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將譯為漢文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部分叢書(網絡截圖)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72歲的退休教師孔淑瑞沒想到,在古稀之年,自己成了翻譯清代皇家檔案的一員。而擺在眼前的這批檔案摞起來足有十多米高。

  

  昨日,經過察布查爾縣20位錫伯文文字專家一個月的努力,《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光緒冊》翻譯結束,進入二校二稿階段。《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光緒冊》只是283冊《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中的一冊。察布查爾縣自7月份開始《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翻譯工作,本次翻譯工作需3到5年。

  察布查爾縣副縣長佟金玉說,把《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翻譯成漢文,將對新疆通史、清代通史、滿學以及西北邊疆的民族、宗教、經濟、穩定等專門史研究提供極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同時,藉此次翻譯工作,他們將逐步吸納培養熱心於翻譯事業的年輕專家隊伍,再培養一支年輕的翻譯隊伍。

  佟金玉介紹,《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每冊有500多頁,相當於一本《新華字典》,整套檔案的影印版放在兩個半的檔案櫃裡。這套檔案,除了目錄為漢文外,其他都是滿文,列印目錄一項就用了5000張紙,由兩個人抬到翻譯中心——察布查爾縣一中教學樓一樓。

  據悉,察布查爾縣目前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翻譯領導小組,整個翻譯項目被分為七個小項,全部翻譯工作由100人的翻譯隊伍組成,現在正在對這套檔案中的重頭,200冊的乾隆時期檔案進行翻譯。

  據了解,清代滿文檔案是清朝政府最高國家機構在處理軍政事務過程中形成的公文,具有可靠的憑證作用和歷史依據。《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已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組織啟動的「新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項目的子課題,採用原件影印方式出版。這些檔案翻譯工作全部由察布查爾縣組織開展。

  時至今日,滿語已瀕於消亡,只有和滿語基本相同的錫伯語還在使用,主要集中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目前絕大多數當地人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普遍使用錫伯語言文字。現在的錫伯語言文字,是由錫伯族沿用的、經過變化的滿語言文字,是滿語言文字的保存、繼續和發展。

  □延伸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是什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檔案是最可靠的歷史依據。曾經作為清王朝統治中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通用的官方文字——滿文,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滿文專家、遼寧省檔案館編研展覽處處長何榮偉在電話中說,《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是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編輯,共283冊。收錄所有軍機處滿文月折包內涉及新疆事宜的錄副奏摺、上諭、寄信、札付、諮文、呈文以及隨奏摺呈進的履歷、口供、清冊、清單等72812件,起自雍正八年(1730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年),時間跨度長達181年。主要反映清代新疆職官、軍事、民族、宗教、司法、文化、地理和外交等方面情況。

  軍機處滿文月折包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可謂包羅萬象,時間跨度也很長。其中與新疆有關的專題檔也不在少數,包括準噶爾檔、土爾扈特檔、哈薩克檔等,還有與新疆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熬茶檔,是清代軍機處匯抄有關準噶爾部派人赴西藏熬茶事宜的上諭、寄信、奏摺、奏書、諮文等文書而成的檔簿。

  何榮偉說,如此巨大的檔案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翻譯成漢文後,檔案中的所有內容將是首次披露。

  □揭秘 看看清代官員讀什麼書

  在這些嚴肅的公文檔案裡,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何榮偉說,這裡面還能看到清代官員讀什麼書。

  乾隆時期,官員高樸因在葉爾羌辦事大臣任內串通客商、私販玉石而被處死,家產籍沒。《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中收錄的影印件中,高樸案的抄家清單中比較罕見地記載了他的藏書。

  高樸名下書籍有《幸魯盛典》、《太平廣集》、《池北偶談》、《硯雲甲編》、《練川十二家詩》等數十種。

  而清中葉八旗官員的閱讀世界頗不易探尋,雖僅有片語,亦彌足珍貴。《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記載喀什噶爾辦事大臣、工部侍郎覺羅納世通的「入官什物清單」中僅有四部書籍:「《三國志》一部(二套),《音漢清文鑑》、《同文廣匯》各一部,《縉紳錄》一套(又十本)。」

