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

2020-12-10 騰訊網

廖氏宗族

石棉縣美羅壩廖氏先從廣東嘉應州興寧入川 系思明公後裔

廖名龍

一位廖月露宗親和我網上交流很長時間了,但是一直未能謀面。她老家的雅安石棉永和的,她是"月"字輩。她發給我廖名揚編寫複印的族譜資料和石棉縣美羅鄉拍的祖墳照片,她想弄清楚這幕碑是哪個支系的。

當地有2個廖氏支系,輩分排行不同,一是:可金志如明月建,族譜文化大革命時期燒了!另外一個支系據說也是同一祖先下來的,有族譜,去輩分是:希久(九)曰志登仕開遠慶

一、石棉縣地理位置

石棉縣地處雅安、涼山、甘孜三市州交匯地帶,東鄰漢源縣、甘洛縣,南接越西縣、冕寧縣,西交九龍縣、康定縣,北連瀘定縣。石棉縣1951年新置。因為盛產優質「石棉」而得名。186幾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冀王石達開就兵敗山倒在大渡河,現在查看石棉縣的歷史沿革,居然查不到解放以前的,

二、族譜資料顯示是「思明」公後裔

族譜資料顯示(族譜資料抄寫比較凌亂)是花公之後,花公,德源,敬齋,思明......伯希--世安--善公--竹林--希虞--有萬--質學--宜江--仕龍--

三、 遷徙情況

十四世祖質學公妣彭氏生子四:宜江、宜漢、宜滄、宜洧。葬於廣東長樂。

十五世祖宜江生於康熙丙寅年(1686)九月初九日未時,亡於乾隆三四十年丁丑歲(乾隆三四十年不是丁丑歲;丁丑歲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月十三日未時。至辛丑年(1781)正月二十四日在廣東起金搬移四川成都府華陽縣高家溝安葬。祖妣劉氏生於康熙丙寅年(1686)九月十八日未時,亡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七月。仍於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卯時安葬於彭山縣武陽鄉遊家山

十六世祖廖仕龍,妣劉氏,生於雍正丁未年(1727)冬月二十三日巳時,亡於嘉慶十一年丙寅歲(1806)正月初十日亥時;葬於清溪縣順河鄉美羅壩濫田灣安葬,生三子:麒九、麟九、鳳九。

十七世祖鳳九公生於前清庚午年(應該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系廣東嘉應州興寧縣洋鹿塘河口甲生長人氏。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居彭山縣、新津、邛崍州住居。至嘉慶四年(1799年)遷徙清溪縣順河鄉美羅壩居住。

根據「清溪縣順河鄉美羅壩」這個地名,是不是可以認為:「石棉縣」解放以前是「清溪縣」!

四、祖墳也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祖墳「茂久(九)」羅氏,是不是長子「仕龍」下面的「生五子」的「茂九」?

下面族譜資料可能是宜江公的資料,宜江公妣劉氏生五子(?),長子仕龍妣曾氏生五子?:榮九、茂九、昌九、華九、盛九。「茂九」是不是祖墳上面這個「茂久」?有待考證。

皇清西逝八十上壽故祖廖復彩妣楊氏,光緒庚寅年(1890)

五、輩分

這是美羅壩廖慶剛從小就會背的字輩,他不識字,他背廖月露寫的

六、族譜

(放到您圈子裡,廖家人會感激您)

我姓廖,我驕傲!

揚我家族文化!振我廖氏雄風!

