治、軍事和文化諸特徵。漢唐之間是我國士族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世代出將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權,甚至一度與皇族分庭抗禮,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裡對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士家大族作簡要介紹。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李牧

二、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農楊氏

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了巔峰。北宋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抗遼衛國,一門五侯,名垂青史,可謂是弘農楊氏的落日餘暉。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裡,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徵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顯貴的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琅琊王氏世代鼎貴,天下第一,不僅有王祥這樣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還出現了人數眾多的宰相,對中國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東臨沂)王氏為秦代名將王離之後,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相傳司馬睿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員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琅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複者外,實際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當時,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僅宰相就出了九十餘名,實際上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歷史上郭、何、桓、張、袁、楊等姓也有鼎貴一時的家族,但與琅琊王氏相比,都遠遠不及。琅琊王氏千年歷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家族。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出身於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亂時,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起初只是一個普通士族「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到了謝尚時期,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保住了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自東晉至梁朝(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藉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侯景之亂時,陳郡謝氏與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南北朝顯赫一時王謝兩家沒落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遊金陵時發出如此感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天讀來仍讓人不勝唏噓!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範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九、範陽盧氏

盧氏歷史上自稱來自範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範陽。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溫氏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後裔,始祖溫平,是夏代溫國的締造者、創始人。溫人以國為氏,始有溫姓。相傳《唐太常丞溫信碑》云:「溫,顓頊裔,為己姓」。這個太常丞溫信可能就是溫佶,大約屬於後人的誤記。《國語•鄭語》說:「己姓,昆吾、蘇、顧、溫、董」。韋昭註:「五國皆昆吾之後別封者」。告訴我們,溫國與昆吾、蘇、顧、董四國都是顓頊高陽氏後裔昆吾的後代,同為己姓。溫於夏代前期建國。夏代末年,商族崛起,今本《竹書紀年》載:「帝癸二十六年,商滅溫」。商族於公元前1605年,在伐夏過程中滅掉溫國。文獻記載溫國興亡史有根有據,所說溫姓源於溫國,絕非空穴來風。

濟源市文物局盧化南先生對溫佶碑和溫邈墓誌的考古發現與文物價值已經作 了詳盡的介紹,這對於探討溫氏之源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過去我們雖然大都主張溫氏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但具體得姓始祖不詳。現在這兩塊碑石明確無誤地記載溫國始君名平,找到了溫姓始祖,解決了溫姓之源。其重要價值,不限於此,還對溫姓流變作了記載,說明著名的太原堂溫氏就是溫平的後裔。《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佶)神道碑》說:「溫氏裔顓頊,為己姓,其後有平,佐夏滅窮,厥用祚土,子孫因居其邑而仍其侯。侯二十六代至乂,邑於周,別封於郄」。此碑為宰相牛僧儒撰文,戶部尚書裴潾書丹,規格甚高,史料價值甚高。再一個是《唐故徵君左補闕溫先生(邈)墓志銘並序》說:「溫先生諱邈,字順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於溫,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為司馬,別封於祁,始為太原人。」由此可知,溫族始於夏代前期,始祖名平,因助夏滅有窮氏有功,受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溫國。溫平至二十六代孫溫乂時,別封於外地。溫佶碑說別封於郄地,溫邈墓誌說別封於祁。郄與祁字形與音相近,兩地相距不遠。有可能是溫乂別封到郄地,至西漢初,其後裔溫疥之孫溫何遷至太原祁縣,其後裔中名人輩出,有東漢精忠報國的溫序、三國魏涼州刺史溫恢、西晉司徒溫羨、東晉安郡公溫嶠、赫赫有名的唐初三彥——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等等。追根溯源,這些人都是溫平的後裔。溫佶是溫大雅的五世孫,溫邈是溫大雅的六世孫。因而溫氏主流郡望——太原堂溫氏是由溫平後裔形成的。

根據文獻記載與碑刻資料,可知中華溫姓本是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始祖為平公,起源於古溫國(夏代)。

