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最近一則「童書內容裡充斥暴力血腥、美化自殺等內容」的帖子刷爆了社交平臺。
帖子最先緣起自哪裡不得而知,但各博主、育兒教育領域的作者都在瘋傳幾張童書內頁圖片和一份排雷書單。
這份排雷書中,處在輿論漩渦中的有北貓所著的《米小圈》、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楊鵬的《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沈石溪的《狼王夢》和曹文軒的《青銅葵花》。
事件發酵至今,出版《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的北京教育出版社已經回應稱下架此書。
作家楊紅櫻微博回應涉及的內容在漫畫版舊版中,漫畫版新版中也已經刪去所涉及內容,也建議家長和孩子讀一下文字版《天真媽媽》,稱斷章取義不可取。
自查了一下我推薦給家長夥伴們的書單。
可能是我自己看書、選書的風格跟「學校推薦書」風格有點出入,加上《青銅葵花》、《狼王夢》這樣的書是小學中高年的書,我的書單只寫了0-9周歲的,所以我列的各種書單中,沒有《米小圈》、《馬小跳》、《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等等,倒是推薦過長谷川義史的作品,因為親子共讀5年多,讀了太多他的作品,貼心孩子的畫風和故事情節,很受歡迎。
中槍的這些書,我在新華書店工作的時候,天天接觸,因為它們在書店真的賣得特別好,孩子和家長們的反響也不同。
不過,這份瘋傳的排雷書單,真的靠譜嗎?
這裡提到的書,也有我沒有讀過的,我只說一說讀過的幾本書:
先說《米小圈》: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米小圈》能不能給孩子看的文章,視頻也錄過,在我看來這種書趣味性有餘營養不足,可以用作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第一層次的書,但是不能只看這類書,如果不繼續進階看有文學性、有深度的童書,單純停留在趣味上,孩子永遠處在淺閱讀的層面,對提高並沒什麼幫助。
不過我的書單裡沒推薦它,孩子讀了也就讀了,可讀可不讀的範疇,但若說一味禁止,真上升不到這個極端!
《米小圈》裡被質疑的內容是「偷奸耍滑」、「給同學起外號」等等等,我認為不要在真空裡養孩子!
經典童書《不一樣的卡梅拉》同樣也有俚語,如「笨蛋」、「傻瓜」等等,也因此而被一些家長列為「禁書」,但人物塑造都有其符合的語言和描寫。
《米小圈》如是,本身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個調皮搗蛋、鬼馬精靈的小學生,處在「七歲八歲討狗嫌」的年紀。
他不是那種讓人仰望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家那個做作業愛拖沓、不時耍點小聰明的娃。正是因為這一點,這個形象無比接地氣兒,所以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家長在和孩子共讀的時候完全可以用以引導孩子「站在上帝視角」去品評和俯瞰米小圈撒謊、給同學起外號等等不良的行為,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也讓他們在品評中,家長引導孩子去看到正確的行為方式。
再說《狼王夢》:
在新華書店工作的時候,因為這書賣得火,好奇拿來一睹為快。
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雖說面對的群體是兒童,學校也把它列入高年級推薦書目中,但其中的深意,恐怕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要再大一些才能理解得透徹。
目前我國童書也沒有分級制,雖然開始學著英文分級讀物的樣子逐漸認可「橋梁書」的概念,但是越往高年級走,閱讀層級依舊良莠不齊。
這書給小學高年級甚至中學生看都是可以的。
「排雷書單」針對《狼王夢》的抵制和抨擊,來自於將動物的擬人化描寫,在成年人看來,充滿了淫穢和色情。
真的應了那個詞——「斷章取義」!
這是描寫動物的小說,那段所謂的情慾是寫動物交配的。
用擬人的手法,如果單獨截取出來,真的會誤以為是在寫人,但是拿回到通篇閱讀,它沒有什麼不妥!
且,小學高年級乃至初中生,他們從身體到心理也已經趨向成年人,很多性教育的常識,孩子也應當得到學習和認知。
那麼,如果讀到了這裡,家長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人和動物的區別:人有人倫,講道德,而動物不講這些,也不受道德約束,這是人和動物本質的不同。
我接觸過很多高年級和上初中的孩子,他們在品評閱讀的時候,說道動物小說都會說:看看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吧,《狼王夢》挺好的!
這些孩子也通過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拓展閱讀其他國外知名作家的動物小說,閱讀不拘泥,視野也開闊了。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評論,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三說《淘氣包馬小跳》:
我看的是升級版的《天真媽媽》,沒有看到相關內容,看了這條新聞才留意。
儘管楊紅櫻回應文字版的《天真媽媽》沒有誘導、美化自殺的內容,但是漫畫版的舊版中卻出現了類似的引導,我想,新版刪減也是考慮到這個敏感的內容會涉及誤導吧!但是對於出版物而言,的確需要斟酌審查再三。
自殺這個話題很敏感,不是不能提,因為我們處在資訊時代裡,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新聞。
如若在書中給予一個正確引導,例如明確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要學會珍惜」、「遇到挫折,結束生命並不能解決問題」,或許家長們會減少類似的恐慌。
基於此,《淘氣包馬小跳》漫畫的舊版是個教訓,童書作者關注、出版行業重視,家長夥伴多甄別!
有家長自查家裡藏書的時候,發現自己孩子看的就是漫畫舊版,怎麼辦?