大量宗親還有沒養成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亮「在看」,以示鼓勵!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石棉縣美羅鎮:八佛山上老鷹茶 名稱由來三傳說
    說到石棉縣美羅鎮,不少雅安茶人會聯想到八佛山上的老鷹茶。相傳,有個書生翻山越嶺去趕考,身上的盤纏花光了,又餓又困又病,暈倒在一塊巖石下面。這塊巨大的巖石頂部生長著一株茂盛的植物。起風了,下雨了,雨水滴在書生的身上,醒來後他更感覺飢餓。
  • 【廖氏宗親尋根信息】多轉發助宗親尋根
    既,松公後裔遷湖北竹谿縣;欽公裔遷廣東;大起公裔遷南昌撫州門外;大廷公裔遷興國縣;文琛後裔遷萬載、雄公後裔奕發房不知外遷何處等。燕岡灣各房分祠屬於二房文德公系下有燕翼岡祠(燕後華堂多吉慶、岡前翠竹報平安)、邑秀居、呈瑞居、日耀居、義蘭居、學禮居,都是清朝年間興建,太平天國軍隊和民國最後一任會昌縣政府都駐紮過。
  • 樂陽祠白姓為白居易後裔 歷經42年8代人入川
    在四川的白姓中,成都樂陽祠白姓,是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一支移民家族。他們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後裔,是在清康熙到乾隆年間,從廣東和平縣遷徙入川的客家人。   廣東和平白姓遷徙入川,不是以一家或幾家為單位,而是以全族五大房系集體遷徙的方式進行,遷留的人數是「仍居廣東者半,移居川省者半」。
  • 湖南婁底雙峰縣杏子鋪廖家灣四川尋親
    >廖名龍湖南婁底雙峰縣杏子鋪鎮樟木村廖家灣廖實宏宗親是萬邦公必琥房後裔,希望對接四川三臺、滎經廖氏。附:四川三臺縣協和廖氏輩分國萬朝天子 世代榮華久 發達常綿遠 富貴永興隆光前裕祖道 耀宗顯名揚 忠繼修德厚 安邦定禎祥。
  • 梅州興寧井下村劉氏登一公祠祖源世系申明
    2020年5月,廣東省梅州市興寧水口鎮井下村劉氏登一公祠理事會錦捷(祠堂理事會總理)、應超、飛朋、曉峰、偉鋒等宗親一行五人為尊重祖先留下的歷史記載,飛赴四川成都,與在川登一公後裔會面。登一公之孫有清、浙、澄三公,其後裔大都於清朝康熙年間入川,目前在川代表(包括今川渝地區的代表)有:清公脈昂公後裔恆榮(重慶江津),浙公脈西珍公後裔代表峰廷、嘉禮、文杰,其連公後裔品清、學潤,中和公後裔代表裕剛,中廷公後裔代表禎超等五個支系代表。
  • 四川千名廖姓客家人祭祖傳承孝文化
    四川千名廖姓客家人祭祖傳承孝文化  【解說】3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餘名廖氏宗親聚集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解放村廖家祠堂,參加一年一度的廖氏祭祖大典。而這已是廖氏家族的第32屆祭祖大典。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黃勇 ‖ 百年前48封書信 訴說三地鄉愁情
    01篳路藍縷 入川打拼據仁壽縣煎茶溪攬祥埂《胡氏族譜》記載,在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雍正五年(1727),住在惠州府長樂縣(即今廣東五華縣;雍正十一年長樂縣改屬嘉應直隸州,1914年改名五華縣)葵嶺鄉塘尾的胡登科一家,也動身前往四川。
  • 廣東興寧歷代七處縣治詳解
    興寧龍川長樂永安四縣疆域總圖首先,古興寧與今興寧實為兩個不同的概念。歷史上,興寧疆域與五華、龍川糾割甚多,與平遠亦有分合,但與梅州卻從來地誌無涉,直至雍正十一年從潮州析程鄉才改屬嘉應州。龍川、興寧、長樂從秦漢起一直都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地帶,比梅州、梅縣的歷史長得多,所以現在標梅州為客都完全是主觀臆斷,並不符合事實。古興寧縣治疆域多有變遷,縣治之地共有七處(包括齊昌縣治)。
  • 四川97歲高齡宗親張才廷尋根記
    拍照好回家仔細看族譜才知道原來整個家族的遷徙史,從有記載的文字來看最開始是:宋朝福建省始祖化孫公過八代到九世德達公於明初遷移到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建橋又過三代至萬十郎公遷嘉應州五華,在嘉應州五華縣郭田水口橫塘寨居住幾代於清朝「湖廣填四川」從郭田水口橫塘寨遷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三溪鎮。老譜記載最重要的三支從嘉應州五華縣郭田村橫塘寨遷徙到四川的分別是:1.
