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喪葬習俗

2020-12-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藏區的喪葬禮俗有較多的講究及類型,在藏族當地的習俗有哪些呢?關於藏族喪葬習俗禁忌又有哪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藏族喪葬習俗

  藏族喪葬習俗講究
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採用哪種葬儀,同時也主要取決於喇嘛的佔卜。
 塔葬 賢能大德圓寂後的一種高貴葬儀。有名望的活佛圓寂後,除大規模地誦經作法以外,要用水銀和「色拉」香料水、樟腦水、藏紅花水等衝洗腸胃,用樟腦水、藏紅花水等擦拭屍體表面,然後用絲綢包紮,穿上袈裟,置於靈塔之中,將遺體保留下來。每天由侍守的喇嘛點上酥油燈晝夜供奉。靈塔種類很多,有金靈塔、銀靈塔、木靈塔、泥靈塔等。靈塔的不同等級,是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達賴、班禪圓寂後用金靈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銀、木或泥靈塔。
1、火葬 從藏族傳統意義上說,火葬也是一種較為高貴的葬儀方式。其具體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後將屍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淨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後。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以供人膜拜的這種塔一般名為靈塔或靈骨塔。
2、天葬 藏族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亦稱「鳥葬」。用於一般的農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天葬師)從事此業。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臺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臺,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處理屍體。然後,群鷲應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淨,要將剩餘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藏族人認為,天葬臺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去觀看。
3、水葬 經濟條件較差、僱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時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時,一般用水葬。水葬時,將屍體背到河邊支解後,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屍體裹捆,然後墜上大石棄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4、土葬 對於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種葬儀。一般患有麻瘋、天花、炭殖等傳染病的人以及強盜、殺人犯死後用土葬。土葬大概有兩個含義:一是,根絕瘟疫的流行,二是,懲其罪過,打入地獄之意。

  藏族喪葬習俗方式
藏區的喪葬禮俗類型多樣,主要以天葬為主,間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 及多次葬中的複合葬等,以及殘存的少量樓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遺俗。藏族豐富的 喪葬禮俗作為歷史、民族、地域性行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少學者對於藏族喪葬禮俗的研究,多從宗教的角度探入,認為藏族的喪葬習俗是受到宗教信 仰的滲透與制控,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藏族喪葬習俗的文化淵源。但是較少有文章從 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此進行系統的分析。
藏族的喪葬習俗作為藏區一種獨特的文化,其所呈現的文化現象與所蘊含的文化特質之間的結合是一個理性的歷程,正如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言:「每一個活生生的文 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個整體,就像是個生物有機體。」所以,必須把文化現象與文化特質納入到文化整體中去分析探究,才能較為準確地理解一種習俗 的產生原由、傳承價值和社會功能。
