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3日 13:52 來源:《教育研究》 作者:別敦榮 易夢春
字號內容摘要:未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兩極國家將面臨不同的挑戰,高等教育普及化將在更大範圍全面推進,金磚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將深刻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格局。
關鍵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國;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別敦榮,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夢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廈門 361005
內容提要: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經歷了精英化時代、大眾化時代和普及化時代。截至目前,全球共有64個高等教育發達國家、64個高等教育發展中國家及60個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有35個高等教育大國,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高等教育發展局面已被打破,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影響力逐漸凸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呈現兩極化愈益明顯、普及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且普及化進程不斷加快等特點。未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兩極國家將面臨不同的挑戰,高等教育普及化將在更大範圍全面推進,金磚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將深刻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格局。
關 鍵 詞: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國 高等教育普及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批准號:17JJD88009)的研究成果。
我國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邁進,這是符合國際趨勢的戰略抉擇。20世紀後半期是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發展的時代,高等教育規模和毛入學率大幅提升。新世紀開始,普及化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2030行動框架》,倡議為全民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保證弱勢群體的教育機會,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有獲得感的高等教育。因此,研究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趨勢和特點,對於把握和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潮流,健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NESCO,以下簡稱UIS)公布的1970-2016年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等數據為基礎,①統計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闡釋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特點,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47年開始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數據進行搜集、統計和發布,1971年建立信息化統計資料庫。[1]UIS是目前世界上提供最全面教育數據資源的機構,參與其每年教育調查的國家和地區超過200個。[2]本文以UIS高等教育統計數據為基礎,結合有關高等教育早期發展的資料及零星數據,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進行系統考查。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精英化時代、大眾化時代和普及化時代。
(一)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
現代高等教育是現代學制最高階段的教育。17世紀開始,在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及近代科學革命的影響下,歐洲一些國家探索建立現代學制,發展現代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儘管如此,歐洲大學仍然保持著中世紀大學教育的基本形態,現代性特徵並不明顯,招收的學生類型和數量十分有限,保持了傳統的教育功能。有資料表明,德國大學學生數在1601-1681年始終維持在6000人左右,17世紀末學生數量增長到8000人,但隨後持續下降,到19世紀初回落到6000人。[3]在柏林大學創辦之前,歐洲大學幾乎是一個模式。正如盧梭所說,「沒有什麼法國、德國、西班牙或者英國模式,只有歐洲模式。它們有著同樣的品位,同樣的感情,同樣的道德,它們沒有一所學校是從其自身出發形成的一種國家模式。」[4]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工業企業專業人士、金融業從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逐漸興起,但傳統大學依然將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子弟拒斥門外。為了滿足新興社會階層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適應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需要,19世紀初期,柏林大學、倫敦大學等現代大學應運而生,開啟了世界現代高等教育的新紀元。從19世紀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現代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體系,但總體上仍維持著小規模、為上流社會和有產階層子弟服務的特點。到20世紀50年代,歐洲也只有不到5%的適齡人口能夠接受高等教育。[5]
19世紀中期以後,以德國、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高等教育模式逐漸傳播到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等國逐步建立起現代高等教育制度。[6]1862年,美國頒布了《莫裡爾法案》,聯邦政府提供大筆土地資源支持各州政府建立農業和技術教育的學院,將接受高等教育的對象從社會富裕階層擴展到農工階層,從而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發展奠定了基礎。1940年,美國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150萬人,佔18~24歲人口的9.1%。[7]即便如此,美國高等教育的大門始終對大多數的少數人種、女性及工人階級關閉。[8]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發展中也得到體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維持在較低水平。統計表明,1940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3%,發達國家達到2.9%,發展中國家只有0.6%。[9]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
大眾化不僅意味著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大幅增加,辦學規模超出精英化教育機構的承受能力,而且意味著一系列質性的變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和社會重建大規模展開,世界人口快速增長,參戰軍人回歸社會,社會重建和經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大,美歐各國開始將高等教育擴張作為提高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策略。據統計,1949年,美國高等教育在學人口達到240萬人,約佔18~24歲人口數的15%。[10]若以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採用的5個年齡段人口來推算,美國高等教育應該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邁入了大眾化階段。為了能與美國爭霸,蘇聯在戰後大力發展尖端科技,將培養科學技術人才作為主要的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規模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據統計,1965年,蘇聯高等教育在學人口達到386萬人,是1950年124.7萬人的三倍有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則達到29.5%,②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階段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