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耳熟能詳的話成為一句最好的祝福語。
寫出這句話,寫出了對即將遠行者的美好祝福。聽了這句話,聽出了親朋好友對自己滿心的關懷。浪漫、溫馨的祝福語,在現實中卻總會失去它的美麗。
多少人,出走半生是真,歸來仍是少年卻是奢望。
多少人,出走半生,歸來的是一顆追名逐利之心。
多少人,出走半生,歸來的是一顆精疲力盡之心。
多少人,出走半生,歸來的是一顆看透世俗之心。
多少人,一旦出走,再無歸來。
唯有他,陶淵明,真正做到了半生出走,半生歸來,歸來之時,雖不是少年身,但卻依然是一顆少年心,一顆不失初心的少年赤子之心。
今日分享,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的世界,看一看他半生歸來的那顆赤子之心。
歸園田居(其一)作者: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0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活到半生,小編最羨慕的人是什麼樣?鄉間有一畝半分地,有三件小木屋,用竹條或者灌木叢圍一方菜園,種上幾株蘿蔔,幾棵白菜,栽上幾顆小蔥,院子裡再餵個三三兩兩的母雞。
尤其是疫情被封鎖在10平米左右的客廳,只能藉助陽臺上的防盜網看外面的世界時,這種羨慕更加在心裡瘋長。這個時候,屢屢想起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其一)。
朋友圈裡,朋友們曬出了各式各樣的鄉間生活。有的朋友鍋裡已經放上油了,轉身去菜園子裡摘上一顆新鮮的大白菜;有的朋友在自家院子裡自製了一架古香古色的鞦韆;有的朋友帶著孩子漫山遍野的奔跑還不用戴口罩……這個時候,再看看自己身處的這一方狹小的天地,著實覺得心中沉悶。
所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大概不僅僅是陶淵明有著這樣的想法,這世間的萬千眾人,如果可以卸下一身的負擔,誰不願意過上這樣幾天閒適愜意的日子?
02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陶淵明,半身歸來的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當然也有過「誤落塵網中」的混沌日子。
陶淵明的一生,雖不愛做官,但卻仍然因為生計選擇出仕。他在《歸去來兮辭》前的小序中曾經詳細介紹過自己的出仕緣由。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陶淵明家裡貧困,僅僅依靠耕種沒有辦法實現生活的自給自足。家裡孩子眾多,米缸裡經常沒有多餘的糧食,陶淵明自己也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在養家餬口的現實面前,陶淵明在親友的勸說下,叔父的幫助下,陶淵明被任命到一個小縣城做官。
然而,天性愛自然的陶淵明,身在官場之中並不自在,即使是饑寒交迫,他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心意讓做官束縛住自己的心靈,於是毅然歸隱田園。
結合歷史記載,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在當時汙濁的社會背景下,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要學會曲意逢迎,諂媚阿諛,這樣的技能是一身正值的陶淵明所不會也不屑於去做的。於是,那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大詩人陶淵明,從此一去不回。
他的半生出走,為的是養家餬口,為的是面對現實。
他的半生歸來,為的是潔身自好,為的是擁抱理想。
哪怕出走半生,歸來的陶淵明仍是少年,一顆少年的正直之心,一顆少年的赤子心心。
03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出走半生的官場生活,在陶淵明看來,是「塵網」,更是「樊籠」,在這張遍布身邊各個角落的「塵網」中,陶淵明片刻不得自由;在這個門窗緊閉的「樊籠」裡,陶淵明無時無刻不在嚮往著籠子之外的生活。
歸來的陶淵明過得究竟如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十餘畝地,八九間草屋,房前屋後榆柳成蔭,院子裡開滿了爭春的桃花李花。抬眼望見遠處的鄰村房舍,村落裡飄蕩著嫋嫋炊煙。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這樣的情景,似乎就是小編心裡的理想生活。陶淵明在這裡,居住得閒適悠然。
曾經威風赫赫的官老爺,竟然開荒做起了農民,這要放在現在,大約可以預定幾天的微博熱搜。
他很勤奮,有他自己的詩為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每天早出晚歸,認真耕作。可是陶淵明這個農民當得的確不咋地,同樣也有他自己的詩為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早出晚歸,認真耕作換來的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可見,他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
可陶淵明半生歸來,真的只是為了當一個農民?
不,他要的是隨性與自由,是恬淡與現實。他追求的是他自己心中理想的「自然」生活。
關於陶淵明,小編的心裡是複雜糾結的。
學生時代,我看不起陶淵明,學《歸園田居》(其一)學《歸去來兮辭》,哪怕老師已經講解了他的偉大人格,但我始終認為,他的歸隱,是懦弱,是不能適應社會,是自己人格的缺陷。
後來,參加工作,開始嚮往陶淵明的生活,每天忙碌的工作,繁雜的人際交往,各種需要應付的應酬,都讓很多人心生疲憊,當然身處在世俗中的小編也是如此。偶爾,和同事一起,來到一片鄉間農家樂,哪怕只是在院子裡坐上一盞茶的功夫,那份閒適,真的就如陶淵明筆下描寫得一般美好,「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的恬淡實在太令人嚮往。
如今,我對陶淵明懷有深深的敬意。我敬他一生,明確自己心中所要;我敬他一生,敢於取捨,敢於放下;我敬他一生,能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我敬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傲骨,我敬他半生歸來仍是赤子之心的堅守。
嗚呼,陶淵明,你真的活成了我心中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