作為一種民俗儀禮形式的喪葬習俗,它的產生與傳承不是偶然與莫名的,而是與整個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隨。它必然因能夠滿足本民族的政治、倫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會所接受並沿襲。本文試用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和功能論的相關原理和方法,來透視藏族的喪葬習俗。
一、藏族喪葬習俗的文化背景
在中華各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獨特性。然而,藏族文化並不是與世隔絕的文化。學術界公認的公元7世紀即松贊幹布時期,佛教從中原、印度傳入西藏,經過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漸形成了以藏傳佛教為主體的藏族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文化形成之前後,本教文化、漢文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 未曾停歇地對其進行滲透與整合,加之藏區獨具的自然環境,這種多方合力結構的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喪葬習俗約定俗成的背景。歸結起來,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解讀這種 文化背景。
(一)環境的生存法則
自然環境是一個民族文化產生的前提。藏人祖先在生存奮鬥中,首先面對的是青藏高原這樣一個現實的自然環境。青藏高原除喜馬拉雅山脈外,還有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拉崑崙山、唐古拉山、崑崙山、橫斷山脈等五大山脈。青藏高原是中國大風(>或=8級或者17米/秒)最多的地區,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四周山系連綿、雪峰林立、曠灘千裡。「全藏區宜農土地只佔土地資源的0.94%,宜牧土地則達54%。拿西藏自治區來說,河谷平原僅佔全藏土地面積的1.2%。而青藏高原1/3的土地不宜農也不宜牧。」(註:格桑本、尕藏才旦.藏族喪葬文化[M].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8.)同時,大江大河也是藏人面對生存的艱險之處。這些河流時漲時落,變化多端。由於藏區地質結構的特殊性,這些河流並不能為高原藏人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便利,相反,卻增加了藏區的封閉程度。如在西藏,兩個內流水系並未構有對外交往的條件,而兩個外流水系也 法成為對外交流的通道。生存空間的封閉使得藏族只能堅守自身的自然資源,加之生物種類的匱乏,植物生長期的短促,使得生命在藏區顯得極為脆弱和珍貴。因為被動地適應與承受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生死頻繁的現實狀況,藏人在深刻地感受自然輪迴與生命運動的同時,也認識到要對抗艱險的自然環境,人與人只有相互關心和共同拼搏才能夠生存。藏人把人的生老病死視作和其他生物一樣,是大自然不可更改的鐵律,應該讓人的可視形體在大自然中順時地誕生消亡;與此同時,因勞動力的稀缺和繁衍種族的艱辛,使藏族珍視每一生命個體,他們把對同胞的緬懷融於整體生活中去表達。這種因自然環境所蘊育的對於生死的達觀態度,是形成藏族特有的喪葬習俗的前提。
(二)本教的靈魂崇拜
靈魂、鬼魂等觀念的存在,決定了藏區早期葬俗的框架。生命的核心是靈魂,死亡只是可視形體的消失。靈魂和其載體組成的人在生死兩界自由穿渡,於是,天神、念神、龍神構成了一個以天界、中界、下界為一體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存在給遠古藏人設置了一個新型的觀念世界。藏人信奉一個人有父神、母神、舅神、家神、自己的生命神等五尊神,並且只能通過祭祀才能求得他們的佑護。藏人認定靈魂永恆,認為魄、魂、軀是構成人生命的要素,精氣、靈魂、血肉三體為一。人在自然界中的軟弱無力,令藏人力圖藉助其他力量和物質來求得一種自我保護以及對持久生命的維繫,於是藏人相信寄魂物的存在。本教就是在這樣一個生命學說的文化氛圍中,在遠古藏人的功利意識下醞釀、植根乃至一統天下。本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以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為思想基礎。藏人所謂山神、帳篷神、灶神,以「下鎮鬼怪、上祀天神、中興人宅」、「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動者驅鬼」為其準則。與之相對應的,是人神交流的專職行為——祭祀的形成。由此,在漫長歲月中形成以適應藏區人生命需求、心理需求、生活生產需求的喪葬儀規:第一階段是圍繞「屍魂相合」儀式展開的喪葬活動;第二階段則是圍繞向死者供獻犧牲和招魂儀式所展開的喪祭活動;第三階段是圍繞墓地的殺牲以及墓中的「墓穴厭勝」法術展開的喪祭活動。本教靈魂不滅觀念的指導,使得遠古藏族社會就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系統的喪葬程式。
(三)佛教的生死輪迴
