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八月份,是每年的雨季,也是河流漲水的季節。一夜間小河、大河暴漲,清水變成混水,也有青壯年水性好的跳進水中,順流漂遊,洪水中不時也能看到家俱,木材、家禽或豬羊,好不壯觀。
洪水過後,河邊低洼地裡變成了池塘,每到夜暮降臨,池塘裡的青蛙、還有些五顏六色,千奇百怪叫不出名的蛙類們湧到一起,唱起那人類聽不懂的大合唱,不亞於人類一場大型的音樂演唱會,高潮疊起,有闖吉尼斯紀錄之雄心。
村裡房屋周圍到處是樹,院裡的杏樹,蘋果,梨樹,大多是楊柳樹。楊樹掩隱的屋頂,常常有各個時段做飯的飲煙冒出,由濃隨上升而變淡,由急隨風向的阻力而措力變緩,再高便融入半空,難辨其形。
經歷過不同朝代,不同年代所賦予時代思想與文化生活,一代代人類的繁衍,一次次精神的變革,在山的背景下,土地的基礎上,雖已不再閉塞,雖也有現代科技的氣息,經濟也有了可觀的轉變,村子一直再變,由蕭瑟到繁榮,再到蕭條,今年學校沒有了,學生不見了,為了下一代,不得不背井離鄉。人少了,也消沉了,只剩高齡的空巢老人,留守院落,想念,期盼著子女兒孫的常歸。土地永遠是他們忘不了的根,只要精力還在,氣力還有,就不會荒蕪,雖然帶不來多少收益,最起碼不用買讓人不放心的蔬菜,糧食。
年味漸濃,鄉愁乍起。快過年了,年味愈來愈近,已有很多遊子從四面八方趕往回家的途中,朋友也不時問哪天回家過年,是呀!又是一年終結,我們該返鄉回家了。
「鄉下住著咱爹娘,面朝黃土把汗水撒。」這是唱給我們父輩的讚歌,也是歷史留給我們印象中的農村人,勤勞而樸實的形象。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根深締故。我們飛得再高,走得再遠,父母始終是扯著我們回家的那根線,我們從來不會忘了歸鄉的那條路。
如今日子天天過得像年,可總還是眉頭緊鎖,悶悶不樂。我們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被所謂的成功剝奪得越來越不容易快樂。想逃離,逃離到讓人寧靜的家鄉,給身體放放假,給靈魂松鬆綁。我依舊淪陷在對兒時家鄉的記憶中。心已動,念已成行。
年關將近,總有千頭萬緒在心間縈繞,總有慈母喚兒歸的聲音在耳邊迴蕩。望向家鄉的那片雲煙,雖已物是人非,恍然隔世。但又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剪斷我對它的牽掛,那是漂泊遊子對根的深深依戀…
我的家鄉沒有什麼大美的風光,只是一些淳樸的田野鄉間小景,但在我眼裡卻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生活,讓人難以忘懷!讓人感覺人與大自然就該如此的親近、如此的和諧!
有一種思念,想起,是萬千柔軟,即使相隔千山萬水,卻依舊只增不減;有一種期盼,是回家看看,即使望穿秋水,從月缺盼到月圓,也依然初心不變;如候鳥回巢,即使輾轉千裡,也總是心甘情願。
家鄉的涇河水依舊永不疲倦地奔流著,故鄉的新農村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沒有理由,沒有原因,不帶任何藉口,理直氣壯地回故鄉。不,是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