  記者查詢得知,《縉紳錄》、《音漢清文鑑》與《同文廣匯》均屬實用性書籍,後二種均為漢滿合璧辭書。

  □難點

  古代公文的寫作格式

  此次翻譯的主力主要是一批退休錫伯語老師、專家和我國唯一的一份錫伯文綜合性的民族報紙《察布查爾報》的工作人員。

  富爾和春今年已經65歲,是察布查爾縣愛新舍裡鎮中學的退休老師,從事錫伯文研究幾十年。

  富爾和春說,儘管滿文和錫伯文是相通的,但是《清代新疆滿文檔案》主要是一些奏摺、公文的官方用語,和平時的一些口語和書面語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找出奏摺、公文與現在的口語、書面語之間的一些規律,然後根據這些規律進行翻譯。

  曾為中學老師的孔淑瑞,退休後又受邀到伊犁第二師範學校擔任了6年的錫伯語老師,6年時間,她不僅培養出了很多學習錫伯文的學生,還著手整理了很多錫伯族的習俗、傳統禮儀。

  孔淑瑞說,一般翻譯工作是在上午十點到中午一點半在翻譯中心,下午都在家翻譯。平常有時間,他們會舉行翻譯方面的培訓學習班,邊學習邊翻譯,為了保證準確性,光工具書就購買了十種。

  何榮偉表示,目前全國從事滿文專職翻譯的用手指頭就能數過來。他前段時間去察布查爾縣看過這個翻譯中心,這些老師們既懂漢語、也懂錫伯語,翻譯的語言和文字沒有問題,有非常好的基礎。但是整個翻譯工作的弱勢是,這些翻譯者對清代公文寫作格式、公文用語、特定成語掌握的基礎太少。在錫伯族的第一故鄉遼寧省,還有一些這方面的人員,他們將盡最大的力量支援這項偉大的工作。

  深入發掘、充分利用這些彌足珍貴的檔案,客觀、真實、全面地還原那些不被常人所熟知的歷史,有助於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深入發掘、充分利用這些檔案,把歷史檔案上升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財富,有助於啟迪後人、以史鑑今,有助於不斷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為實現邊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維護祖國和平提供史料支撐。(完)