太原溫氏家族的歷代名人有:東漢鄒平侯溫序、北魏涼州刺史溫恢、南朝光祿大夫溫羨、南朝大將軍溫嶠……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高祖李淵鎮太原,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兄弟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徵南伐,立下了汗馬功勳,為初唐開國名臣。溫大雅被封為黎國公、禮部尚書;溫彥博,被封為尚書右僕射,陪葬太宗昭陵;溫大有為中書侍郎、清河郡公。溫氏三傑的後人如溫振、溫挺、溫佶、溫造等多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奴隸制殘餘又頑固地存在的情況下,由於當時農民革命尚處於初級階段,地方上豪強割據,戰亂頻繁,中央政權衰弱,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與奴隸制殘餘的有機結合。隋唐以後隨著這些歷史條件的消失,門閥士族也隨之消亡。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統治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門閥制度徹底推出了歷史舞臺,上述名門望族也風光不再,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圖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此姓氏在歷史上是豪門望族,如今快要絕跡了,目前僅剩不足百人
    我們一說到姓氏,自然想到《百家姓》,這是成書於宋朝的一部文獻,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所以把「趙」姓排在第一位,但實際上中國自古以來,王姓氏人數才是最多的。不過也有些姓氏人數很少,少到連《百家姓》都沒收錄,因為《百家姓》只收錄了500多個姓氏,有些太少的被忽略了比如「神」這個姓氏,就是這樣。神姓在如今看來,應該算是稀有姓氏了,不信你想想自己身邊,你有認識姓神的人嗎?儘管如今的神姓快要絕跡,不過這個姓氏在歷史上,卻是赫赫有名的豪門望族。根據古籍《丹徒縣誌》的記載: 「神農氏裔榆罔失帝位,子孫遂以神為氏。」
  • 中國十大「名門望族」,裡面有你的家族嗎?
    我們中國姓氏,數量特別多,歷史源遠流長。百家姓上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據統計,記錄在文獻中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個字的146個。如此多的姓氏之中,就有很多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巨大作用,形成出將入相的名門望族,對歷史的走向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中國十大「名門望族」,裡面有你的家族嗎?
    ,數量特別多,歷史源遠流長。百家姓上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據統計,記錄在文獻中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個字的146個。如此多的姓氏之中,就有很多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巨大作用,形成出將入相的名門望族,對歷史的走向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來看看蘇州名門望族姓氏榜單中有你的姓氏嗎!
    隨身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流動,現在我們蘇州的名門望族是否發生改變了呢?根據蘇州市公安局提供的蘇州市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現在蘇州十大姓氏為↓蘇州第一大姓氏王氏【421169人】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
  • 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
    文/天叔讀史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姓氏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也是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的東西。近年來,對于姓氏感興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雖說感興趣的人不少,可真正了解的人卻沒有多少。那大家是否知道中國的十大帝王姓氏呢?大家可以看看著篇文章,看看自己是否是皇室後人呢?讓小編為大家來科普一下吧!張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張姓是中國的第3大姓。它最早起源於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黃帝的姬姓,後在祖先的發展與治國下,賜子孫們為「張氏」。
  • 中國十大姓氏 - 影響力排名(李姓第一!當之無愧!)
    中國十大姓氏中,影響力最大的肯定是李姓,李姓肯定是當之無愧的!
  • 盤點:中國歷史上最古怪的十大姓氏,最後三個叫什麼都很尷尬!
    但是,中國的姓氏並不止於百家姓。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國家之一,有很多稀少的姓氏我們很多人根本沒聽過,更不用說百家姓裡會有。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中國歷史上最古怪的十大姓氏,而最後三個叫什麼都很尷尬!
  • 廣東十大名門姓氏,看看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誰是名門望族之後? 反正我是!!!
