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大先生》驚動了誰?

2020-12-07 人民網

今年,恰逢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

4月,話劇《大先生》首演,「驚動了北京大半個文藝圈」。

在文化市場異常繁榮的今天,一出話劇,為何會令觀眾迸發出如此巨大的熱情?

「供給側」是當下的熱詞,也可以套用在文化產業上。如何直面公眾要求越來越高、品位越來越細的現實,紹興從中可獲得何種啟示?

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話劇《大先生》,許多人都說好

誰也沒料到,一出話劇《大先生》可以「驚動北京大半個文藝圈」,且是一邊倒的喝彩聲。

「我願意負責任地推薦這部新作。」魯迅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說。

千裡之外的紹興,也被驚動。

之所以「驚動」,是因為該劇由「文化烏鎮」出品,借著話劇,烏鎮又火了一把。

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烏鎮曾經到紹興取經。今天,魯迅故鄉紹興,因故缺席《大先生》。

「震驚!為這齣話劇《大先生》的橫空出世。中國話劇舞臺太缺少原創的思考性的劇目了!」4月2日晚上,話劇《大先生》在北京話劇院劇場演出結束後,董亮激動不已地給遠在紹興的父親、攝影家董建成去電,電話裡講了大半個小時,講得手機都發燙。

魯迅還是魯迅,但並非記憶中的魯迅,一件白襯衫,一條牛仔褲,手未執筆也不持菸斗,而是彌留之際的魯迅的最後一瞬——他人生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都來到他的身邊,與他訣別、與他清算。髮妻、母親和許廣平,胡適、周作人和閏土,等等。

「這部話劇顛覆了人們心中魯迅的形象。也許令你不適,甚至略微痛苦,但是此劇貫穿始終的是魯迅一生的精神邏輯——愛與自由的悖論。在泛娛樂化的今天,不啻一聲春雷,令人深思。」董建成期待在紹興能夠觀看話劇《大先生》,他甚至向出品方有關人士拍胸脯:「屆時我買下300張門票。」

周令飛看了兩遍《大先生》,總體認可

4月10日,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受邀出席在紹興舉行的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問墨魯迅」書畫作品巡迴展開幕式,記者就話劇《大先生》採訪了周令飛。

「這部話劇我看了兩遍,總體來說是認可的。雖然一個新戲的首演肯定還會有些瑕疵,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和改進,但是敢於做這樣一個弘揚魯迅精神的戲,是有膽識和勇氣的。」

「對《大先生》這個名字,我很認可,它擺脫了一些人心目中比較呆板的魯迅形象,更體現了魯迅的精神層面。編劇李靜選擇魯迅彌留之際這個特殊的時刻,去想像他想說的話,讓他在不同的時空跳躍,從這個角度切入寫魯迅,我也是認可的。」

「導演選擇『除了魯迅,皆是傀儡』的方法,非常巧妙,儘管在舞臺上使用『偶』不是他的發明。」

至於話劇中的魯迅穿牛仔褲、白襯衫,周令飛表示:「那部話劇不是現實的重現,而是再創作,這是導演和演員的藝術想像,我可以接受這種創新方式。」

周令飛表示,魯迅文筆犀利,但不代表他在生活中也像藝術形象當中塑造的那樣嚴肅,像個金剛一樣。生活中的魯迅是個幽默、好玩、和藹,甚至有點小孩子氣的人。

「《大先生》到紹興巡演,估計有人不能接受,因為這部話劇的內容是先鋒的、意識流的。但,相信也有人會欣賞。」周令飛說。

紹興人惋惜:

《大先生》出品人不是紹興

話劇《大先生》獲得讚譽,好就好在它是「真實」的魯迅先生,一個有血有肉、不在臉上塗金粉的魯迅先生。

「這是一部深情且深刻,有力量有情懷的獨特之作。烏鎮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膽識、眼光和行動力。」董建成在微信上感慨道,《大先生》由「文化烏鎮」出品,為什麼不可以是魯迅的故鄉?

