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大魚大」:激蕩國與民的光榮和夢想——致敬改革開放40年①

2020-12-11 紅網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1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無數中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40年來自身及周遭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而把具體而微「民」的變化匯聚起來,就是波瀾壯闊的「國」的跨越。最近,紅網時刻新聞策劃推出《你好,40年》融媒新聞大片,以身邊人物的真實講述,記錄個人、行業的成長,見證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引起各方廣泛共鳴。

從《你好,40年》目前播出的四期節目來看,無論是資深導遊丁石彪、種糧大戶陽嶽球、餐飲掌柜胡豔萍,還是湘劇演員李開國,其個人的點滴變化與所在行業的發展成長,無不深刻折射出改革開放這一當代中國最扣人心弦的偉大事件,與每一個國民緊緊「捆」在一起。宏大的國家夢想在國民的奮鬥中慢慢生根,激蕩的時代大潮在個人的進步中澎湃向前。在《你好,40年》裡,每一個人的「小時代」其實就是「大時代」的縮影

2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對中國過去十年經濟史曾有一個總體觀察,即「水大魚大」,藉以說明市場大就有機會出大企業。無疑,「水大魚大」也非常契合改革開放40年「國」與「民」互動互促、共長共進的這段歷史。很淺顯的道理,「水大」養「魚大」,而「大魚」越多又越需要「水大」。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全體國民共同的期待和渴望、參與和奮鬥,推動著整個社會聚沙成塔式的歷史進步,由此鍛造出國家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丁石彪今年49歲,投身於旅遊行業已經28個年頭,他是湖南省第一批考上導遊從業資格證的人,親歷了張家界旅遊業發展至今的全過程。)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有夢想、有機會、有美好,「家國一體」的改革開放進程標註著中國歷史前行的軌跡。黑格爾曾說:「歷史題材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恆。」回顧這段歷史,其中蘊含的屬於未來的、「永恆」的東西,正是「國」與「民」急切改變現狀、奮力趕上時代的共同期盼。

從「國」來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特別是經歷「文革」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後,中國國民經濟幾近瀕臨崩潰的邊緣,詰問與憂患隨之撲面而來,再不實行改革開放,「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詛咒極有可能又要重演。正如鄧小平同志當時所深刻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闖」出來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首先是時代「逼」出來的。

( 陽嶽球,惠眾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從一個供銷社的下崗工人到農資公司、農業合作社的合伙人,他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欣欣向榮之路。)

從「民」來說,「文革」結束之後,無論是幹部、知青,還是工人、農民都有「失去十年」的普遍焦慮,所有人都想找回失去的時間,都想改變個人的命運,這是當時中國社會的集體心理。億萬中國人正在從睡夢中驚醒、從沉悶中甦生,這種躁動於民間的奮進心理,使中國社會真正充滿希望地活躍起來

「國」與「民」的同氣相求、同頻共振,就這樣歷史性地交匯在一起,煥發出了改革開放的自覺願望與磅礴力量,演繹了「水大魚大」的動人篇章。可以這麼說,改革開放重塑了中國「國」與「民」的關係,開啟了「國」與「民」追逐光榮與夢想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後不久,為什麼個體經濟噴薄而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也許關鍵就在這裡。

3

改革開放如同「催化劑」,急於「趕上時代」的國家熱情與長期被壓抑的民間創新創業精神「一觸就燃」。改革開放激發出來的社會創造活力,使大量原來無法流動的生產要素逐步從效率較低的經濟活動流向效率較高的經濟活動,大幅度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支撐了中國經濟長期的高速增長,讓整個國家脫胎換骨。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說的:「企業家是這樣一種人,他們不斷地尋找新的財富機遇,無所畏懼地向著『無人區』奮力挺進,他們敢試天下所不敢,面對新的事物,總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你好,40年》第三集的主人公胡豔萍,從年少時賣冰棍、賣水果到如今的湖南餐飲業巨頭冰火樓的創建者,就是這樣一位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不斷探索、突破禁錮的先驅者、弄潮兒。

( 胡豔萍,冰火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從年少時賣冰棍、賣水果到如今的湖南餐飲業巨頭——冰火樓的創建者,胡豔萍是改革開放40年湖南餐飲業不得不提的一位企業家。)

國家與國民,互為依託、相互成就。40年,足夠一個國家鳳凰涅槃,也足夠一個國民鑄就成功。從國家落後、國民貧窮,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世界看到了一個經由改革開放正在崛起的中國。曾任澳大利亞總理的陸克文,在上世紀80年代初做過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的外交官,親眼目睹了中國的這一轉折與變化,他在後來的回憶中說「貧窮沒有尊嚴,能從貧困的屈辱中解放出來是天大的事。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為國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這種成就無論以何種方式評估都是令人震驚的。」回望走過的這段路,國與民正日益共享著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是我們由衷致敬四十年前開啟的那場古往今來最為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的最大理由。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好,社會主義才能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經由改革開放40年,我們走過了經濟短缺的年代,走過了衣食溫飽的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深刻指出,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行進在新時代的徵程上,對每一個國民來說,你所奮鬥的地方,就是你心中的詩和遠方。你的努力,就是中國的努力;你的進步,就是中國的進步。而建立在全體國民不懈奮鬥之上的強大中國,必將最大程度地許每一個國民以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李開國,湖南省湘劇院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56年考入湖南省湘劇院小演員培訓班;1978年,第一次登臺演出,從事戲曲行業至今已整整40年。)

這既是改革開放40年的內在邏輯,也是紅網時刻新聞片《你好,40年》所表達出的家國情懷。

你好,40年!這是一代又一代人深情的時代呢喃!

