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錙銖必較的人生真的很累

2020-12-09 騰訊網

文:金鐘

首發:騰訊道學

老子作為道家的始祖,其所提倡的「道」是後世之典範。老子的「道」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道理」這麼簡單,而是一種自然純樸的原生態。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自然的「道」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聖人之「道」,是做什麼事都不與別人爭奪,這正是最原始的狀態,也是美的、善的、有智慧的,但是卻有很多人故意去傷害別人,與別人爭,於是就有了虛偽、貪婪等等。那「道」裡所倡導的「美善智」是什麼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0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沒有雜質的真實(資料圖 圖源網絡)

意即「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他人的弱點或者現實的殘酷,所以難以入耳,但是聽起來好聽的話往往是摻雜著謊言,或者基本是謊言,於是就蒙蔽了人們的心。而「信」也就是「真」,就是老子所提倡的道,是「樸」,是不加任何雜質的。

齊宣王喜歡射箭,尤其喜歡別人誇他可以拉強弓,但是他不過也就能拉一般強度的弓。有一次齊宣王在大臣們面前炫耀,大臣們都去嘗試,結果都在拉到一半的時候說「拉這弓至少得要一千多斤的力氣,除了大王誰能拉開呢?」然而齊宣王用的力氣不過三百石罷了,但是終其一生都以為自己能拉九百石的弓。

對於齊宣王來說,強弓只是虛名,他喜歡被誇耀卻失去了真實。這些阿諛奉承的臣子們其實在我們身邊時常存在,記住老子的這句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看清自己,不盲目自大。

02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腳踏實地而不強辯(資料圖 圖源網絡)

意即「善良的人是不會去與人爭辯的,那些日日與人爭辯的人並不是真的好人。」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是不會每日到處吹噓自己會做什麼,自己做了什麼,而是會腳踏實地地做,他們知道「為而不爭」之「道」,是一個懂得務實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可靠的人。

而那些總是與他人爭論的、分寸不讓的人必定是個斤斤計較、鼠目寸光之人,通過爭論來找自己的存在感,通過辯解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反倒是不自信的表現。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不顯示自己,自顯其內涵,那是一種通過三寸不爛之舌體現不出來的氣質。

這句話還有另一個版本,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即「良善」,「多」即是「爭辯不已」,《康熙字典》中解釋「多,勝也」,又「刻求也」,又「稱美也」,所以兩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善者是「為而不爭」,非善者是錙銖必較、事事必爭,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

0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虛心寡慾,減少雜念(資料圖 圖源網絡)

意即「有真才實學的人知道學無止境;而覺得自己很博學的人會經常賣弄自己。」 所以前者會處處虛心請教,後者則滔滔不絕。前者是有真正大智慧的人,不會因有小知就沾沾自喜,不求上進,而是從不顯露,含光內斂;不智者則處處賣弄自己,生怕別人不知自己的才華。

還有一種理解是:有智慧的人不會去追求知識的窮盡,因為他們知道「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保持淳樸的本性,減少私慾和雜念,拋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也是在說「為而不爭」。

順應天地自然(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老子接著說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不會私自保留什麼,他會順其自然,盡力地幫助別人,這樣其實自己反而更充足、更豐富。