作者: 鞏亮亮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20個人與283冊《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
    但對於其他人,這些檔案卻猶如一本本「天書」,因為它們是用滿文書寫而成。儘管曾貴為「國語」,但滿文現在卻已是一種幾乎消亡的文字。2009年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滿語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語言。    富爾和春拿起一份《軍機大臣鄂爾泰奏將投誠厄魯特達爾扎布等送天津安置折》舉例說道:「比如第一句,『額駙策凌差遣藍翎成戴,從準噶爾投誠厄魯特達爾扎布巴郎送至。』額駙相當於駙馬,策凌是人名,清代官、軍頂戴中有以雀翎、藍翎等鳥羽為飾物之制,其中以藍色鶡羽為飾者稱藍翎。如果不了解這些知識,翻譯起來就很困難。」
  • 絕學傳薪︱吳元豐談滿語、滿文檔案與清史研究(下)
    另外,他參與或主持編譯出版《清代鄂倫春滿漢文檔案彙編》《清代東歸和布克賽爾土爾扈特滿文檔案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清代琿春衙門檔》等七百餘冊檔案史料,發表論文八十餘篇。在這部分訪談中,吳元豐研究館員以檔案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介紹了一史館所藏滿文檔案的現狀、開放情況,以及滿文檔案在清史研究中的意義。
  • 絕學傳薪︱吳元豐談滿語、滿文檔案與清史研究(上)
    滿語曾是清代「國語」,但由於歷史原因,滿語口語目前只在極少部分地區得以留存,且正隨著老一輩人的離去瀕臨消亡。另一方面,清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形成了大量滿文公文,成為後人解讀清代歷史的鑰匙,滿語文因此不同於一般「死語言」或「死文字」,在研究領域有獨特的地位。位於新疆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滿語文的一塊「飛地」。
  • 清代銅錢背滿文對照表(收藏備用)
    滿族使用過的文字,在清代稱作「清文」或者「國書」。滿族原是金代女真族的後裔,女真族原有女真文。1234年金朝滅亡後,女真文仍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直至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失傳,改用蒙古文。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二人在蒙文字母基礎上創製滿文頒行,這就是「無圈點的老滿文」。
  • 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光明網
    滿文又稱「清文」,是清朝官文書通用文字。滿文史料,主要指滿文原始檔案與滿文書籍(含契約、石刻、印章等)。現存滿文檔案約200多萬件,滿文書籍約千餘種。這些書籍由漢文譯為滿文或滿漢文合璧的居多,滿文原著較少。清史研究中所用滿文史料,主要是滿文檔案。
  • 清代滿文檔案無人能譯 吉林搶救瀕危滿語
    東北師大滿族歷史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刁書仁介紹,中國的滿文檔案現分別存於北京、瀋陽、承德、長春、哈爾濱等地檔案館,數量超過25卡車之巨,然而這些檔案多被積壓著,很少有人能夠翻譯出來。  【同期】(東北師大滿族歷史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刁書仁)  我們簡單以東三省為例,東三省的遼寧省檔案館應該說藏的滿文檔案數量相當多,再有像我們吉林省檔案館,再加上黑龍江省檔案館。這些檔案有很多就在那壓著,幾乎沒有人動,沒有編目。  【解說】調查顯示,中國現有滿族人口1000餘萬,但過去會說滿語又能寫滿文的人少之又少,一度不足百人。
  • 烏雲畢力格:清史研究豈能無視滿文文獻
    這是完全錯誤的清史觀,其主張本質上和「中國為中原國家」的論調如出一轍,試圖將滿、蒙、藏等民族史與清史研究徹底割裂開來,這是我們所不能,也不應苟同的。清朝在中國王朝系列中的特殊性與滿文文獻的重要性又有人主張,即便滿文檔案對研究民族關係等課題有所幫助,對研究清朝在內地的統治,尤其是清代中後期的歷史,則沒有多大的用處。
  • 「天才翻譯家」錫伯族:揭開滿文檔案神秘面紗
    「奴才布彥臺、碧昌謹奏:為奏聞事。竊查自伊犁到塔爾巴哈臺戍邊去的官兵內……」不到10分鐘,孔淑瑞便流暢地將《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彙編》中的一段奏摺翻譯成中文,雖然案旁備有《滿漢大辭典》《古漢語常用詞詞典》等5種工具書,她卻很少用今年73歲的孔淑瑞退休前是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第一中學的語文老師。
  • 中國古文字書法圖鑑:藏文、滿文與錫伯文字書法
    1599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命額爾德尼、噶蓋二人在蒙古字母基礎上創製滿文並頒行,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但是這種文字在記錄滿語時仍有困難,尤其是拼寫人名、地名時容易出錯,所以皇太極於天聰六年(1632)命達海改進,主要改變了字母寫法,在字母旁邊加圈加點以區別同形字的讀音以及另造譯寫漢字音的字母。改進後的滿文稱「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開放清代民政部全宗檔案和軍機處滿文上諭檔
    本報訊 近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館藏民政部全宗數位化檔案和軍機處滿文上諭檔數位化檔案正式向社會開放,利用者可在一史館內開放利用平臺進行查閱。民政部設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系由巡警部改設。