佛教傳入吐蕃在赤松德贊(755-797)時期,當時的佛教只是在吐蕃王室和貴族中傳播,並未深入民間。佛教真正深入藏人的內心是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藏族文化的靈魂是佛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是由佛教哲學的基本命題來指導的。如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等佛教哲學理論決定了藏人高層面的精神追求。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在恭求「來世」,求得死後的解脫,並渴望進入涅槃世界。藏人最普通的觀念即是,在三善趣(人、天、阿修羅)和三惡趣(地獄、惡鬼、畜牲)六道中,不要墮入地獄,淪落為惡鬼或畜牲。佛教教義所承認的靈魂永存使對靈魂價值的重新評估和對靈魂載體的再行安置順理成章。藏人因此把喪葬的重點放在對亡魂的超度。人們通過超度期望對自己的命運前途擁有選擇的權利。人的善惡之因必將決定著天堂或地獄之果,佛教的「因果論」和「六道輪迴論」為藏人指出了生命的價值取向。佛教成為藏人的精神導師,從情感上、思想上和行為上指引著藏人的生活。佛教在藏區的傳入和普及改變了藏族喪葬習俗形式,其教義和哲學觀念成為主導藏族喪葬習俗的精神力量。
(四)漢文化的天人合一
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對藏區的滲透,溯及公元7世紀上半葉始,其時吐蕃與唐朝交流頻繁。唐文化具有超軼前朝的「有容乃大」般的特有氣派,促進了漢文化在藏區的深入。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自身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風雲際會般的文化整合。「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中,通過對天人、群己、義利、理欲等關係的規定,逐漸展示了自己的價值觀念,並在儒、道、墨、法、佛諸派的價值觀中取得了自覺 的形態。」在諸多漢文化的價值觀念中,天人合一思想成為綿亙中國古代數千年的主導文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正是對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表述。《易傳·文言》提出「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 奉天時。」它強調了人與自然要相互調適的共同原則。就天人合一的理論實質而言,它主張人與自然二者統一的思想,注重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導人不能違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進行一切改造、徵服乃至破壞的活動,而只能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去利用和調整自然,使之符合人類的需要,同時也力促自然界的萬物蓬勃生長。藏區嚴酷的自然環境令藏人認識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深知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 繁衍生息,這種樸素的生命觀與漢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順利接軌。藏族的喪葬習俗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的協調,無論是最早的野葬,還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眾多葬俗,其產生和發展都反映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不斷的協調過程,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藏族喪葬習俗的社會功能
文化背景是藏族喪葬習俗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民眾心理基礎,而其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則從實用角度強化了藏族喪葬習俗的傳承,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的,「文化歷程以及文化要素之間的關係,是遵守著功能關係的定律」。
(一)倫理教化功能
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社會的正常運轉必須要有一套完備的道德倫理規範來約束社會內部成員的行為,以達到社會整合的目的。正如克萊德·克拉克洪所說的:「人類生活是一種社會生活,因而必須是一種倫理生活,任何社會若要保持某種穩定和連續,都必須有一些最起碼的社會行為要求。因此,必須有一些公認的行為標準。」(註:史宗.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冊)[M].上海三聯書店,1995.)這一觀點適用於對藏族喪葬習俗倫理教化功能的分析。