    嶺南第一大姓陳姓,位居廣東省十大姓氏榜首,為嶺南第一大姓。▲許氏圖騰兩百年來,許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對中國近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普通話讀音:li;粵語讀音:lai。今以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較多,是中國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
  • 河南輝縣丨源出輝縣的十大姓氏
    任鴻昌據《輝縣市志》(1989~2002)姓氏篇記載,經過調查統計,源出輝縣的姓氏有:共、洪、龔、周、侯、段、蘇、田、王、陳十大姓氏,現將其起源概述於後。望族在錢塘。當今,洪姓多居於閩、粵、臺地區。在《當代百家大姓》裡排在第99位。龔:共工氏是治水的英雄,後人尊他為「水神」,水神具有「龍」的形像,共工氏與中華民族構成了共有的圖騰——龍。共工氏的後裔有一支,一為避難,二為崇奉共工氏「龍」的精神,就在「共」字頭上加了個「龍」字,改為姓「龔」。
  • 中國13個姓氏望族從未衰落 看有你的沒
    百家姓報導稱,這兩位學者從元、明、清科舉考試中舉名單裡的5萬餘人中選定了出現率極高的13個姓氏。中國從古至今從未衰落的名門望族  這些姓氏的人物在國民黨當政時期和2006年時在教授、集團董事和高官中的社會地位代際傳承係數分別是0.9、0.8和0.74。
  • 中國十大姓氏,為何王姓人數最多?
    中華五千年,各種文化燦若星辰,而中國人特有的姓氏文化,從伏羲氏時期「正姓氏,別婚姻」開始,姓氏便成為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其中包含了數千年代代相傳的宗族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特有的分支,各個姓氏的來源、演變、發展都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 廣州十大名門姓氏曝光!快來看看你的姓氏有沒有上榜?
    自古以來廣州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不同姓氏的名人更是數不勝數最近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名門望族的姓氏發現這些姓氏從古到今從未衰落而且這些姓氏在中國近現代名人榜中也很多下面是廣州的名門望族姓氏陳氏陳氏代表人物:陳元德(東晉建國大將軍)陳氏是嶺南第一大姓氏,位居廣東省十大姓氏榜首。
  • 廣東十大姓氏公布!「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歷? 你是名人後代...
    ,可劃分出廣東十大姓氏其中有你的姓氏嗎? 張張姓是我國第三大姓氏,廣東省內的張姓主要分布在潮汕、大埔、蕉嶺等地區。 劉劉姓是中國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姓氏,是漢朝的國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也是廣東省的大姓。 梁梁姓是粵語地區的大姓,也是典型的南方姓。
  • 蔡姓歷史上為望族 辛、柯兩姓氏皆源於蔡姓
    其實,早在漢魏、唐宋時期,河南、江蘇、浙江等地就有蔡氏望族的華麗身影。記者李雅靜  濟陽蔡氏是大多南方後裔公認的祖根地,莆田蔡氏、建陽蔡氏則是南遷後的重要分支。此外,柯蔡同源、辛柯蔡同源的說法,也讓古老的蔡氏家族多了一份神秘。
  • 廣西十大名門姓氏,看看你是不是名門望族之後?我是!!
    壯族黃氏在歷史上產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地主土司、民族將領、著名的文人學者以及近現代大資本等傑出人物,因而也是整個少數民族黃姓中最優秀的一支。李氏廣西第二大姓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 中國十大姓氏排名,王姓排首位,雄踞整個北方
    ,從伏羲氏時期「正姓氏,別婚姻」開始,姓氏便成為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識和符號,其中包含了數千年代代相傳的宗族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特有的分支,各個姓氏的來源、演變、發展都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畢竟從漢代開始,王姓就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因為其來源複雜,因此族系眾多,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可謂群星璀燦光耀華夏。
  • 古代江蘇的十大名門望族詳解
    江蘇境內所屬的郡國較多,世家大族也不在少數,現在就江蘇境內的十大名門望族逐一進行詳解。義興周氏:義興周氏在義興陽羨,在今江蘇宜興。義興周氏源於三國時期吳國裨將軍、鄱陽太守周魴,周魴生周處,周處生周玘、周札。周玘,曾為東晉三定江南。義興周氏與吳興沈氏有江左之豪,莫強周沈之稱,為東晉初期江南最具權威的兩大豪族,號稱江東二豪。
  • 你的姓氏在歷史上有多少名人呢?(以林氏為例)
    近日,筆者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虎糾丫霸i 中國人口超千萬的23個姓氏中,除了林姓,其他的都有大量歷史名人,只有林姓,歷史上的名人屈指可數,唯一能想到還是晚清的林則徐,福建人口中的林姓入閩始祖,東晉五朝元老、閩安郡王林祿,這麼大的官在史書典籍卻找不到任何關於此人的記載,這是為何?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 2019年03月16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 臨沂博物館徵集歷史名人望族資料
    12日,記者獲悉,臨沂市博物館將在近期舉辦臨沂姓氏文化專題展,為更加全面展現臨沂市歷史名人和望族的風採,臨沂市博物館將向文化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徵集歷史名人和名門望族文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