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想寫篇關於古代文學專業複試的經驗貼,以給提供大家一個寒假複習的思路和方向,但生怕漏掉要點,始終不敢下筆。
現在距離複試大概還有一個月左右時間,通過跟大家的日常交流,對各位關注的問題也越來越明確,因此這個時間來寫這篇文章我想大概是最合適的。
閒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一、複試到底有多重要?
複試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考研最悲劇的事:過了初試,卻折在複試。
有同學可能會感覺:初試花了幾乎一年的時間來準備,複試只有最多兩個月的時間來準備,是不是複試不太重要?或者說,學校在最終確定錄取名單的時候,是不是主要依照初試分數和本科學校,複試只是一個參考?
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以上想法純屬想當然。在準備複試之前,我們需要先從觀念上理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有何意義。
複試之所以會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初試可能解決的導師困惑:學生是否屬於高分低能、卷面之外答題人的綜合素質、治學態度和處事態度怎樣等等。
不同於本科大班式教學,碩士階段我們會進入真正的「導師制」,開始講究師承關係,尤其是古代文學領域,你是什麼治學路數,基本上只要看看導師就七八分明白了。學生從老師那裡汲取經驗、方法和知識,導師也需要對學生負責。要擇取學生,僅僅憑藉一紙研究生入學考試答案為依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複試與其說是一次教育制度規定下的形式,毋寧說是導師的現實需要。
回到考試本身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複試:
1、逆襲與反逆襲的博弈
複試可以造成的分數和名次變動到底能有多大?我舉自己2013年考研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當年進入南開大學古代文學專業複試的人數總共有18人,最終確定錄取13人。初試成績、複試成績、加權成績如下表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的結果是:
①初試成績排名第1的同學,經過複試後變成了第9名!②初試成績排名第15的357分同學,複試後以第7名被錄取!③初試成績排名第10的366分同學,複試後變成第14名被淘汰!④被錄取的第13名同學和被淘汰的第14名同學,最終成績差為0.18分!⑤初試成績並列為376的兩名同學,複試後名次相差了6位!不難看出,總成績排名第1的同學與排名第13的同學,總分數僅僅差了6分多而已。而初試成績完全相同的同學,有的留下了,有的卻離開了。
因此,複試真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知識戰和心理戰,打開查詢結果的那一刻,每個人的心都是非常緊張的,也許在入學之後你跟舍友面對這樣一張表格,會覺得太富戲劇性、回憶很美好,但對被迫離場的人來說,錯過了可能就是永遠,也許在以後的漫長人生中,會無數次想起曾經的這次遺憾。
0.18分,就是兩種命運,兩種人生。複試就是這樣,不要因為初試成績低,就不敢用盡全力;也不要因為成績高,就放送警惕。
此刻的人生,如此真實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2.1分 > 5分
可能大家有的不明白:為什麼初試成績差那麼多,最後算下來的差距變得又那麼小。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
現在的複試權重一般在30%—50%之間,權重高的已經到了70%,而且教育部這幾年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複試方面更加重視,這個權重只會更高,不會降低。
如果複試權重為30%的話,那麼:
錄取成績=(初試成績÷5)×70%+複試成績×30%
換句話說,如果複試的權重為50%,意味著初試的5分,才等於複試的1分!如果你比競爭對手初試高了20分,他僅需複試比你高5分,你就有可能落榜!
那麼問題來了,複試一定要淘汰人嗎?不可以全要嗎?答案是一定的。即便學校今年原計劃招收10人,實際報名5人,且這5人都進入複試環節,也不會都要!
因為教育部規定,複試要實行差額複試,且差額複試的比例不低於20%!就是這樣殘酷,複試註定就是有炮灰的一場戰役!
3.30天,決定未來3年
複試如此重要,但是我們複習的時間卻真的太少!除了河北幾所院校在1月份出初試成績外,2月14日和15日將會有一大批地區和院校陸續公布初試成績,2月結束之前所有學校都會公布成績。
但是34所院校的面試卻安排在3月初,從我們知道初試成績,到正式踏入複試考場,僅僅只有2周左右時間!34所自劃線高校的複試較早,其他學校時間稍顯充裕,但最多也不會超過2個月。
平均我們有20天—40天左右時間來準備複試,而這,將直接決定未來3年我們是在讀研,還是走向別的道路。
二、複試該怎樣準備?