以葬俗為載體首先所體現的行為標準是等級觀念。在藏區通行的五種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等級的烙印。塔葬是作為政教合一的首領——活佛的專有葬儀;火葬也有一定的等級性,在大多情況下是屬於社會「上流人」和高僧及宗教團體成員的專門葬俗;天葬的價值取向表現的是平民理想,它是藏區最為普遍的喪葬儀式;身份低賤的孤寡流浪者,窮困潦倒的平民,被社會拋棄的惡性傳染病人,被土葬或水葬,他們不能和普通人實行一樣規模和形式的葬禮。等級觀念憑藉喪葬儀軌統攝藏區民眾的價值取向和人生定位。
在藏族喪葬禮俗中,注重奔喪弔唁的程序,認為是具備社會參與資格的重要象徵,籍此可以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心靈境界。如果該去而未去奔喪弔唁,此人則被認為沒有修養、感情冷漠、品質低下而受社會唾棄。同樣,部落社會結構的農村牧區,對其成員出殯送葬已成為其社會組織應負責的有機部分,即便鰥寡也無後憂,村裡的頭人或「議事會」出面料理後事。倘若入不敷出,則由村裡墊付,或每戶人家資助攤派一定數目。
藏族在處理亡人遺產的氣度極為豁達,很少為自己的需要、家庭財產的積累發展去考慮。他們把亡人的衣物供獻給活佛,布施給窮人,為亡人積累功德,表現一種舍己為他的犧牲精神。在喪俗傳承的過程中,固化了藏族輕財重情的稟性特點。
(二)心理平復功能
藏傳佛教是藏文化的靈魂,貫穿藏族生活的始終,因此藏族喪葬習俗更多地體現心理平復功能。藏人在離世之前需要枕前指導活佛的幫助,「使垂死的人在莫大衝突中得到了情緒上的展望」。同時,藏族的葬禮中不存在長跪長哭守死靈拜遺體的習俗,不向遺體告別,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進停屍的房間,一切都與亡人隔絕,即使是遠方親眷來奔喪也是如此。在奔喪弔唁期間,亡人房帳中很少有嚎哭、泣聲傳出。無論老 幼、親疏、是婦孺或是子女,都不允許放聲慟哭。如有人失控,則會有老年人出面制止。死者的親屬逢喪親之痛,不可避免地會墮入方寸皆亂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對個人或村落起到潛在的精神或行為上的危險。藏族這種特有的奔喪弔唁習俗,其功能在於避免因旁人的情緒失調引起亡人親屬的感情波動,寬慰和平緩亡人親屬的心緒,達到情感的平穩過度。
在停靈期間,亡人親屬也不因喪親感到寂寞或孤獨。每天晚上,村裡都有七八人左右的中青年男人在家徹夜守靈,使亡人親眷能安心地睡眠休息。有的人家請僧人整夜誦念經文,守更的男人也不時誦唱六字真經,使喪家不顯死氣沉沉,而是蕩漾活力。為了排遣長夜的寂寞睏倦,也為了使房帳中有所生氣,除不能唱歌跳舞,守靈的人可以大聲喧譁說笑。藏族社會推崇此為高尚的行為並予以宣揚。出殯前夜,村中的年青人大都會來守夜幫辦有關事項,一夜喧鬧、熙熙攘攘,一掃辦喪事的沉悶壓抑氣氛,使滿院有股勃勃活力在遊動。綜上所述,藏人的喪葬儀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調劑人的心理,使個人或群體擺脫其精神上的衝突。
(三)調適社會關係功能
藏族有句古老的俗語:「喜事要等著人來請,喪事要自覺找上門。」聽到喪事消息的村落人,不管有無親戚血緣關係,也無論生前來往疏密或是有無宿怨,都會很快派人來家弔唁。遠方的親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後,也想方設法前來弔喪。無疑,喪事可以強化村落或族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往來溝通。
在喪事中,不同身份和年齡的人擔當相應的職責。外交和採購工作由村中的中青年男子擔當,年青媳婦和姑娘們負責招待和聯絡等事宜,壯、老年婦女們則集體誦念六字真經,為亡靈祈禱超度。送殯這一天,全村成年男人按傳統規定前來出殯,任何人不得怠慢和迴避,否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並將在以後的生活和交際中受到排斥和冷落。送殯隊伍一般都規模龐大,只要是村裡的男性(十來歲即可)都要傾巢出動,哪怕是過去有過怨隙或鄰裡不和也要前來出殯送葬,社會把此視為情操、人品、胸懷的衡量標準, 作為一個正常人應具備的品質來看待。如果一個人完全局囿於個人的恩怨,對喪事無動於衷,鄉鄰會恥笑和鄙棄他。喪事儀禮的過程也是鞏固和增進村落內成員團結一致的意識。
在祈求保佑的禱詞中,無論規模大小、形式簡繁,開篇詞都是祈請佛和神保佑眾生,解脫眾生,而不是針對個人。在意識深處,藏人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圍眾生緊緊繫結在一起,表達了個人為群體利益奉獻的捨己為人的情懷。
(四)生態環保功能
藏族以天葬為主要形式的葬俗,儘可能少地佔用空間和土地,不耗費過多的精力與時間,以不影響同胞的生存發展為宗旨,其中所蘊含的漢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教捨身飼虎的精神,賦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環保功能。藏族的喪葬習俗擁有與自然界產生平衡的能動力,以努力尋求維持生態平衡為目的,確保一個和諧的生存自然環境。