相關焦點

  •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及範文: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實景重溫生活巨變,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時光博物館」內設「時光雜貨鋪」「奇妙時空屋」「年代照相館」「歲月交通局」「黑科技秀」等五大主題展館;採用五感體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從五個層面深度還原國人記憶中的40年;還採用9項創意互動,吸引觀眾參與。帶領人們「穿越」歷史,體會中國發展,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人民日報》  材料二: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
  • 謝佳卿新作《幸福美好靠奮鬥》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這句話,更是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而推出的精品力作,歌曲既有歌頌祖國、讚美時代的宏大主題,也有表現個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細微洞察。 2018年是標誌性的一年,既是向新時代邁進的第一年,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四十年來,我國以強大的決心和魄力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項事業建設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文化事業更是欣欣向榮,中國音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創作空前活躍,優秀人才不斷湧現。 詞曲演唱者傾力合作精益求精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SMG推出《激蕩四十年》等大型紀錄片
    紀錄片聚焦上海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SMG推出20集大型財經紀錄片《激蕩四十年》,這是一部紀錄片範疇內超大規模的作品,每集30分鐘。《激蕩四十年》不僅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經濟史,同時也是社會變化、國家變遷的榮光史。
  • 《青海湖》雜誌推出女作家專刊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青海湖》雜誌推出女作家專刊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2018年04月27日 11:44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致敬改革年代:100張中國面孔,40年激蕩歲月
    這40年,既是大國崛起,昂揚向上的40年,也是人心思變,追求財富夢想的40年;既是市場經濟從稚嫩走向成熟的40年,也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不斷進化的40年。  時間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堪稱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評價,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  40年,我們理應共同向一個時代致敬。
  • 四十年歲月激蕩 再出發夢想依然
    原標題:四十年歲月激蕩 再出發夢想依然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星霜荏苒,4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時光,卻被改革開放賦予了最為遼闊深遠的意義,更在我們的城市鐫刻下無與倫比的巨變。   風雲激蕩,浪潮澎湃。   萬水千山走遍,改革開放,連接過去與現在,並指引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 「命運的抉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詩歌朗誦會在京舉行
    (人民網記者姚茜 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6日電   (姚茜、姜萍萍)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由中宣部學習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共同主辦,北京德藝雙馨公益基金會承辦,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特別支持的「命運的抉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詩歌朗誦會12月25日下午在京舉辦。
  • 新京報舉辦「大民大國·40年40本書」評選活動
    新京報舉辦「大民大國·40年40本書」評選活動 2018年09月25日 09:3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新京報》「大民大國·40年40本書」揭曉禮23日在北京舉行。
  • 平均78歲 20位藝術家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藝事業乘春風而起,應時代而興。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力作,沉澱為精神領域的豐富礦藏。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人民享有的精神食糧歲稔年豐,離不開創造這些作品的文藝名家。他們是改革開放歷程中文藝發展的見證者、實踐者、探路者,他們的家國情懷與奮發作為,值得傳之社會,播之世間。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馬明哲:那個摺疊時間的創新教父
    (圖片來源:平安集團)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40年來家國:百姓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
    原標題:40年來家國:百姓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看40年滄桑巨變,撫今追昔心潮起伏。 千道風景,萬般精彩,「獲得感」尤為打動人心。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自8月31日起,嘉興日報精心策劃推出「致敬40年·說說我的獲得感」系列報導。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18集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每天播出兩集,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你看過之後有沒有什麼心得體會,《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怎麼寫,以下僅供參考!
  •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激蕩青春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作為一名「80後」,我有幸見證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和生活城市帶來的欣欣向榮、活力夢想。進入新時代,「中華號」巨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中踏浪前行,武漢市在爭做全省「五個排頭兵」徵程中拼搏發力。作為中國夢「接力賽」的「關鍵一棒」,我們當代青年人生逢其時。
  • 改革開放40年 10部大劇齊推介
    從參展劇目看,「改革開放40年」成為關鍵詞,再加上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劇佔據了展會的半壁江山。重點推介 突出「改革開放40年」主題環顧秋交會現場,在大堂醒目位置不僅設置兩個專門展區,還首次採用「視頻+海報」的形式進行展播。
  • 光榮與夢想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光榮與夢想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2018-11-22 09:29:00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評論員  「我們分田到戶,
  • 致敬我們一起走過的光輝歲月——寫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
    1981年,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粵湘強豐有限公司成立的慶典,敲響了湖南邁向開放的鼓點。40年來,地處內陸、「不東不西」的湖南,融入「珠三角」,看齊大上海,對接長江經濟帶。開放的步子越來越快,走向世界、擁抱全球經濟的信心越來越足。瞄準「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將投資興業的觸角進一步向全球拓展,對外交流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第三季《激蕩——改革開放40年的浙江實踐...
    一艘小船誕生一個大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40年改革開放,40年砥礪前行。為什麼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為什麼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什麼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改革開放40年·評論員文章|向著更加壯闊航程
    新華社評論員:向著更加壯闊的航程——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新華社評論員  一切的意義,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絢爛,只有走得足夠近,才能感受震撼。  40年後,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過22倍,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 40年春風化雨見證改革開放的洪荒偉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12月19日《人民日報》)  恩格斯曾經說過,社會主義社會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 中國改革再揚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側記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40年前的今天,神州大地迎來一場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彼時,春潮激蕩、萬象更新。  此刻,撫今追昔、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