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外交需要彰顯文化內涵
一、中國文化的特徵 在歷史上文化曾經一度是中國外交的核心魅力,從漢唐乃至明清一直不衰。「一面看去中國人的的確確是沒有力量,但一面又明明白白有很大的力量。」 [3]梁漱溟先生這樣比較中西文化的長處,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對內、對人,西方文化的長處是對外、對物。
-
中國:文化外交顯魅力
「中國熱」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契機,也是化解「中國威脅論」的有效途徑 今年,文化部繼續推出了一些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突出地表現在10月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以及不久前剛落幕的「中法文化年」。事實證明,這些活動深受西方廣大民眾的歡迎喜愛,媒體的報導也更多、更正面,與以往相比,這些活動突出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更加趨於主動。
-
中華文化孕育出中國外交獨特魅力
近年來,在外交實踐中,中國不迴避矛盾和問題,妥善處理了同有關國家的分歧和摩擦,開創了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歷史文化孕育。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中華傳統文化推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四海一家;強調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
俞新天:權力轉移的新特點與中國外交的提升方向
從中國的網際網路輿情觀察,「中美必有一戰」和「中美共治」都有一定的支持者。然而,這些疑慮和看法往往源於傳統權力轉移的理論和實踐,沒有注意到權力轉移的新特點,更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本文將著重探討這一輪權力轉移的新特點,並提出中國外交提升的方向。
-
中國文化外交的問題與思路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在文化外交上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文化外交是指以傳播本國文化為目的的對外交流活動。儘管新中國成立後在該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文化資源優勢在轉化成外交優勢方面還很不夠。如何分析這些問題及其深層根源,並努力探索突破問題的思路,是中國文化外交面臨的重要課題。
-
習近平訪英展現中國領導人「親民外交」三特點
從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年會開幕式到體驗酒吧文化,從同民眾互動到參觀曼徹斯特城市足球學院,習近平主席此次訪英之旅,充滿濃濃的人文色彩,是中國領導人公共外交的生動實踐,展現出了以下特點: 訪前接受外媒採訪,奠定「黃金時代」基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接受了路透社採訪,就中英關係、金融合作、中企走出去、反腐合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
「韓流」對中國外交與文化的影響分析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提升,文化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競爭也逐漸成為了各國競爭的一大重要內容。文章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對韓國文化外交和文化產業政策進行梳理並總結經驗,為我國的文化外交政策和文化產業政策提出建議。
-
傳統文化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傳統豐富的國家,其外交話語和行為更易招致偏見和誤解。西方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缺乏了解、不具備中國人所具有的背景知識,實際上也是西方和中國產生誤解和溝通不暢的根本原因之一。與此相對,同質文化的國家更容易相互理解,更易達成共識,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也顯示了這一點。其次,一個國家的理論構建也會體現文化差異。理論是系統化的思想,用來解釋、描述和預測現實。
-
【軟實力研究】楊悅:中國對美文化外交:政策、實踐與挑戰
新型大國關係的提出是中國對美文化外交的新起點,同時確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美文化外交的指導思想。目前,中美關係由於美方對中國戰略定位的變化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處在兩國建交後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加強對美文化外交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推動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過獨特作用的文化外交需要繼續扮演兩國關係「潤滑劑」的角色。
-
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實踐新特點
中國夢重要思想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理解和認同,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道義感召力和文化親和力。 豐富了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平發展是中國始終不渝堅持的基本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13次提及「和平發展」四個字。此後他又多次講到和平發展。
-
淺談文化軟實力對中國外交的影響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軟實力對於中國外交的影響也是在逐步加深。語言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更是人類文明交流的載體,對於中國外交同樣有著尤為重要的影響。
-
張登德: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這一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文化交流緊密圍繞外交活動展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式、內容、數量、規模上既不同於漢唐至明前期盛世之際的古代中國,也有別於為尋求救亡圖存的途徑而向西方學習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以中國主動吸收和借鑑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官方和民間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頻繁,但民間形式大多是以政府主導為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阮建平 2021-01-13 不斷創新外交理念,積極回應不同時代各國人民的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早期思想文化源流的發生學透視
劉緒義的新著《天人視界:先秦諸子發生學研究》(人民出版社)我已讀了好幾遍了,作者堅持以嚴格的歷史性對中國早期思想文化源流作發生學透視的創新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緒義沒有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史、思想史教科書的框囿,在人們習焉而不察地按照儒、墨、道、法等各家來梳理先秦思想時,產生了需要從發生學的角度來重新清理中國哲學和文化觀念的起源及其實質的強烈的問題意識,並證成其基本結論:先秦諸子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統一整體,當時有「儒」而沒有儒家,有道論而沒有道家,有名學而沒有名家,儒、墨、道、法、名、陰陽等「六家」或「十家」的學派劃分是漢人為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方便起見而進行的學術分類
-
趙新利、謝斯予:2019年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綜述
張美景在《民營經濟故事的公共外交維度——兼論經濟主題宣傳出版》中,便從故事議題設置的角度,為民營企業如何改變以往對外交往中程式政治化、手段數位化、視角偏差化的範式,而通過更多有情節、有情感、有溫度、有思想的中國故事積極塑造良好形象上提供參考。馮來剛則從故事傳播角度出發,論述了「走出去」的企業在海外形象建設與傳播實踐中利用好屬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以及用好中國駐外媒體講好企業海外故事的意義。
-
雲田畫論_淺論中西方繪畫透視規律
這些都是與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密不可分的。理性精神具有明顯的外在性,它強調的是客觀性。它要求主體站在事物之外對事物進行考察研究,而從古希臘時代起理性精神便貫穿於西方文化發展的始終。在這種理性精神的影響下,藝術活動也成為一種研究自然的感性形式,鍾情於客觀對象的物理變化,使再現性的特點逐漸明晰。
-
中國山水畫透視
中國書畫郵 今天||中國山水畫透視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颶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代,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就說:「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崑崙山)之形,可圍千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
-
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中國文化有這麼幾個很特別的地方。中華文化的第一個特點是漢字的閱讀、抒寫和通過漢字進行的思維。儒家不是孔子憑空創造出來的,它的出現是根據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特點而產生的。從血緣關係到宗族關係、從宗族關係再到家國秩序,這其中都存在著一個清晰的脈絡,中國人敬天法祖,重視家族遠遠超過個人,由家即國,自然也因此誕生了樸素的愛國主義。
-
楊伯江談新時代中國對日外交實踐的四個特點
(賈文婷、溫慶)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政治優勢學科項目組、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等主辦的《中國對日外交戰略思想與實踐》發布會暨日本政治外交形勢研討會1日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就《新時代中國對日外交實踐》發表主旨演講。 楊伯江指出,如何界定「新時代中國外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個人認為所謂「新時代」是指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包括中國對日外交有非常大的變化,中國國際戰略或者戰略思想以及外交實踐的變化有三個維度來把握:第一,它是基於國際形勢以及兩國各自情況的巨大變化。
-
...請問您,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它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在去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請問您,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它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在去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請問您,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它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