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萬五千裡長徵的由來

2021-02-07 博愛精英資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裡長徵的勝利結束。

提起紅軍長徵,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徵」、「萬裡長徵」、「二萬五千裡長徵」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徵」,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徵稱為「長徵」,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徵」概念。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徵」。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讚「紅軍萬裡長徵,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裡長徵」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徵裡程的不斷增加,「長徵」的定語由「萬裡」逐步增大。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裡的長徵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餘裡的長徵」。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徵。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徵「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裡的長徵。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裡長徵」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徵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徵」、「萬裡長徵」、「二萬五千裡長徵」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覺得好,就點個讚!

相關焦點

  • 「二萬五千裡」提法的由來---深圳特區報
    提到長徵,必定與「二萬五千裡」連在一起。但是,「二萬五千裡」何時提出,卻鮮為人知。 「二萬五千裡」指的是中央紅軍的行程。1935年10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長徵勝利結束。當天,時任直屬隊黨總支書記的蕭鋒在日記裡寫道,毛澤東對他講,紅軍長徵「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
  • 山西美術聯考,一堂難得的思政課,重走二萬五千裡長徵路
    山西聯考色彩題目最敬佩服的還是山西省的美術聯考,它不僅華為是一場聯考,更重要的是給藝考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課,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艱難歷程,不由得想起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七律·長徵》。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艱難歷程之艱難,在年輕一代印象中已經慢慢的淡化,僅存的印象也只是過草地,爬雪山模糊的印象,山西的聯考題目讓藝考生重溫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歷史。
  • 二萬五千裡長徵讓世界為之震驚,蒙哥馬利:本世紀最偉大軍事史詩
    在國軍部隊的緊逼下,紅軍只能夠被迫選擇戰略轉移,而讓世界為之震驚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我們一般說的二萬五千裡長徵指的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中央紅軍的長徵路線最長,遇到的艱難險阻也是最為巨大,可以說是對人類極限的考驗。這是一次足以堪稱偉大的徵程。
  • 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且看世界對長徵是如何評論的?
    中央紅軍共經過11個省份,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綿延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紅軍動圖 ——惡劣的環境。與天鬥,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以血肉之軀徵服之。與人鬥,時時刻刻準備著與數倍與我的國民黨敵軍殊死較量。
  • 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後,中共險些又開始「第二次長徵」
    1月的陝北大地,天寒地凍,但當年的毛澤東,心情應該是頗為舒暢的——長徵到達陝北後,之前艱難歲月,終於要告一段落了。  很多人都以為,當年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徵後「勝利到達延安」,其實不然,從長徵勝利到進駐延安的中間,中共中央和紅軍還經歷了一年多異常兇險的時光。幾近山窮水盡,最終柳暗花明。  今天,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紅一方面軍到陝北後,對長徵裡程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走得最遠的部隊的裡程是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長徵二萬五千裡的數字首次對外公布,是在1935年11月13日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在民間流傳,紅軍、長徵這樣的字眼,被支持革命的農民們傳來傳去,慢慢地也就廣為人知,成了一種固定用語。關於長徵的裡程,大家都知道是兩萬五千裡,卻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得來的。1935年,沙窩會議、俄界會議以及紅一方面軍抵達吳起鎮那天,都提到了行程問題。
