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2020-12-09 光明網

作者: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陳淳

當下,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是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點,特別反映在夏朝之爭以及如何認識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問題上。目前對於一些關鍵問題的看法往往眾說紛紜,甚至針鋒相對,特別是中外專家之間的立場判然有別。我覺得,許多爭論的產生,不是研究對象有什麼難度或多麼複雜,而是我們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問題。我們傳統的學術訓練一直局限於經驗性的知識傳授,缺乏科學思維和方法論的基本訓練,這可能是許多重要問題得不到解決、研究水平難以提高的關鍵所在。在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我覺得應該梳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這需要從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原理出發,審視我們的研究路徑是否正確。本文首先梳理科學研究的一些關鍵要素,然後思考這些原理和要素對我國文明探源的啟示。

科學方法的要義

科學是一種或然性研究或置信度的考量。因此,科學研究從不奢談「真理」,也與信念無涉。科學活動主要是評估觀察對象不確定性的範圍。人們把自然科學稱為硬科學,把社會科學稱為軟科學,這是因為後者不如前者來得精確和客觀,而且容易被主觀理解所滲透。社會科學主要是一類尋找含義的解釋性學科,很難做到完全客觀。而考古學更為特殊,它是從物質文化間接了解過去,因此它的或然性或可信度更低。美國考古學家戈登·威利說:「考古學是一門難以捉摸的學科。任何堅持某種記錄絕對可靠的人,很可能是想欺騙別人,也絕對是在欺騙他自己。」

社會科學研究涉及三個關鍵要素:第一,本體論,是指研究對象的本質和意義。本體論是對研究對象概念化的精確描述,意在了解和描述事物的本質。第二,認識論,有關我們如何認識和了解研究對象,比如觀念主義、唯物主義、價值觀無涉或科學中立等。第三,方法論,是指用來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技術,也即採用什麼途徑可以認識事物的真相和本質。這三個方面涉及研究客體的本質、認識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以及達到目的之方法三個部分。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或有不足之處,研究的科學性就會存在問題。

大部分社會科學研究都是一種比較研究,從對已知的比較來了解無知。特別是考古學,需要從歷史學和民族學材料的比較中來了解古代社會與物質文化。比較也包括解釋,為何不同原因導致相似的結果,或者表面相似的情況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在我國的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就科學性而言,這三個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從本體論而言,我們採用的概念往往模糊不清,使用十分隨意。從認識論而言,主要依賴直覺的經驗主義,缺乏理性主義的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從方法論而言,主要憑藉材料和事實的總結與歸納,缺乏透物見人或因果機理的實證分析。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剖析

在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我們存在的一個嚴重的、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概念不清,對討論對象的本質沒有統一的科學定義。如果對同一個術語和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那麼再熱烈的討論也是「雞同鴨講」。在我國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文明」「國家」和「城市」這幾個關鍵概念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討論,在科學定義上學界也沒有達成共識。雖然三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但是在討論文明與早期國家中,這三個概念往往彼此互換,或用某個概念來論證另一概念的真實性。比如,用城市(還有文字與青銅器)作為文明與國家產生的標誌,或將文明等同於國家。這三個概念的本質是有區別的,文明一般是指文化、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層次,城市是一種聚落形態,而國家是一種政治體制。

在概念類比的分析中,我們常用考古學文化來對應族屬甚至國家與疆域。大家比較熟悉的類比,就是將二里頭文化=夏文化=夏民族=夏國=一批有特色的器物分布=夏朝的疆域。實際上,這種類比並非以實證為基礎的邏輯推理,而是一種猜測。我們沒有辦法以一批器物類型特別是陶器為前提,依次推導出夏族、夏國以及夏代疆域等結論。這些概念所指對象的性質不同,彼此無法對應與契合。

在認識論上,中國的傳統認知途徑基本是「求實」,提倡「眼見為實」,信奉「無徵不信」。這種傳統缺乏現代科學的背景,並沒有把探究表象和緣由的因果關係看作一個可用邏輯推理方法予以解決的問題。歐美的文化傳統是「求真」,並不滿足知道是什麼,而是探究為什麼。同時,科學認知還強調解釋者必須深入到研究對象的外在性與客觀性之中,避免把自己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投射到客觀對象之上。