  • 滿文檔案四十年:從滿文幹部培訓班到滿文圖像識別系統
    新中國成立後,為加速滿文檔案整理和研究,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於1975年8月正式舉辦「滿文檔案幹部培訓班」。這一屆培訓班學員後來成為我國滿文檔案工作的核心力量,為滿文專業人才培養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七五年滿文幹部培訓班」結業四十周年。
  • 子逸滿文書法
    滿文書法是清乾隆時期模仿漢文篆字創製得一種書法。1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帝命傅恆等人,仿照漢文篆字,重新創製了滿文篆字,共計32體,並確定了各體篆字的滿漢合璧名稱。滿文是拼音文字,每字各有長短,不像漢字那樣有規整的框架結構,書寫的內容和尺幅大小比較容易把握。
  • 清代滿文日記《閒窗錄夢》漢譯本出版
    (記者 劉茜)一直藏於日本大阪大學附屬圖書館、目前國內外僅現的清代滿文日記《閒窗錄夢》,今天其漢譯本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以《〈閒窗錄夢〉譯編》之名出版。該書為鑲藍旗滿洲旗人穆齊賢的滿文日記殘本的譯本,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該書記載的主要內容為道光八年至十五年,穆家及其親友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目前,清史與滿族研究者研究清代北京旗人社會生活多利用正史、方志、詔令奏議及契約,需要深入探討旗人日常生活問題時則經常引用《兒女英雄傳》、《正紅旗下》等小說。
  • 孔令偉丨《<金剛經>滿文譯本初探──論滿洲本位政策與清代譯經事業》導讀
    論文部分則有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大藏經>滿文譯本研究》、林士鉉《清代滿文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初探》;胡進杉《聖除盡一切惡趣頂髻尊勝佛母平安陀羅尼經》。如此一來,佛經文獻中看似艱澀的翻譯詞彙,實是今人再現清代佛教史的不二法門。以下將從康、雍、乾三帝對滿洲文佛經翻譯態度出發,指出其祖孫三代希望透過漢藏佛經的比對校勘,以獲得質量較佳的版本,進而將此欽定本佛經譯為滿洲文,以彰顯滿洲人做為清帝國文化主體的特殊心態,亦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漢藏佛經的比對工作,促進了漢藏佛教的交流。
  • 滿文:借鑑蒙古文,表音文字易學難書
    滿文,是滿族歷史上使用過的文字,在清代曾被奉為國書,發揮過重要作用。在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用滿文書寫的大量歷史文獻,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從「老滿文」到「新滿文」,滿文不斷改進規範    滿文,同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古文字一樣,經歷了創製、改革、發展直至衰落的歷史過程。滿文的創製,與當時滿族社會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連。
  • 翻書房與《金瓶梅》的滿文譯本
    清代順康雍乾諸帝在吸取漢族文化的同時,也注意保存滿族語言文字,提倡將漢文書籍翻譯成滿文刊行。康熙十年1671左右,清廷設立「翻書房」,翻譯滿漢典籍。四十七年,翻書房將《金瓶梅》譯成滿文本刊刻。和素(1652—1718),字存齋、純德,完顏氏,隸屬內務府鑲黃旗,累官至侍讀學士,御試清文第一,賜巴克什號,充皇子師傅,翻書房總裁,清代著名滿文翻譯家,為《御製清文鑑》主編。除了滿文《金瓶梅》,另譯《素書》、《醒世要言》、《孝經》、《太古遺音》(《琴譜合璧》)等。
  • 故宮滿文《大藏經》出自北京小村
    《大藏經》是一切佛教經典的總匯,漢文《大藏經》分為經、律、論三部,佛的教法稱為經,佛的教誡稱為律,佛弟子研習經律之著述稱為論,統稱三藏。清乾隆皇帝視滿文《大藏經》的刊刻與《四庫全書》的纂修、「十全武功」之記述為同樣重大之事,譯刻滿文《大藏經》在佛教譯經史乃至清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清代古錢幣上的滿文含義(附地圖)
    清代的古錢幣,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就是背面的滿文,背面的滿文含義就是鑄造生產的省份,不像其他朝代的錢幣背後都是空空的,有以下背後也寫有一點標示。清代古錢幣的背面通常有光背,漢字,滿漢文,滿文,這幾種形式。  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年間,鑄造滿文以及漢文的「天命通寶」,純滿文的「天聰通寶」。
  • 【傳承】姝宏:不想讓滿文變成「天書」
    姝宏  原名黎姝宏,又名葉赫那拉·姝宏,1969年6月19日生於北京,清代慈禧皇太后第五世外孫女,滿漢雙文書法家,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滿文書法代表性傳承人。姝宏受祖輩傳統思想薰陶,自幼習書,曾先後向安雙成、王慶豐等系統學習滿文滿語,後拜舅舅那根正為師,開始學習滿漢雙文皇家館閣體書法。
  • 江戶日本與日耳曼學者為何幾乎同時開始滿文研究
    作為大清帝國的「國語」,滿洲語文自17世紀中葉開始,成為了清代中國主要的官方語言之一。而由於滿語被清朝視作國語的特殊地位,清朝方面產生了大量以滿文為載體的公文、信件、書籍等文獻材料。這些滿文材料,隨著十八世紀大清帝國在內陸亞細亞地區的領土擴張以及驛站系統的建立,不僅成為當時清朝認識其他周邊國家的一種信息載體,同時也成為了其他周邊國家認識清代中國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