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的製作方法是在銅器表面用各種顏色的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用銅絲或金銀絲鑲嵌,再用火高溫燒制即可。
明宣宗重視銅器的製作及銅的冶煉,明景帝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非常熟悉銅器的製作,而且非常喜歡鑄造銅器。在銅器鑄煉方面,宣德時期技術已相當成熟,短時期內無法有更大的突破。景泰時期的工匠在產品顏色的創新方面費了很多工夫,所以研製成功後人們對景泰藍非常鍾愛,所有宮廷的陳設物、裝飾物都用景泰藍製造。成化皇帝繼位後仍然繼續燒制所以景泰、成化兩朝製造的景泰藍器物最多。
所以在質量和數量上都不能和景泰、成化年間製作的景泰藍相媲美。萬曆以後偶然才會燒制,並沒有把以前設官置廠的情況看成是例行事務,所以這一時期景泰藍製作極現在很難看到了。這大概是銅器不會輕易損毀,前朝遺留的器物也足夠多的原因,對於百姓而言是這樣,對於皇室而言就更是這樣了。所以萬曆以後燒制的景泰藍少,這是必然的結果。一直到明朝結束,景泰藍都沒有得到過復興。清代從乾隆時期起,又開始大規模製作景泰藍,而且品種多、質量好。雖然比不上景泰成化年間燒制的景泰藍,然而與弘治、正德以後的景泰藍相比毫不遜色。現在,雖然有題款康熙、雍正年間的景泰藍出現,但是仔細觀察和乾隆時生產的差不多。其實,康熙、雍正時的景泰藍許多是乾隆年間製造的,只是刻有康雍正年間制的題款,但是並不是康熙、雍正時期製造的
景泰藍的原材料很貴,製作工藝也不容易,清嘉慶以後製作的就很少了。同治時期,有來華的洋人以重價收購景泰藍,於是有民間商人開始仿製,景泰藍因此而復興。此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收購景泰藍,有的商人就專門設廠燒造景泰藍銷往海外,景泰藍成為一種主要的出口商品。清末民初,景泰藍的質料、做工雖不能與明代相比,但在某些方面的確比以前有所進步,它成了古玩中最有前景的物品。
明代的景泰藍製品是最好的。凡是明代生產的景泰藍,其用料都透亮而不發磁,尤其是大綠色,透亮程度比其他顏色更明顯,其性質有點像玻璃,顏色像油綠的翠玉。紅色的景泰藍像是昌化的雞血石,深紫的顏色像舊紫晶,藍色近似藍靛,白色近似凝脂,淺綠色中帶著藍色,黃色與摻有黃米粒的薑汁相同景泰藍的絲胎用的都是黃銅鍍金,用火鍍的方法鍍在器上,都有砂眼。清乾隆年間生產的景泰藍,無論是哪種顏色,其用料都不透亮而是發磁,因為明代用的那種透亮材料已經沒有了。其絲胎大多用紅銅,鍍金的方法也是火鍍清乾隆年間生產的景泰藍以黃、白二色為最好,黃色的景泰藍黃而發乾,與煮熟的雞蛋黃相似,後來的仿製品則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清乾隆年間的幹黃有很大區別。清乾隆年間製作的景泰藍器物上的白色也最難仿製,因為白色與硨磲石色相同,仿造的人必須用六品頂珠來做,然而頂珠很不容易找到。還有,這種白色顯得白而且幹,仿造時雖也能配製出一種乾料,但燒時不易熔化,比其他用料更耐火製作時要求工匠的技藝非常精湛,否則,器皿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