1.戰勝自己,也戰勝他人
在初試的時候,很多人去關注報錄比信息,看到報名的人數過多,就不敢再去考了。那時我告訴大家,不要片面關注報錄比,因為你的對手僅僅是眼前那張試卷,你能搞定它,就大膽去考。
但是到複試環節,這說法就不對了。我要告訴大家,複試的對手,是同時進入複試的其他同學!不可控的因素突然增加了好多,你不知道別人來自什麼學校,你不知道別人從哪年開始準備的考研,你不知道別人的基礎怎麼樣,你不知道別人為複試做過哪些努力。還有,你不知道別人是否長得更漂亮。
複試不再有一張所有人都一樣的試卷,它更靈活。從一個問題,導師會問到另一個相關的問題,由此及彼。也許你看起來不經意的閒聊,都是在考驗你的態度、思考力、反應速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站在導師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一位導師面臨的是多位同學,他的選擇標準是優中擇優,有及格水平,也有優秀水平。你可能覺得,老師問的問題我都答上來了,但是如果別人答得更好,你就很危險了。
2.短時間瘋狂儲備知識
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時間,瘋狂地去儲備知識。不要再被動地等分數下來了,臘月二十六我們開了公開課,對複試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項進行了一些說明,建議大家儘快開始複習。
寒假期間甚至正月初一,還有同學在跟我探討複試的問題。我觸動很大,這個世界上,真的不缺少比你優秀又比你努力的人。
所以親愛的,從現在開始,從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刻開始,趕緊準備複試吧。說不定你明天看的哪本書上某個知識點,就會在考場上被問到。
3.料事於先,制勝於時
講了態度,我們再來說下方法和技巧。複試相對於初試來說,時間緊,但是考察的面卻要廣得多、深得多。所以我們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每個方向地隨便抽出一本書就看。那樣只會南轅北轍,還會搞得你疲憊不堪、精神緊張,陷入惡性循環。
怎樣才是好的複習方案呢?還是要從導師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設想你是導師,會喜歡招到什麼樣的學生,那我們就從哪些方面去準備。
下面我進行一下假設,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是否有道理:
①我希望我的學生態度誠懇、治學踏實。所以一些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他應該掌握,面試時第一個問題,我會問比較簡單的,這樣可以判斷他是否足夠踏實。同時,從這些簡單的問題切入也不會讓學生過分緊張,有利於每個人發揮出正常水平,不會影響對大家真實水平的判斷。比如初試中就考到過的問題,會比較合適。
②除了本科階段的基礎外,我想看看他對這個學科和專業的認識,這關係到他以後的態度,如果是急功近利完全為了學位,可能在做研究時敷衍了事。所以我會看看他對他們學校的古代文學研究和我們學校的古代文學研究有多少了解。還有曾經影響過本學科領域的重要人物。
③既然是要篩選優秀人才,我需要準備一些能夠體現區分度的題目,除了判斷知識積累外,還可以再藉此機會看一下面對不熟悉問題,大家的真實態度,是否有不懂裝懂的情況,這是治學大忌。
④除了知識外,這個學生的個人情況我還想了解一下,比如他的家鄉、家庭狀況、求學動機、未來規劃等等。
從2013年自己參加完複試後,當時面試的場景一直留在我腦中,我時常去回想和咀嚼當時每一個問題,覺得確實是出自以上一些方面。
前幾天正好有位同學還問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問題,我在這裡一併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問題是:學校導師的論文有很多,要是都看的話肯定看不完,也有很多看不懂,應該怎麼辦?
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選擇和引導。選擇是說我們應該在自己目前知識結構的層次上去選擇一些自己能看懂的論文,看不懂的不要緊,以後讀研期間可以慢慢研習,向老師請教。我們可能只需要知道有這一篇論文即可,記住一個論文題目就非常好了,必要時可以顯示自己用功之勤。重點看的應該是結合自己的興趣,以及初試時填報的方向圈定的一些論文,真在考場上被問到看過的論文,就可以有意識地把老師引導過來,說我看過哪篇哪篇,然後把這篇論文的研究方法、觀點、你的心得、受到的啟發簡單地評述一下。這會顯得非常好!
目標院校老師的論文是一定要看的,但是方法上應該是有重點的看,邊看邊記,如果有不懂的,可以記下來問題,在面試時把這些疑惑提出來,導師們除了耐心地給你解答,還會覺得你是一個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虛心求教的有心人,一定非常喜歡。
這也就是我說的「料事於先」的問題,其實就是一開始多琢磨,確定幾個方向,有針對性地準備。到時候找準恰當的時機,把話頭引導這裡來,重點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