我想,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當小主人公說他遇到困難和挫折想自殺時,孩子是怎麼想的?如果孩子遇到挫折,這樣做對不對?還有哪些方式,可以讓孩子走出困境。
藉此機會,加強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吧!
這是一位媽媽和孩子的閱讀對話,我覺得可以借鑑一下,和孩子聊聊內容,給孩子一個價值觀導向:
第四說《巴夭人的孩子》:
這書也成排雷書?太冤了吧!
著名譯者、繪本作家彭懿老師的攝影繪本《巴夭人的孩子》也跟著被點名和下架了,原因僅僅是列排雷書單這個人的喜好問題和理解程度不夠!?
一不涉及美化自殺,二沒有三觀盡毀,一本真實反映巴夭族生活的攝影繪本,被看都不看,被一眾官方和自媒體趕盡殺絕,某省的新華系統甚至發通知下架,明顯,就是把網傳的排雷書單當聖旨,把《巴夭人的孩子》歸入「毒書」行列了!
我現在真的想請最先發這個排雷書單的人站出來說明白,《巴夭人的孩子》這書,你理解不到深意,就把它列入其中,然後它就跟著吃瓜烙了?
跟風轉發、以訛傳訛,然後一刀切嚴禁孩子看所提及的書籍,我們做家長的總是說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有主見,也不能讓自己成「烏合之眾」啊!
如此看來,這排雷書單,本身就是個「雷」!
第五說長谷川義史:
因為他的畫風醜萌,在書群中一眼便可認出,因為他的故事寫得短小、稚氣、貼近孩子的生活,所以我和女兒共讀5年多的時間裡,看過不知多少他的作品。
他自己創作的《我不要上幼兒園》,接納了孩子的內心,無需說教讓孩子愛上了幼兒園;
《我可不怕打針》,讓孩子克服了恐懼,正確認知:打針會有一點點疼,不過一會兒就好了;
《我想你了爸爸》和《媽媽的手作》:失去父親後對父親的思念,及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偉大母愛,催淚且溫情……
他的書選題面很廣,深意又不乏童真,也有一些日本民俗文化的內容——這也是給我們國家繪本作者一個思路:把民俗內容融入繪本故事中,巧妙地讓孩子了解和認知。
他繪畫的《啟發小巴士童話系列2》橋梁書,讓孩子從繪本過渡純文字閱讀的過程中,同樣可以享受到圖文結合的進階閱讀。
在這份排雷書單中,當我看到長谷川義史赫然在列的時候,真的很詫異,我一口氣入手了他能買多的所有繪本(可能也不是很全),一本一本地過篩子,真的沒有覺得哪裡對我們的國家有侮辱。
謹慎起見,我向各童書大V求證,老師們也沒有發現他的書有何不妥,也更加謹慎地去找懂日文的朋友查他在日本國內的資料……
和我一樣,也有家長有著相同的詫異和求證:
國家面前無偶像,一旦說的是真的我們也會堅決抵制,可是若是子虛烏有,那豈不是冤枉了好人嗎?
關於他的書,也請各家長夥伴和老師們踴躍發言,哪本書,哪幅插圖不對?一起討論吧!
其他的幾本,我看過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如湯米·溫格爾,他的《克裡克塔》、《三個強盜》都是非常優秀的圖畫書,也獲得過凱迪克大獎,但排雷單中列出的《愛與智慧經典圖畫書》我沒有看過,所以不能妄加評論。
楊鵬的《口袋裡的爸爸》我也沒有讀過,涉雷版本已經下架,也買不到了,但從片段來看的確存在問題:自殺不能美化,而是應當及時做生命教育的引導。
只是,將片段回歸到整體中,或許另有深意,那麼我這個評論也可能犯了斷章取義之嫌。
《青銅葵花》如是,沒看過,不妄加評價了!
其他的一些思考:
一、不看文學類只看科普類可取嗎?
這次童書變「毒書」的風波,也引發了不少家長極端的想法,有的家長夥伴說,人文內容不好把控,不給孩子看人文,只看科普,也不會被毒書引錯了三觀。
我不太贊同這麼偏激的觀點,人文有人文的好,它不僅能讓孩子增強文學性,語言詞彙和布局謀篇的積累給孩子寫作能力以幫助,還能通過文字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撞擊靈魂的,不都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情節、摘選嗎?
孩子讀書提倡「雜食」,人文和科普都不能落下。
二、國外的書就都好都經典嗎?
童書推廣人推薦經典書的時候國外的居多,這就引發了另一個爭議: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嗎?
真不是!
不同國家的童書各有各的風格,日本作家的很貼合低幼兒童心理,美國有凱迪克大獎作風向標,德國和英國的科普書做得比較嚴謹權威,德國法國的互動遊戲、智力開發書做得也都不錯,還有一些小眾的童書繪本作品,也充滿了人文關懷,並且國外的童書分級制度做得比較完善,孩子閱讀可以逐層進階。
但是,國外的書也有粗製濫造,甚至侮辱華人的!
此前遇到一套專注力書,其中的繪畫細節就有歧視華人的細節、描寫同性戀的細節,很多童書推廣人致電出版社抗議抵制。
我們國產的童書,有為利益蒙蔽雙眼粗製濫造的,但也有良心好書。
閱讀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僅僅是因為家長自己不讀書、跟風,就把好書阻攔在孩子面前,那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失職,也是童書作者和推廣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