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曠達是蘇軾最重要的精神品質。與他人不同,蘇軾的曠達主要產生於深廣的人生憂患。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四處奔波,可以說是唐宋文人中最坎坷曲折的一個。但在蘇軾的作品中,頹廢消極的情調很少,反而積極進取的很多。所以我們在品讀蘇軾的詩詞時,便會發現它的內容往往是哲理地思考人生和曠達地寄意山水。
如蘇軾的詞作《定風波》中,就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之語。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東坡》,亦是蘇軾很曠達的一首詩作。它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雖然《東坡》沒有《定風波》知名,但是它們可謂異曲同工,都是將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從而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即通過對蘇軾月夜拄杖漫步於山石高低不平的東坡的描寫,寄託詩人幽獨高潔的心性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值得注意的是,東坡並不是什麼風景名勝,而是蘇軾開墾出的一塊地。但是東坡灌注了蘇軾的辛勤勞動,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因為蘇軾在東坡,不僅耕種禾稼果木,還建築了「東坡雪堂」,後來更是自稱東坡居士。
《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首先,詩的前兩句「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即一場雨把東坡洗得格外乾淨,連月色也變得清明了起來。城裡的人早已經離開了這裡,只有山野中人還在閒遊漫步。由此可見,蘇軾在詩的開篇便把東坡置身在了一個清明的小世界裡。無論是雨後的萬物一新,還是雨後月光的澄明,都當得起一個「清」字。
然而這個清明的小世界,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即那些追名逐利奔走於仕途的人是不屑於在東坡停留的,只有像蘇軾這樣無官職的鄉野之人,才會靜下心來享受這個勝境,也就是所謂的「唯幽人才有雅事」。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即不要嫌棄東坡的路不平坦,我就是喜歡拄著拐杖敲擊它發出的聲音。
可見東坡並不完美,這裡的路險峻不平。但對於蘇軾來說,顯然毫不在乎,甚至有一種以險為樂的豪邁。其實「犖(luò)確坡頭路」,就是蘇軾的坎坷仕途,即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但對待坎坷的仕途,蘇軾持有的卻是曠達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儘管我們如今不會遭遇這種情況,但是人生向來是坎坷曲折的,蘇軾這裡不氣餒頹喪的曠達精神是能夠給我們以鼓舞和力量的。
縱觀蘇軾的這首詩,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字,所描寫的內容也只是尋常的生活小景:月夜拄杖漫步於山石高低不平的東坡,但是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了蘇軾幽獨高潔的心性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總的來說,《東坡》是蘇軾很曠達的一首詩,讀後可以令人豁然開朗。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