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博物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一個博物院就是一個大學校。要把凝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的指示時,堅持致力於閩臺兩岸珍貴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和陳列。「臺海遺墨」系列甄選館藏的閩籍或活躍於閩臺兩地的書畫家作品,進一步解讀作品內涵,「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薰陶,帶來閩臺一家親的歷史啟迪。
清 沈瑤池《鐵拐李》中堂
——————————————
清沈瑤池《鐵拐李》中堂
紙本,縱107釐米,橫53釐米
作品賞析
此中堂所畫人物為鐵拐李仙人。畫中仙人蓬頭垢面,身背一鬥笠,肩上扛一杖,杖上系一袋,袋中裝有草藥與醫書,有著色。此仙神態笑容可掬,似佇立回眸。粗筆寫意,衣紋頓挫,線條硬朗,落墨沉著渾厚,有野逸之氣,與黃慎繪畫風格相似。此畫左上有行書款:「□作此畫樂陶然,古松沈瑤池」。鈐二印,印已蛀損。
鐵拐李是中國民間傳說的「八仙」之首,是人物畫中常見的題材之一。民間繪畫中的鐵拐李人物形象多蓬頭垢面,身拄鐵拐、肩串葫蘆,亦仙亦丐。通過對人物外在形象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逍遙自在、我行我素的仙人形象。此畫作者通過畫鐵拐李來託物言志,以形寫神,揭示了自己內心世界,抒發不拘的情感,這與沈瑤池本人的性格相符。
清沈瑤池《鐵拐李》中堂
作者其人
沈瑤池(1736—1795),字古松,福建詔安人。清代著名畫家,是詔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沈氏擅畫人物、花鳥,尤擅畫鷹。他的人物畫師承「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多取材漁翁、名士、乞丐等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也常作道、佛畫像,用筆沉雄蒼勁,所畫人物均形神兼備。沈氏淡泊名利,朝廷徵召而不赴任,以布衣終老,賣畫為生,晚年寓居廈門。
沈瑤池作品流傳甚廣,福建省博物院藏有其所繪《人物圖》,紙本設色,所畫人物亦為鐵拐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