周令飛是《大先生》的文化顧問,對於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話劇《大先生》,他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話劇《大先生》一直在尋找投資方,當時恰逢烏鎮舉辦戲劇節,機緣巧合,這部話劇成為了烏鎮戲劇節的首部作品。」

「很多時候的『錯過』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紹興大可不必為此而糾結,紹興有太多的文化素材、名人資源可供創作。」

譬如,杭州一公司投資2.58億元人民幣,請來譚盾,打造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西施》,擬於今年隆重上演,打算吃西施飯。

周令飛認為,紹興一直重視魯迅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就以「問墨魯迅」書畫展為例,家鄉的書畫家們用具有靈性的筆觸,或描繪魯迅的光輝形象,或展示魯迅的詩詞和警句,或摹狀魯迅筆下的風土人情,使人們在輕鬆愉悅之中,體悟魯迅精神和故鄉風貌,這也是創新之舉。

紹興文化旅遊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大先生》由「文化烏鎮」出品,且廣獲讚譽,這是一件好事,紹興人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此事,魯迅是紹興的,也是世界的。

就紹興而言,開發利用魯迅文化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紹興魯迅故裡」、魯迅與託爾斯泰兩位世界文豪跨時空「對話」,等等,都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當然,外地標杆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們還是要學習和借鑑。」這位人士表示。

紹興不缺文化創意產品,缺的是「爆款」

有一年,「五一」小長假,董建成到烏鎮旅遊,邂逅烏鎮的總設計師陳向宏,兩人相談甚歡。

「你的攝影作品集《水鄉夕拾》,一本講述紹興古橋、老屋的攝影集,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陳向宏笑著對董建成說。據說早年烏鎮的不少古橋是從紹興買去的,靈感來自這本書裡的古橋老屋。

在裘士雄記憶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烏鎮文保所曾經來紹興取經,若干年後的今天,紹興該拜烏鎮為師了。

這位紹興魯迅文化研究專家認為,紹興人吃魯迅飯許多年,開發利用的魯迅文化創意產業數量不少,但是總體而言,缺少「爆款」,尤其是類似於《大先生》那樣在全國有知名度、能夠持續不斷吸引觀眾眼球的亮點。

「《大先生》即將開啟全國巡演,紹興能否請《大先生》來他的故鄉演出?一來,讓大先生回家;二來,能否連結話劇《大先生》,以『魯迅+文創』為路徑,把它轉化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董建成表示,在若干年前,他就建議,讓魯迅回家,當魯迅的後人回來,可以住在紹興家裡,把根留住。

而裘士雄認為,文化紹興還要由此及彼,利用紹興數量眾多的名人資源,把它轉化為生產力。

徐渭書畫個展這幾天「霸屏」紹興人的手機。紹興一位書法家幽幽地說,早在2008年,湖州就舉辦《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展覽匯聚趙孟頫39件曠世珍品,除1件為湖州博物館所有外,其餘均向外單位借調,其中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了16件,向上海博物館借了15件,向遼寧博物館借了6件,向浙江博物館借了1件。那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趙孟頫真跡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的首次集中展示,一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如潮。

「徐渭的藝術成就不亞於趙孟頫,假如紹興徐渭書畫展的精品數量再多些,無論文化效益還是經濟效益,是不是會更好?」他追問。

「不遺憾、不糾結的前提是,不再錯失機會,因為有的文化題材和機遇,一旦錯過就不再有了。」周令飛認為,無論政府層面、文化界,還是民間組織,都該以敏銳的眼光,抓住自身文化特色,進行創新、創作,以更多的文藝形式和載體,表現2500多年古城歷史文化特色。