自然哺育萬物,陽光、淡水、空氣、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人得以生息和繁衍。在嚴酷的地理環境中,藏人對大自然的厚澤更是感受深刻,並把這種情感深入內心。在長期的高原生活中,藏人體察到生態環境變化與人類生活的直接利害關係,所以對大自然報恩的自覺意識很強。藏族的喪葬禮俗堅持不亂開墾草原、不亂砍伐森林、不亂開掘地下礦藏、不汙染水源等行為規則,精心地保護上蒼恩賜的生態資源。藏族的喪葬習俗體現了人類協調自然環境的願望和能力。通過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斷調適自身生存環境中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衝突,使二者相互不斷的和諧,最終達到維持生態平衡的客觀作用,使眾生擁有一個趨於和平、穩定的生存環境。
直至目前,藏區尤其是青藏高原,其生態環境一直處於良性循環,保護了「中華水庫」的涵養蓄積,這的確應歸功於藏人根深蒂固的生態保護意識,這一意識也充分地體現在藏族所獨具的喪葬習俗中。

  藏族喪葬習俗禁忌
藏族地區不論何種葬儀,出殯前都要請憎人念經以超度亡靈。喪葬結束後,49日之內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稱「七期薦亡」。頭一七,親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幫助死者親屬包括男女老幼洗頭,以示哀悼完畢.以後每逢七日便要請僧人念經,到寺廟供燈添油,為死者超度。到了最後一七,舉行盛大祭祀,親朋好友都前來向「超度像」獻哈達,撫慰死者家屬。
藏族喪葬禮儀與禁忌因地區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區別。在甘孜州德格縣和雅江一帶土葬時,老年人葬高處,年齡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帶土葬時,屍體人坑掩土後,嚴禁上任石頭,意為怕死者受壓;」停屍期間嚴禁狗貓入內,怕引起屍體復起。
甘孜地區水葬時,背屍者一年忌參加熱鬧活動,身上不能帶紅。親屬要忌一年的喜慶,但送葬人卻無需避忌什麼。德格龔埡地區,送葬被認為是一種積功德,所以村中人要爭搶去送葬。在甘青藏區,人死後家屬把帽子翻戴,髮辮上系白羊毛,腰帶兩端束於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內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表示哀悼。
藏族忌諱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稱亡人。若有人無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視為對死者親屬最大的侮辱和挑釁。
現以天葬為例,就衛藏地區的喪葬禮儀與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紹。
人死後,先把死者放在屋內的一角。屍體用白布圍上,並用土坯做墊,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為屍體背走後。土坯也隨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靈魂就不會滯留屋內了。人死後,家人一律不梳頭、不洗臉,取下一切裝飾,也不能笑,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門口,吊掛一個紅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達圍上,罐內放人三葷(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點燃,使之冒煙,並每天添加,送給死鬼吃。
一般停屍3天,擇日舉行出殯儀式。出殯幾乎是天不亮的時候就開始,出殯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剝光。四肢捆成一團,用白氆氌蒙上。出殯那天早上,從放屍體的屋角,到家門口用糌粑劃一條線,然後由死者後代沿白線把屍背到門口,以盡孝道。到了門口,再由司葬者背屍至天葬場。當死者被背起時,後面有一個與死者同齡的人,一手拿掃把,一手拿破方簍,把糌粑白線掃掉,並把掃把、墊屍土坯統統放在簍裡,緊跟屍後,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當中,把鬼送走。這天早晨,親朋好友都來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場的,背屍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頭望,並在這兩天內,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將死者靈魂帶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難。
到了葬場,先在葬臺附近焚香,鷲習慣見煙飛來尋食。司葬者便開始肢解屍體,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是剖腹、取髒、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最後剁肉搗骨拌以糌粑餵食鷲。如果有沒餵盡的骨肉,就要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屍體處理掉。至此,天葬儀式才告結束。
