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大家肯定都聽過,但大家知道這都出於我們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詩仙––李白之手嗎?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長安元年四川綿陽,寶應元年也就是在李白51歲的時候在安徽馬鞍山逝世,但大家知道李白是怎麼死的嗎?
一說是病死
李白的去世和他被流放是有很大原因的,他是因為受到謀反案的牽連而被流放。但是在流放的途中,朝廷突遭大旱,皇帝決定大赦天下,於是李白在經歷過長久的流浪後,重新獲得了自由。在重獲自由的這幾年裡,李白經常和他的好朋友良宰聯繫。兩個人一起喝著酒,賞著明月,時不時作上一兩首古詩。生活的很是愜意,李白也經常在宣城與金陵兩地之間往來,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會一會他的老友。後來他的生活越來越困難,迫於無奈李白只能投奔自己本族叔叔李陽冰。雖然有李陽冰的照顧,但李白的病還是越來越嚴重,最終死在了安徽,年終51。
一說是醉酒致疾而死
另一種觀念認為,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致疾而死。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素有「醉仙」之稱。《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繫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
還有一說是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這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豪放飄逸至極。
但其實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