相關焦點

  • 話劇《大先生》 這個魯迅沒有那抹倔強鬍子
    話劇《大先生》編劇李靜。 本報記者 方非攝 一千個導演大概可以詮釋出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這一次魯迅即走上話劇舞臺,一個評論家和一個八零後先鋒導演會怎樣解讀他呢? 3月31日至4月3日,由文學評論家、本報編輯李靜編劇,王翀導演,趙立新主演的大型話劇《大先生》,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劇目、第二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特邀劇目,在國家話劇院劇場正式上演。
  • 原創話劇《大先生》要將魯迅還原為「人」
    原創話劇《大先生》要將魯迅還原為「人」 2016-03-14 19:14:06《大先生》旨在將魯迅還原成「人」。  《大先生》劇情從魯迅臨終前的最後時刻展開:當來自「天堂」的兩個影子回收專家快要把魯迅和他的影子分開的時候,他心中最牽掛的那些人陸續與他相會,並陷入對話和爭執——他法律上的妻子朱安、母親魯瑞、二弟周作人和其日本妻子、《新青年》時期的同事胡適、後半生伴侶許廣平等等……  編劇李靜憑該劇本獲得2014年「老舍文學獎」。
  • 李靜劇本《大先生》出版 將魯迅搬上話劇舞臺
      9月25日是魯迅的誕辰紀念日,近日,文學評論家、劇作家李靜創作的話劇劇本《大先生》由博集天卷出版,《大先生》原名《魯迅》,曾獲得2014年老舍文學獎優秀戲劇劇本獎,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次將魯迅形象搬上話劇舞臺的嘗試,同名話劇有望於今年年內上演。
  • 老舍先生借話劇《茶館》表達民國還不如清朝
    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揭露了舊社會的一幕幕。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寫過許多諷刺舊社會的文章,他對那個時代是深惡痛疾的「恨」。 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描寫了百日維新失敗,清王朝搖搖欲墜。雖然時事不好,但老百姓也得活著。
  • 把美好毀滅給人看——曹禺先生話劇《雷雨》人物之四鳳
    魯迅先生說:「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雷雨》是悲劇,裡面有沒有美好?有,那就是四鳳。四鳳豆蔻年華,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但她卻觸電死了。當然,還有周衝,周衝也死了。寫作本文,有一個獨特的角度,即討論誰是這部話劇的主角。那麼,誰是《雷雨》的主角呢?最有爭議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蘩漪,另一個是周樸園。認為蘩漪是主角,是因為曹禺先生自己說過「在《雷雨》裡的八個人物,我最早想出的,並且也較覺真切的,是蘩漪」,執此看法者認為「作者是懷著巨大的同情和憐憫去寫這個人物的。」
  • 話劇《七先生》在蘭首演 獻禮「八一」建軍節
    話劇《七先生》首演 獻禮「八一」建軍節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8月1日晚,蘭州人民劇院裡掌聲如潮,由甘肅演藝集團出品,甘肅省話劇院創排的大型話劇《七先生》在這裡精彩首演,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八一」建軍節獻禮。
  • 大型紅色歷史題材話劇《七先生》亮相金城
    1日晚,由甘肅演藝集團出品,甘肅省話劇院創排的大型話劇《七先生》在甘肅省人民劇院精彩亮相。主人公「七先生」據了解,話劇《七先生》是根據華池縣南梁地區創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歷史事件為創作藍本。演出劇照演出劇照話劇講述了前清秀才耿文昌,人稱「七先生」,慶陽師範的教師,由於看不慣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被迫返鄉教私塾。1934年春,共產黨領導的陝甘邊革命委員會頒布的「十大政策」深深觸動了他的心靈,遂決定出任「列寧小學」教員,後參加陝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
  • 話劇的保守與先鋒:誰比誰更長久
    原標題:話劇的保守與先鋒:誰比誰更長久  原標題:保守與先鋒:誰比誰更長久 《洋麻將》劇照,濮存昕飾魏勒、龔麗君飾芳西雅 尹露攝    《洋麻將》:這部榮登美國主流劇場的話劇居然闖入北京的舞臺現場,隨即成為戲劇界質疑、對抗布萊希特貝克特的保守主義的戰旗。北京城裡的于是之身披洋裝,和他的臺下同事臺上對手朱琳一起,扮演美國老人魏勒和芳西雅,在一張牌桌前用對全劇十四把麻將牌輸贏之間的舞臺演繹,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對情感交流的熱望和老之將至家園何在的困境,捍衛了被新時期先鋒人士所摒棄的「第四堵牆」的神話。時過境遷,將近30年後,《洋麻將》重登北京的舞臺。
  • 話劇《七先生》入選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示了「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結果,其中,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25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10部,由省文旅廳申報、省話劇院創演的話劇《七先生》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
  • 話劇《七先生》再掀金城百姓觀劇熱潮