在方法論上,我國學者基本上採取經驗主義的歸納和描述,缺乏理性主義的邏輯實證分析,也缺少懷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受國學的影響,我們偏好文獻研究,信奉「二重證據法」,強調史料在文明與國家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對疑古的科學精神持保留態度。這種研究大多局限在何時、何地與何人的範圍,缺乏對文明與早期國家形成動力和過程的探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國際學界把文明與早期國家的探究從社會不平等的源頭上考察,將去個人化或制度化的不平等看作社會複雜化的起源;這種制度化的不平等造就了長子繼承制世襲不平等的出現,然後是整個社會分層的形成、酋邦社會的出現,而國家的起源則是以酋邦的血緣世襲體制被官僚體制所取代為標誌。

對我國文明探源的啟示

現代科學主要是在西歐發展起來的,並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將科學方法論作為科學哲學來研究,一直發展到以伽利略和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的誕生。科學研究離不開哲學認識論的指導。古代科學方法基本是一種直覺方法或建立在直覺基礎之上的思辨方法。而現代科學雖然也憑藉直覺,但是也以其他精緻方法為基礎,單憑直覺會把人引入歧途。中國的傳統史學基本上是一種缺乏理論的直覺研究,用張光直的話說,就是「利用史實的選擇和描述來表達歷史學家對價值系統的主觀判斷」。這種傳統方法的缺陷,表現在分析概念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認識上依賴直覺和經驗,難以透物見人;方法上依賴歸納和總結,難以探究事物和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

由於文獻和史學導向在我國文明探源的考古學研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於是造成基本的探索課題都來自文獻,缺乏從文化人類學的類比中增進我們對文明與早期國家發展原因和動力的思考。依賴文獻也使得許多學者雖然口頭承認疑古的歷史意義,但是總體上還是將文獻批判視為一種負面態度。然而,善思和善疑是科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特質,我們對待文獻應該具有自己的批判力和思考力,而不是為積累材料而做一個「書呆子」。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指出,構成我們研究最大的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非未知的東西,已知的東西會使我們喪失好奇而不再懷疑。

我國文明探源在科學方法上存在先天不足的薄弱環節。一方面,大部分研究只是停留在自說自話的狀態,並且對許多重要問題的認識停留在表象分析的層面上,難以深入到因果機理的剖析或提高到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成果難以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無法進行平等的對話。