一切都是「為而不爭」,不巧言令色,對他人的話有清楚的認知,不去爭辯,順勢而為,韜光養晦,謙虛自持。所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不需要去戰勝別人,克服自己的弱點才是最強的,做到真善智,也就做到了「道」的自然,「道」的利萬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出自《道德經》第81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生活中總會遇到能言善辯的人,很多時候會把身邊更多人的眼球吸引過去。古人的話總結千年經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可信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可信。
  • 如何理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也是出自老子經文第八十一章,如何理解它,著實要費些思量了。原因如下:善與惡的概念是道德觀念,而辯與不辯似乎與道德無關,善與惡,辯與不辯之間似乎並不存在什麼因果關聯,善者好辯不意味著惡,惡者不辯也不意味著善,所以將它譯為善良的人不自我辯解,自我辨解的人不善良顯然是不妥的。
  •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深度好文)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作者:逍遙子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道德經》中講:「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不辯者人生在世,其實不必多說,清白不需自證,善良自有天知。西漢時,有個人叫直不疑,官拜御史,為人低調。有一次,張官回家探親,誤拿了李官一袋黃金。
  • 《道德經》處世哲學: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立刻反擊,你就輸了
    對現如今來說,老子的「道」並不是道理那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道德經》的處世哲學中,老子說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被遇到被別人言語惹怒的情況。我們是立刻反擊?還是忍辱不辯?
  • 《道德經》裡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神道傳教對於做學問上,《道德經》裡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當代學人做學問有四大問題,之前我們也曾說過,正心誠意,平等篤定,有的人學問很廣博,但是這些學問中的深刻道理他真的懂不懂呢?我曾經聽到一個書法家成名的故事,很有教育意義。
  • 道家文化溯源(完篇):善者不辨,辯者不善,中國人的善惡觀
    最後一篇為什麼,要以「善者不辨,辯者不善,中國人的善惡觀。」這個話題,作為道家文化溯源系列的結束篇呢。隨著,中國文化流態的發展蔓延,先後經歷了,皇道文化,帝道文化,王道文化,霸道文化,咱們前邊說過了,有讀者反映,看的不過癮,留言說,沒講到法家文化,我看到後,也沒有給出回復。為什麼沒給出回復呢?這裡面有多層次的原因。
  • 【薦讀】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 「善者不辯」是守一
    《道德經第32章分享暨能量月祝福》連載28十三、人活一世,人生無常,什麼樣的事、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什麼樣的方式,降臨到自己身上,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般人,連自己的言行和心思都無法自控,更加談不上控制外界的人事物了……人生總是非常被動,這就是無常。
  • 《道德經》:「善者不辯」,不爭才是生命中最好的善行
    《道德經》中有言:「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凡事只求無愧於心,不會過多的去計較爭論,而事事都要爭個高低上下,想要別人覺得他哪裡都好,哪裡都對,其實是一種偽善。只有那些心存攀比之欲的偽善者,才會四處吹噓自己的「功績」,而面對外界的質疑時他們不僅會急於辯解,甚至還會惱羞成怒。不與人做無謂的爭執,收露鋒芒,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更是修心的不二選擇。正如《道德經》中所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 老子:善者不辯,一個人越成熟,就越不屑於辯解
    他們信奉一個理念:那就是理越辯越明。通過與別人的交鋒,他們可以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發現其他人理論的高明之處。贏了,固然可喜,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增益不大;輸了反而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可以接受更正確的理論。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愉快的。
  • 佛曰: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佛說:「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不爭就是慈悲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
  • 道德經·每日學丨0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②辯:巧辯,花言巧語,能說會道。③博:廣博,淵博。④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佔有的欲望。⑤有:充實。⑦利而不害:使萬物得到益處而不加以傷害。⑧道:法則,這裡指行為準則。【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賣弄自己淵博,賣弄自己淵博的人不是真懂。
  • 百歲老僧告訴我:真正命好的人,往往不爭、不辯、不聞
    不是事業的困難,就是經濟的危機,要不感情上黃燈閃一閃,讓人不得安寧。直到一次,我在五臺山上,得到一位高僧的點撥之後,才明白,這一切都與他自身的心態有關。這位高僧已年逾百歲(時年101歲),但仍精神抖擻,口齒清晰。這位百歲老僧告訴我:「一個人運氣的好壞和心態有直接的關係,好的心態自然帶來好的運氣。
  • 做人,不爭,不辯,不聞,不看,不生氣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對於長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空間的限制;對於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
  • 蘇東坡: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說世人所稱謂的勇者,一定有過人的操守,一個平常人受到侵犯時,拔著劍跳起來,挺身出來打架,這不能算是勇敢。世間有大勇的人,是遇到突發事件不驚慌,受到無端的侮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因為他的胸懷博大,修養深厚,志向高遠。
  • 蘇東坡: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說世人所稱謂的勇者,一定有過人的操守,一個平常人受到侵犯時,拔著劍跳起來,挺身出來打架,這不能算是勇敢。其實,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積德修福的必要條件。
  • 辯無礙辯指的又是什麼?
    辯無礙辯指的又是什麼?皆仁法師一、終不讚嘆下劣乘人:什麼是下劣乘人呢?是指小乘行人。終不讚嘆下劣乘人,表面上是說對修習小乘不求大乘者不起讚嘆之心,實際上是昭示小乘行人應奉持大乘,與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而不是得少為足,止步於小乘境界中。
  •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行者,行其所不能行;辯者,辯其所不能辯
    #12月跨年衝刺計劃#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學習,就是要學不能學的東西;實行,就是要行他所不能行的;與人辯論,是辯他所不能辯的。知的探索停止在他所不知的地方,這就是到達了極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範圍的限定,因為人的認識不能覆蓋無邊無際的宇宙,所以學習、行走、辯論都應該止於自所了解的範圍之內。
  • 智者老子:善良之人不為功過而爭辯,無德之人總與他人爭長短
    春秋時期的智者老子在《道德經》裡有這樣的論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說,善良的人絕不會用花言巧語為自己的過失辯解,而善於用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解的人肯定是不善良的。老子認為,不善於用花言巧語來爭辯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質是善良的,真正善良的人,絕不會與人爭論是非,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功過是非不進行辯解。相反,凡事總喜歡用花言巧語為自己開脫、推過攬功的人是沒有道德的。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不為自己小小的失誤辯解,詮釋了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人生哲理。
  • 「義利之辯」與「理欲之辯」
    (《墨子·耕柱》)當然,傳統的「義利觀」重「義」,並不表明它不言「利」,相反,它不但「言義必及利」(《國語·周語下》),而且是在更高的層次上言利,是在義利相聯繫、相統一的高度上言利,主張義利雙行,提出正義就是為了謀利,就要「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因為「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正如董仲舒所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