藏族奇特的葬禮——天葬
天葬在藏語裡被稱為「施鳥」。一些漢文著作中又稱作鳥葬,風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語中最為獨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誤解,清朝的駐藏官員們常斥責天葬為「無倫無理,殘忍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類」(《衛藏通志》),皆痛恨至極。還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這種葬俗。當今的不少人同樣把天葬視為不文明行為,或作為異聞趣事書之於報刊。奇特、怪異、難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數人對天葬的看法。
如從人類社會的早期葬借(舊石器時代)考慮,則天葬與那時的棄屍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脈相承.但從藏族社會來看,則天葬的起源就顯得複雜起來.根據歷史傳說,吐蕃的贊普止貢死後,屍體遺留人間,遂建陵墓.之後有了建造陵墓的習慣,吐蕃的歷代國王都實行土葬。但在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現在尚無資料可考。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區從事農耕,或居原野以遊牧為主,或居森林以狩獵為主,因而產生了複雜多樣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談到藏族文化或習俗時,說明時、空尤為重要.一些邊遠的遊牧地區(如西藏東北部一帶)自古實行『棄屍葬法「,但與後世的天葬又有區別。天葬的風行,大約是公元十一世紀以後,即農業地區的葬俗發生了重大變革,由土葬變為天葬,並有了一定的儀式。
天葬的實行與藏傳佛教的復興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輸入有關.即後世的這種天葬源自於印度,恆同時又形成了地方特色。《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印度葬俗時云:「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食+卜)獸。」《智度論》(卷三):「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唐死人,諸鷲常來墩之,還在山頭。「藏文資料中亦多有「屍林」(又譯寒林即棄屍之處,同於藏區的天葬臺)的記載,其中八大屍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蓮花生大師傳》中有明載。印度這種讓野獸或禿鷲來吃掉屍體的葬法,與藏族的天葬類似.《大唐西域記》載印度的葬俗有三種,那麼這種葬巴是否與佛教有關或是佛教的創製呢?回答是否定的.因從佛祖釋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實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滅神離「、「慈愛布施」等學說,及捨身飼虎等故事,對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層面上予以總結,並對天葬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試析嘉絨地區藏族的喪葬習俗
    本文詳細地介紹了四川嘉絨地區喪葬的種類、程序、祭祀、忌諱和習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形態等,揭示了獨具特色的該地區藏族的生死觀,以及幾千年來形成的豐富的喪葬文化儀禮。這種儀禮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從而也反映了生者與死者之間割不斷的情感。  葬禮,是人一生中的最後一項「通過禮儀」。這種儀式表示一個人最終脫離社會,也標誌著人生旅途的終結。
  • 因為這種最古老的喪葬習俗,湖裡魚群泛濫藏族人也不會去吃魚
    因為這種最古老的喪葬習俗,湖裡魚群泛濫藏族人也不會去吃魚很多人都知道藏族人都不吃魚,而就我們知道的來說,是因為藏族人的宗教信仰、不殺生、但他們卻是以牛羊肉為主要食物。因此可見不吃魚不僅僅是因為宗教信仰和不殺生才的。
  • 西藏藏民古老而神秘的喪葬習俗
    西藏藏民古老而神秘的喪葬習俗在西藏旅遊期間,我們在林芝民俗村聽文化接待員卓瑪講過西藏民族古老而神秘的喪葬習俗,也聽導遊系統地講過,卓瑪講得稍稍委婉一點,導遊的繪聲繪色,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根據2015年西藏十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西藏自治區天葬管理條例》,西藏的喪葬儀式尤其是天葬,不宜渲染過多,我就不敢把聽來的都下出來,但是,如果一點都不介紹,反而使得天葬顯得異常神秘!世界上不只藏族實行天葬,像蒙古族的草原葬和野葬,也屬於天葬的另一種模式,只是跟藏族的傳統天葬有些區別罷了。
  • 解密中國少數民族的奇怪喪葬習俗:樹葬、崖葬、天葬,你都見過嗎?