  • 廣東一市,歷史悠久現以州為名,歷史上還曾有兩個州名
    廣東歷史悠久,自秦朝納入華夏版圖並廣設郡縣以來,經過兩千多年移民、開發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現在,廣東共有二十一地級市,是我國地級市數量最多的省份,而梅州市就為其一。
  • 古代梅州、嘉應州的知州、知府名錄,看哪裡人比較多在梅城任職?
    古代梅州、嘉應州的知州、知府名錄,看哪裡人比較多在梅城任職?摘自《梅州市志》第一節建國前各歷史時期政府機構設置據《光緒嘉應州志》載,唐代有縣令1人,餘無考;南漢有縣令1人,餘無考;宋代任梅州知州37人,縣令7人;元代任梅州知州11人,縣尹2人;明代任程鄉縣知縣61人;清代任程鄉縣知縣21人,嘉應州知州85人,知府3人。
  • 四川黃姓人 大多是黃峭後裔(組圖)
    黃龜年有10個兒子,在湖南的有9個,生了56個孫子,後裔遍布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浙江以及港、臺等地,人口上百萬。黃龜年後裔,後來大量入川。  元末,受戰亂影響,湖北大量百姓遷往四川,其中包括不少黃姓人。如今珙縣下羅鄉育賢村的屯糧黃氏先祖黃海仁、黃海義兩兄弟,系黃峭孫子黃元標的後裔,至正23年(1363年)從湖北遷到富順黃家場定居。
  • 四川顏姓 大都是顏真卿後裔(圖)
    顏姓人進入四川的時間較晚,唐朝時,有個叫顏有意的人出任成都縣令,這是顏姓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入川的顏姓人。此後,不斷有顏姓人入川的記錄。唐朝的顏真卿曾入川任職,他的子侄後代有不少人入川為官。明清時期,湖廣一帶的顏真卿後裔大量入川,成為今日四川顏姓人的主體。
  • 四川各地廖氏祭祖信息大全 錯過等一年 廖家人轉起!
    廖氏宗族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廖;都是全球600多萬廖氏宗親之一。敬請您關注「廖氏宗族」 ,即可知曉天下廖家事。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廖氏文化、傳播廖氏正能量、共建繁榮廖氏!四川各地廖氏祭祖信息大全 錯過等一年 廖家人轉起!廖氏宗族清明祭祖,祭拜祖先、緬懷祖德、激勵後人,傳承中華傳統,傳承家風美德。同時清明節期間也是最好的尋根問祖時機,希望大家收集、搶救族譜資料、查看碑文,並且多聽老人家講故事,理一理自己的輩分、世系源流。
  • 四川仁壽這一支廖氏的族譜資料一直沒能看到:「堡壘」沒有攻破
    四川仁壽這一支廖氏的族譜資料一直沒能看到:「堡壘」沒有攻破 廖名龍 早在七、八年以前,我就認識一位廖鴻昌宗親,他在成都煤田工作,在一次他們的工作會議期間我們相約查看族譜資料
  • 廣東興寧葉南劉氏
    帶兵往興寧剿匪(平亂),歿於營。開七公葬廣東興寧崗背黃彥嶂下高車頭行山象形鼻穴,巽山乾向。面對開七公墓,妣黃氏葬右上角,妣龔氏葬左上角,為象形眼睛穴。在崗背榕樹村立一大宗祠「劉氏總祠」,每年正月十九祭祠,二十日掃墓,永為定祀。2世祖廣傳公,又名弁,號清淑。妣馬氏、楊氏,生14子:巨源、巨湶、巨汌、巨淵、巨海、巨浪、巨波、巨漣、巨江、巨淮、巨河、巨漢、巨浩、巨深。
  • 胡姓(100)|清朝四川胡氏:蓬溪縣文井胡氏源於華林胡氏,從湖北入川
    黃勇/文在明朝人口相對偏少的四川胡姓人,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後,人口更是銳減。康熙帝發起湖廣填四川大型移民運動後,居住在外省的胡姓人陸續遷入四川,為四川的胡姓人口注入了強勁的生力軍。在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胡大國一家遷到蓬溪縣文井場三臺觀(今文井鎮百恆村5社、6社)。胡大國有胡應秩、胡應穗、胡應秋3個兒子,胡應秩的後裔聚居在今蓬溪縣羅戈鄉石牛村3社;胡應穗、胡應秋的後裔分別聚居在今蓬溪縣文井鎮百恆村5社、6社。胡大國被文井胡氏奉為入川始祖,死後安葬在文井場雲臺觀八寶山,墳墓至今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