    《七先生》再掀金城百姓觀劇熱潮。《七先生》以華池縣南梁地區創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歷史事件為創作藍本,以陝甘邊區群眾中具有典型性和現實意義的人物,人稱「七先生」的前清秀才耿文昌為主角,講述了他當年在國民黨猖狂進攻時,為了自己的信念與追求,獻出生命的故事。
  • 話劇《七先生》入選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
    &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6月21日訊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示了「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結果,其中,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25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10部,由省文旅廳申報、省話劇院創演的話劇
  • 「春綠隴原」文藝展演原創話劇《七先生》明晚上演
    「春綠隴原」文藝展演原創話劇《七先生》明晚上演蘭州晨報送出300張免費門票市民可通過蘭州晨報96555和掌上蘭州搶票>每日甘肅網11月28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荊雯)11月29日、30日晚8時,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原創情景話劇《七先生》,將在人民劇院精彩上演。
  • 為老舍先生圓「春住杭州」的夢 話劇《牛天賜》明年春天來到杭州
    關於杭州,半個多世紀以前,文學大師老舍先生曾寫下這樣一個夢想。斯人已逝,但作品長存。明年3月4日-8日,改編自老舍先生長篇小說《牛天賜傳》的話劇《牛天賜》將在杭州大劇院歌劇廳連演5場,不僅替老舍先生圓那個「春天住在杭州」的夢想,還將創造杭州演出史上的一項新紀錄。
  • 話劇《我的聞先生》昆明上演
    4月14日晚,庭院話劇《我的聞先生》在昆明南強街巷88號劇場上演。該劇由先生劇社,昆明追逐光影影視策劃有限公司,南強街黨支部出品。一群雲南「老戲骨」再現了聞一多熱血愛國的一生,為觀眾呈現了一個不畏強權、拍案而起的革命鬥士形象。抗戰期間,聞一多與流亡師生南下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
  • 話劇《四世同堂》第二次赴盛京大劇院演出
    根據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編的同名話劇繼去年在瀋陽上演兩場之後再次赴沈演出。12月3日,記者從盛京大劇院了解到,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老舍原著,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四世同堂》於12月7日、8日連演兩場。
  • 史可監製話劇《莊誰是誰》歌詠青年夢想
    著名影視演員史可的最新作品既不是電影也不是熱播劇集,她有了個新的身份——話劇《莊誰是誰》的監製。在好朋友陳佩斯、葛優一個個先後加入了話劇圈之後,史可也忍不住了,也走到話劇幕後「玩兒一把票」。
  • 老舍先生話劇改編的電影,1950年的龍鬚溝,北京人藝的經典之作
    浮雕上是一位作家和這條大街以前的名字您吃烙餅我喝粥,今兒咱說說龍鬚溝,龍鬚溝它在南城,住在那兒的饑寒交迫全都沒有錢,沒有錢不可怕,怕的是地痞流氓加惡霸,咱幹累活兒,咱賣苦力,咱老實巴交就這還得受人氣,這些咱都看不見,因為發生在解放前無雨之城《龍鬚溝》1950年,這條臭溝可出了大名了,報紙上說它,話劇裡說它
  • 話劇創始人之一朱雙雲先生手稿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貴賓室舉行
    2018年1月8日下午,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朱雙雲先生手稿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貴賓室舉行。上海圖書館副館長、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館長周德明代表館所接受了捐贈。朱雙雲先生外孫女周愛光女士、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趙驥、館所業務處處長王漢棟、辦公室副主任勵敏、歷史文獻中心近代文獻整理研究部主任王宏及相關工作人員出席。儀式由歷史文獻中心主任、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副館長黃顯功主持。周愛光女士捐贈了朱雙雲先生相關的家庭照、工作照、遺照、朱夫人方紅葉母親的肖像照等歷史原照19件,拍攝時間距今已近百年。
  • 《茶館》自命不凡的小話劇,演繹出大歷史
    大歷史,小生命。看著失去的歷史,我們卻又重新獲得了時間。老舍畢竟是不朽的,據說《茶館》是很棒的,很少受到爭議的老舍的不多的作品。這不是我所關注的,暫且不提了。我們現在強烈的念頭就是要表達一種震撼,也許不是強說惆悵吧。《茶館》是歷史的,文字的,但不是思想的。它的懷古深度甚至比不上杜甫隨便一首詠古懷今的史詩,今人對老舍這部戲劇的「史詩」之流的評價更是不得要領。
  • 藝訊|老舍先生六部短篇集結搬上舞臺 趙立新話劇《父親》7月北京再演
    老舍先生六部短篇集結搬上舞臺改編自老舍六篇短篇作品的話劇《老舍趕集》將於5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老舍趕集》之《黑白李》話劇《老舍趕集》選取了六篇老舍的雜文和小說短篇作品,分別是《觀眾須知二十則》《創造病》《犧牲》《黑白李》《鄰居們》《我的理想家庭》,匯聚成一臺「折子戲」。而在劇名上,則借用了老舍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趕集」。為了保證劇本還原度,《老舍趕集》由老舍先生的子女舒乙、舒濟擔任文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