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畏: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2020-12-04 大道知行知行堂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從古至今,中國人從不缺敬畏,但現代性卻似乎和敬畏無法相容,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我們不再敬畏鬼神,卻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畏,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無所畏,實在危險,孔子教我們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菜根譚》裡亦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

畏天命

以前人們相信命,但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個中心。他做什麼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惡之事。

「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這些都是「畏天命」,從前社會等級分明,這種畏,用來維護社會穩定。

現代人雖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現在,自然、真理、規律就是我們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

這裡所說的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職有多高,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個人再成功,總有他的父母、上級,讓他敬畏,從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輕舉妄動。

《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無所怕是不會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謹慎態度,才能有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紛繁複雜的社會裡,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孔子說小人「狎大人」,玩弄別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聖人的話,那會一無所成。

畏聖人之言

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閱讀聖人之言,才能知古鑑今、心存敬畏。

文人讀孔孟之書,培養兼濟天下的抱負,他們「敬」先賢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種引人向上的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這些英傑都是遵從「敬」的感召。

我們中國,時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多呢,還是無敬畏之心的人多呢?我們對於自然、真理,有多少敬畏?我們對於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們對於傳統,對於文化又有多少敬畏?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在當今社會錯綜複雜形勢下,面對紛繁世事,面對自己內心,每個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有危機感,才能知方圓、守規矩,踏踏實實幹事,乾乾淨淨做人,守住自己的內心道德底線。

相關焦點

  • 「津警之聲」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將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履職盡責 不負人民——張俊《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mp309:15來自湘湘帶你看社會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mp3來自津市公安00:0009:14主播 | 人口與出入境管理大隊
  • 高考新材料作文審題:「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德】康 德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張全民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 有敬畏之心,成就君子之行
    自律、自知、自覺,是自我修養的基礎,而敬畏之心是成為君子的條件。《論語》裡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作為君子對於這三個東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聖人的話。人生道路在世人看來是漫長多變的,猶如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候會風平浪靜,有時候卻會是洶湧澎湃。
  • 曾國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也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敬畏,其實就是人類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敬為尊敬,畏為畏懼,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懼。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會走得遠,走得穩。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白玉慧 報導:敬畏,何為敬畏?敬畏是一個神聖的字眼,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敬畏神靈……由此可見,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從字面看,「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有「慎,謹慎,不懈怠」之意。老子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會三思而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這也和現在民航業提倡的「三個敬畏」相契合。
  •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顯危害群眾利益、違返法律法規的建築,暴露了監管部門的失職失察、無敬畏之心,也給各級領導幹部敲響了敬畏人民、敬畏權力、敬畏法紀的警鐘。敬畏人民,做到為民服務不謀私。「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看起來巋然不動、固若金湯的堤壩,每時每刻都在抵擋水流的侵蝕,微小的「蟻穴」,都有可能給堤壩帶來管湧、滲漏的風險。
  • 光明日報哲學版: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在這一次又一次報復面前,人類必須痛定思痛、幡然警醒,致力於強化人類對天地萬物的敬畏。  一  敬畏倫理是人類最古老並長期行之有效的不可觸碰的底線倫理。所謂「敬畏倫理」是指社會要求人們在面對具有必然性、神聖性對象時必須態度崇敬和行為有止的倫理規範。圖騰的出現是人類有了敬畏以及相應禁忌的重要標誌。
  • 「三心」之道:敬畏之心,知恥之心,自律之心
    ,行有所止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懂得敬畏,是君子的處世之道;唯我獨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明代方孝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最終招災惹禍,只能自食苦果。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謹慎,才能避免把自己陷於困境。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 心存敬畏方能「善政為民」
    原標題:心存敬畏方能「善政為民」   敬畏是人們對待一切事物的一種態度,明呂坤《呻吟語》;「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及於禍。」 意思就是說有所畏懼則不敢放肆,才能能修養德性。無所畏懼則任性放縱慾望,必定招致災禍。《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
  • 萊西一中李展飛——《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在我看來,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把敬畏的心找回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畏」的文化,民諺有句話:"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孔夫子則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說的是敬畏之心對於言行的匡正作用。
  • 【津玉良言】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做廉潔從教的好老師為深化「黨風廉政文化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教幼思想道德修養,強化拒腐防變和廉潔從教意識,東麗區委黨校彭義強老師蒞臨我園,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教師們開展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 曾國藩:一生常懷敬畏心
    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終常懷敬畏之心,堅守做人為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過,最終一路平步青雲,大業輝煌,成就了自我。
  • 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科學研究表明,複雜的網絡結構能帶來更好的效益,像蜘蛛網、蜂窩。 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做事要有人脈關係,有自己的「朋友圈」,想進入某一行當,想做某些事情,就要進入那個「圈子」,在那個「圈子」裡積累人脈,結一個事情運作的「網」。
  • 心懷敬畏 行有所至 行有所止
    在4月民航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上,馮正霖局長對「三個敬畏」作出全新詮釋。他結合疫情防控工作指出,民航人要增強「三個敬畏」意識,把作風建設推向深入。我認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心懷敬畏,行有所至,行有所止。有敬畏則強自律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欲成「君子」必「三畏」
    《論語》一書裡有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作為君子對於這三個東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聖人的話。人生道路漫長而多彩,猶如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候會風平浪靜,有時候卻會是洶湧澎湃。只要我們內心「三畏」的燈塔不滅,就能壓住驚濤駭浪,沿著自己設定的航線揚帆遠航,駛向遠方。
  • 常懷敬畏之心
    我們敬畏生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但生命又非常脆弱。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其實,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 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畏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告訴人們,常有敬畏心,方能有所止,不做妄為事,不生妄為心,也可得善終。有敬畏也是對自我的保護。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是非常可怕的,天不怕,地不怕,容易生出妄念,胡作非為。一、畏天命天命也指天道,天意。
  • 字裡行間丨心有敬畏 行不逾矩
    大家眾說紛紜,或曰金榜題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卻皆未獲讚許,唯獨大臣萬鋼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時,朱元璋點頭稱是,稱其見解「甚獨」,並說「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敬畏,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敬是會意字,由茍和攴兩部分組成。茍意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攴意為敲擊。
  • 每日一學|欲成「君子」必「三畏」
    《論語》一書裡有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作為君子對於這三個東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聖人的話。人生道路漫長而多彩,猶如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候會風平浪靜,有時候卻會是洶湧澎湃。
  • 君子三畏
    楊淼俞正聲書記在一次講話中提出:「我們要常懷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組織、敬畏人民、敬畏輿論」。這樣的提法很有新意。關於「敬畏」,這兩年我們最深切的體驗大概是「敬畏自然」。「大躍進」年代的那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名言」,一定有人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