  • 繆法寶兩萬五千裡長徵作品精選展暨繆法寶上海美術館開幕
    近日,紅色記憶·藝耀中國丨繆法寶兩萬五千裡長徵作品精選展暨繆法寶上海美術館正式開幕 。繆法寶先生親自為美術館揭幕《兩萬五千裡長徵》是當代著名書畫家繆法寶先生近年來的最新力作,他以自身生活與藝術經歷為基礎
  • 漫漫長徵路究竟有多長
    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紅軍的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兩萬五千裡長徵是哪支部隊的行軍裡程?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三組數據。
  • 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長徵詩會》完滿收官
    8月17日晚中國之聲《長徵詩會》完成最後一期《會寧·會師》圓滿收官。《長徵詩會》創作組成員從6月開始,雙腳再次踏上紅軍長徵的途程,在於都、遵義、夾金山、會寧長徵紀念館, 用故事與詩再次喚起長徵遙遠的記憶……長徵,正如毛澤東所評價的那樣:「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
  • 長徵勝利紀念日為何是10月22日? 回顧長徵歷史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一副對聯傳誦紅軍名稱的由來
    新華社武漢8月1日電題:一副對聯傳誦紅軍名稱的由來新華社記者宋振遠 徐海波 孫少龍「痛恨綠林兵,假稱白日青天,黑暗沉沉埋赤子;克服黃安縣,試看丹霄紫氣
  • 繆法寶舉辦兩萬五千裡長徵作品精選展
    當天,繆法寶上海美術館隆重開館,繆法寶兩萬五千裡長徵作品精選展同時舉辦。《兩萬五千裡長徵》系列作品,創作耗時約兩年,以寫意山水畫來表現一系列紅色革命聖地。爬雪山、過草地、走烏蒙、過金沙、渡赤水……寄託了繆法寶對歷史的追思、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年輕後輩的期盼,也代表他個人一段「藝術長徵」圓滿完成。校對 徐珩來源:揚子揚眼
  • 中國版"西行漫記"現身徽州 為最早介紹紅軍長徵書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新安晚報報導,日前,經過寧夏博物館副研究員何新宇的考證確認,安徽省歙縣教師江明權收藏的一本《二萬五千裡長徵
  • 長徵親歷者的原始記錄
    近日,《新民晚報》刊登了「最原始的紅軍長徵回憶錄稿本在上海」的新聞報導,說上海魯迅紀念館發現了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由親歷長徵的紅軍將士在長徵勝利1年後撰寫的長徵回憶錄《二萬五千裡》(又名《紅軍長徵記》)謄清稿本。《北京日報》也以「最早長徵記,撥開塵封見真跡」為題,報導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珍藏的《紅軍長徵記》被發現的經過以及《二萬五千裡》謄清稿本的來歷和故事。
  •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銘記長徵精神
    在「百折不撓」這節課,104歲的老紅軍秦華禮講述了自己和夥伴們在長徵中「移動的通信學校」中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學習無線電技術的故事。一年只有一隻鉛筆、沒有紙張、沒有教具,在土地上用樹枝畫電路圖,在戰士們背後背上寫著單詞的小木板、邊走邊學英語,最後秦華禮和通信班的夥伴們在草地中心畢業,從此一生奉獻給通信事業。
  • 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乞丐」立下蓋世奇功
    長徵,人類歷史上一次極其偉大的軍事壯舉!這種壯舉所帶來的精神更是成為了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偉大民族精神!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發生在長徵時期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一位「乞丐」為紅軍長徵立下的蓋世奇功。看到敵人的徹底殲滅蘇區的情報被項與年找到,紅軍首長很快做出了部署:變被動為主動,衝出敵人包圍進行長徵!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項與年的情報改變了紅軍的歷史,也改變了中國歷史!
  • 巫山婦兒之聲|請聽~金鍊《長徵》
    第四十七期為您帶來的誦讀作品是《長徵》。《長徵》金鍊朗誦者簡介金鍊,女,實驗小學大隊輔導員,縣「優秀德育工作者」。從事教育教學工作17年中,曾獲高唐片區教師基本功大賽個人全能一等獎;高唐片區廉潔從教教師演講比賽一等獎;縣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從詩詞中再「出發」
    《七律·長徵》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創作背景: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裡
  • 四川瀘州古藺縣: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與紅軍長徵的歷史淵源
    1935年古藺縣因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四渡赤水赤水而再次聞名於世。古藺縣是唯一見證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四渡赤水的縣。四渡赤水,是長徵取得勝利,轉戰時間最久,線路最長,波及範圍最廣,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役,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