    在古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中,他們不會入土為安,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裡是原始的自然崇拜,認為人死了,要讓他回歸自然,隨風而逝……所以,這就出現了風葬的習俗。所謂風葬就是讓遺體自然風化,從大自然來,回大自然去。比如樹葬、崖葬、天葬等等,都屬於風葬習俗中的一種方式。漢族土葬從我們現在文明社會的目光來看,風葬習俗當然是落後、蒙昧的文化,實在不可取,以至於讓人無法接受。
  • 元朝:蒙古人有著什麼樣的喪葬習俗
    由這個謎團,我們不禁會想到,這是不是與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有關呢?那麼,蒙古人又有著怎樣的喪葬習俗呢?蒙古人的喪葬習俗隨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秘密安葬,且不留痕跡。因此,即使成吉思汗這樣顯赫的帝王或者元朝歷代皇帝,也都沒有留下豪華的陵墓和陵園建築,使得「成吉思汗陵究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元朝天子無論死於何地,都要運往漠北起輦谷安葬,葬處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
  • 韓城喪葬習俗
    ,喪葬程序約定成俗,世代相沿,朝朝代代,大江南北,倍受人們重視。因各地風土人情、禮儀習慣不同,喪葬習俗也多有差異,地方特色極為顯著。韓城的喪葬文化遍布整個城鄉,以新老城區為中心,沿黃河西岸南北各異。據《韓城市志》記載,韓城歷來實行土葬。建國後,喪葬禮儀逐漸簡化。上世紀六十年代,以村(隊)為單位建立了公墓。七十年代,已有極少家庭不著孝服 ,只佩帶黑紗,鮮有舉行追悼會者。如今,我們的喪葬習俗基本趨於簡化,但依然保留著濃鬱的傳統文化韻味。
  • 【冬至習俗】—— 遷墳(附盤點喪葬方式)
    天葬中國藏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俗,至今仍保留。亦稱「鳥葬」。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臺灣各島嶼。
  • 雲南民間喪葬習俗!懸棺葬、天葬、水葬……還有樹葬你見過嗎?
    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雲南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日的雲南文化其中雲南的一些喪葬習俗十分獨特但其實,在雲南的很多地方保留著獨特又古老的殯葬習俗有些習俗在外人看來有些有點恐怖甚至難以接受...
  • 盤點全國喪葬習俗,天堂續滿足不一樣的生命禮儀
    中國歷史長河悠久,文化傳承有所差異,形成了不一樣的喪葬習俗。雖當地的喪葬習俗各不相同,歸根結底都是孝道的傳承,是對逝者的尊重。天堂續服務於生命的結局,滿足不盡相同的當地習俗,引逝者往生極樂淨土。塔葬塔葬,又稱靈塔葬,是中國藏族的葬儀風俗,是佛教活佛和僧侶處理遺體的葬儀方式,起源於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的習俗。禮儀是將屍體脫水,用水銀和香料衝洗腸胃,灌以樟腦水和藏紅花水,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腦擦拭屍體表皮,最後用絲綢包紮,置於塔瓶,藏於塔內,永久保存。
  • 蒙古族喪葬習俗
    古代蒙古族喪葬儀式與地方烏桓、鮮卑、契丹諸族大體相同。烏桓人死,將死者生前所乘坐騎及所用衣物一併焚燒,其親戚均哭泣悲哀,表示對死者的惋惜;鮮卑人死,也有將死者生前所用車馬器用皆同燒灰之習俗,將死者深埋於地,不用墳墓。契丹人死也無棺槨,以氈裹其屍,埋葬原野,並用馬蹄踐平之。蒙古人當時做法也大同小異,沒有墳頭,屍體葬於地下,以馬踐踏,夷為平地。
  • 喪葬習俗文化
    喪葬習俗文化幾千年來華夏民族受傳統居住環境、儒家思想、佛教道教傳統禮制、風水文化等的影響深刻。漢族尤其重視土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同居住的自然環境有關。我國中原的廣大地區,土地肥沃,農業文明悠久。人們認為人類必須依附自然,與自然息息相通,死者必須埋入地下。
  • 藏族人為什麼要天葬|大象公會
    文|尼洋藏族人有天葬的習俗,這在今天的內地幾乎人盡皆知。而且,今天的漢人普遍能以善意理解這一習俗,在旅遊論壇上,他們多對此冠以「驚險」「神秘」「虔誠」的讚嘆,並由此發生對生死輪迴的深深感悟。但藏族人為何要選擇天葬呢?不止藏族人天葬藏區並不是天葬的孤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曾存在過天葬的習俗,有些也保留至今。從考古發現的資料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近東地區就已經存在和今天藏區天葬十分相似的喪葬方式。
