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市以質量強市創建活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連續7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 柯惠華 徐立生 周 全
本報記者 張 華
日前,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城國研智庫發布《2018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湖北省大冶市再次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以下簡稱全國百強縣)。這是大冶連續7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大冶地處鄂東南,長江中遊南岸,是華夏青銅文化發祥地和近代民族鋼鐵工業搖籃。3000多年前,華夏先民在大冶採礦煉銅,創造了輝耀千古的青銅文明。境內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大冶境內開辦大冶鐵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跨區域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拉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大冶境內興辦了20多家大中型廠礦企業,採掘金、銅、鐵礦石,使大冶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之一。
進入「十三五」時期,大冶市制定了「綠色百強」「3個大冶」(實力大冶、美麗大冶、幸福大冶)、「一優三化」(堅持生態優先,國際化引領、高端化推動、品質化提升)的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湖北領跑、中部率先、全國示範」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奮鬥目標,並將建設質量強市作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根本途徑和創新舉措,在全市掀起了爭創「質量強省示範市」的熱潮。
近年來,大冶先後出臺了《大冶市質量發展規劃(2015-2020年)》《關於全面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意見》《大冶市創建湖北省質量強省示範市工作方案》《大冶市質量工作考核辦法》等10多份規範性文件,從領導架構、戰略規劃、保證措施等多方面提供制度保證,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工作格局和以產品、工程、服務、環境等四大質量為主體架構的質量發展體系。
「構建以黨委領導為核心的質量共治機制,是建設質量強市的首要前提和保證。」大冶市質量強市辦公室主任、市質監局局長彭宏說,2017年,大冶市正式成立了以市長為主任,5位副市長為副主任,44家成員單位共同參與的高規格質量強市工作委員會。今年初,又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統籌謀劃、督促檢查。為如期完成52項創建工作目標任務,市政府主要領導與30個科局14個鄉鎮「一把手」每年籤訂《目標責任書》,並將質量強市創建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對各地各單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和實行問責的重要依據,倒逼質量工作落實。
據了解,大力開展質量提升活動,不斷提高製造業質量水平,推動重點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冶模式」的一大特色。作為重點產業集群,鋁型材產業連續兩年被列入省級質量提升示範區。2016年,大冶市首次出臺《大冶市鋁型材產品質量提升工作方案》,重點開展鋁型材產品標識標註專項整治。去年,該市再次組織專家對藍華、晨茂、實美、金橋等重點企業開展現場質量診斷,幫助企業解決質量問題30多個。經過兩年的質量提升,鋁型材產業成功轉型,生產企業發展到18家,生產線200多條,從業人員兩萬多人,產能達到80萬噸以上,產值近120億元,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兩家,成為全市產值過百億的重要支柱行業。
2017年,大冶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0.5億元,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00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850億元,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億元,增長13.5%;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22億元,增長17%;財政總收入增長7.2%。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增強,並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今年,又以總分湖北第一的優勢,躍居「全國百強縣」第86位,比去年上升兩個位次,並首次上榜「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和「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成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