文明探源是世界性的課題,而民族國家仍然是我們進行比較分析的主要坐標。如何使得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為國際人文社會科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文明探源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正如俞可平所言,人文社會科學具有超越國家的普遍原理,離開這些原理,就無所謂科學。言必稱三王,行必提堯舜,帶著沉重的懷古情結來觀察和評判現實,這就是我們傳統的思維定式。我們在進行縱向思維的同時,也需要進行橫向思維,即跳出自己狹隘的歷史經驗,虛心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這才能使中國的學術走向世界,使中國的學術智慧成為全人類學術智慧的重要內容。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我們該怎樣推動「大眾考古」
    《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書影 資料圖片「考古是什麼?有一些人會認為考古就是挖墓。我告訴大家,不是。」10月15日的一場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重申了2017年他在首都圖書館講座時的觀點。
  • 中國探源5000年文明:讓歷史不再是「傳說」
    原標題:探源5000年文明:讓歷史不再是「傳說」胡欣紅「上下五千年」,一提起歷史,每個炎黃子孫都會不無自豪地如是說。為了彌補這個缺憾,2001年開始啟動旨在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十幾年之後,5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當「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國人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 我親歷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2004年正式啟動,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證實了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本刊特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 《甲骨文》文明探源歌舞劇 安陽首演圓滿成功!——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5日晚19點,《甲骨文》文明探源歌舞劇在安陽市職工文體中心二樓劇場隆重首演,安陽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安陽市唐派藝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安陽市職業技術學院、安陽學院等院團組成146人的龐大演員陣容參演。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中華文明探源:形成中國特色的文明表達體系
    於是有了上世紀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了從本世紀初持續至今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今年8月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以此為封面專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  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階段的工作已經結束,第三階段的工作即將開始,世界和中國都想知道,經過8年的探尋,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多少。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這幾年,我們經常提到「文明探源」這個關鍵詞,它的實施主體,便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這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如今,「中國」二字已逐漸清晰了起來。
  • 斯土斯民:文明探源工程書寫中華民族五千年「家譜」
    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項承載著「中國考古學百年夢」的工程。來自50餘家科研單位的近400名研究人員奔忙在40餘處涉及文明探源的核心遺址,以田野考古為中心,採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多學科聯合攻關,將實驗室延伸至田野,不斷復原不同時期先民的生活情景,講述日益豐滿的起源故事,拂起了早期中華文明的神秘面紗。
  • 《文明探源:考古十講》在京發布
    10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首都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大眾考古:學科普及與文明傳承——《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文明探源:考古十講》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最新載體。這本把考古專業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內容的普及性讀物,對於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發揮考古學以史育人的優勢,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書中收錄的每一篇講稿都充分展現了老一輩和中青年學術骨幹嚴謹務實的優良學風、紮實深厚的研究功底,濃縮了他們在國內外條件艱苦的考古工地上數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成果和收穫。
  • 「五千年中華文明」得到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
    昨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顧 書寫中華民族五千年「家譜」【2】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協調探源工程的研究員李新偉說,那些關於中華民族應該從西亞、埃及尋找根源的西來說反映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迷惘及話語權的缺失。「大禹是條蟲」雖只是顧頡剛的一個比喻,但「三皇」「五帝」的古史體系已然面臨崩潰,一種交織著愛國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悲涼情緒瀰漫於知識界。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與此同時,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牽頭與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合作,啟動了溧陽文明探源工程。同時,建議把梅嶺玉遺址考古納入「考古中國」文化探源工程。▲全國各地的權威專家學者在天目湖鎮梅嶺村探源梅嶺玉與良渚文明梅嶺玉遺址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工程師鍾華邦在溧陽與廣德廟西交界處的宜溧山地,首次發現了透閃石軟玉礦床,因為玉礦具體位於梅嶺村,故將該玉命名為梅嶺玉。
  • 姬英明中華文明探源走進神木石峁遺址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吳曉東)「自宋以後,隨著華夏文明的政治文化核心區域東移,對育養壯大華黃和華夏文明之地、黃河弓背的古河南一帶失去控制權起,陝北也變成了文化人眼中『文化貧瘠的邊塞』。這是一種文化誤判。」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新華社資料片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馮源)1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報導。中華文明史從何時發端?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能夠崛起?
  • 書寫中華民族五千年「家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記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時間短、工期緊,參與工程的中國考古人常年奔走於都市與鄉村之間,拋家舍業、備嘗艱辛,在古與今的對話中揮灑青春和汗水。 何駑10年來平均每年都有5—6個月工作和生活在陶寺遺址發掘現場。由於經常動手鏟刮平面,他的右臂比左臂粗,右手拇指下的掌墊肌肉比左手厚,留下特有的「標記」。 「撇妻離子,工地是家,家是旅館」,這是考古人生活的常態。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揭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什麼是文明 探源中華文明,那什麼是文明?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什麼? 曾經有一種「文明三要素」的說法,就是把城市、青銅器和文字作為文明誕生的三要素。按照這一說法,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要推遲到商代晚期使用甲骨文的時期,距今只有3300年。
  • 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看炎帝陵正統之爭
    2018/5/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就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一張關於「中華文明演進過程」的年表逐漸浮出水面,中華文明初期的氣象逐漸清晰:距今6000至5000年前後,是社會複雜化和文明起源進程開始時期,呈現「滿天星鬥」的態勢。
  • ...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遺址...
    昨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河南省首部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安陽首演
    歌舞劇《甲骨文》首演劇照。李智攝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河南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安陽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
  • 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尋中國之始 寫五千年「家譜」
    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尋中國之始 寫五千年「家譜」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5月28日 15:01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