  • 喪葬習俗文化解密
    喪葬習俗文化之一:錢冥錢又稱紙錢、冥幣,代表著一個人的精神財富的多少。來給逝者燒紙錢的人越多,代表著這個逝者越有人緣,越值得大家尊重。但是燒香撒紙錢之類的活動,都是做給活人看的,這些錢對國有銀行來說都只是一些廢紙和數據而已,陰間不稀罕這些東西。
  • 喪葬習俗你了解多少?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幾千年了,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習俗都不盡相同,但主要內容都不會有太大變化。喪葬的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流傳早已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所以喪葬的儀式可想而知的重要。反鎖複雜的儀式背後,免不了要有讓人忌諱的習俗存在,千年時間留存下來的都是先人的寶貴經驗。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須知的習俗。1清明期間,如果你人在外面不能親自去墳地燒紙,可以找一個空地畫個圈在裡面寫上親人的名字,邊燒邊叫親人的名字,不然會收不到你燒的東西。
  • 曹州那些年之喪葬習俗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東北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趙本山就是靠做哭活出來的。
  • 「過」了的喪葬習俗
    了解的不多,也沒有刻意去查閱各地喪葬文化,只簡單說說我們本地的喪葬習俗!沿河屬於國家級貧困縣,除了縣城實現火葬以外,其他鄉鎮基本上還是土葬(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不含),而且是淺埋,建國初期,周總理提倡在廣大農村地區實行深埋制,人死之後進行深埋,不影響後輩子孫耕地使用,其八姨母在百年後要求周總理侄子將其深埋,不走後門不添麻煩,堪稱表率!
  • 中國古代故事:喪葬習俗的變化
    元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在相互影響之下『各族的喪葬習俗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元朝蒙古貴族統治集團在漢族傳統文化影響之下·逐漸承認和接受了一些漢族傳統儀禮和習俗.在喪葬方面尤其如此。在中國的色目各族人因長期耳濡目染於漢族的喪葬習俗一些人便開始效用.如:「畏吾兒田地裡.從在先傳留下底各自體例有來。這漢兒田地裡的眾畏吾兒每喪事體例有呵.自己體例落後了。
  • 農村老人去世了喪葬的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農曆十月一日都需要燒紙紀念死者,上面的這些習俗中也夾雜了。當然每個地方的喪禮習俗不一樣。
  • 喪葬必知的八大禁忌
    中國人的喪葬活動中,為了達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們設計了許多禁忌規約。這些禁忌規約,都是不能違反的,否則就會觸怒神靈,也是對逝世者不敬。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喪葬禁忌:  1、 忌雙日出殯  是古時普遍流行的禁忌習俗。
  • 如何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民政部、國家民委、衛生部關於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中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規定的解釋中規定:  1.在殯葬管理中要尊重少數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喪葬習俗的自由。  2.在火葬區,對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撒拉、東鄉和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的土葬習俗應予尊重,不要強迫他們實行火葬;自願實行火葬的,他人不得幹涉。  3.對患有鼠疫、霍亂、炭疽死亡的病人遺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必須立即消毒,就近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