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
4月,話劇《大先生》首演,「驚動了北京大半個文藝圈」。
在文化市場異常繁榮的今天,一出話劇,為何會令觀眾迸發出如此巨大的熱情?
「供給側」是當下的熱詞,也可以套用在文化產業上。如何直面公眾要求越來越高、品位越來越細的現實,紹興從中可獲得何種啟示?
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話劇《大先生》,許多人都說好
誰也沒料到,一出話劇《大先生》可以「驚動北京大半個文藝圈」,且是一邊倒的喝彩聲。
「我願意負責任地推薦這部新作。」魯迅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說。
千裡之外的紹興,也被驚動。
之所以「驚動」,是因為該劇由「文化烏鎮」出品,借著話劇,烏鎮又火了一把。
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烏鎮曾經到紹興取經。今天,魯迅故鄉紹興,因故缺席《大先生》。
「震驚!為這齣話劇《大先生》的橫空出世。中國話劇舞臺太缺少原創的思考性的劇目了!」4月2日晚上,話劇《大先生》在北京話劇院劇場演出結束後,董亮激動不已地給遠在紹興的父親、攝影家董建成去電,電話裡講了大半個小時,講得手機都發燙。
魯迅還是魯迅,但並非記憶中的魯迅,一件白襯衫,一條牛仔褲,手未執筆也不持菸斗,而是彌留之際的魯迅的最後一瞬——他人生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都來到他的身邊,與他訣別、與他清算。髮妻、母親和許廣平,胡適、周作人和閏土,等等。
「這部話劇顛覆了人們心中魯迅的形象。也許令你不適,甚至略微痛苦,但是此劇貫穿始終的是魯迅一生的精神邏輯——愛與自由的悖論。在泛娛樂化的今天,不啻一聲春雷,令人深思。」董建成期待在紹興能夠觀看話劇《大先生》,他甚至向出品方有關人士拍胸脯:「屆時我買下300張門票。」
周令飛看了兩遍《大先生》,總體認可
4月10日,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受邀出席在紹興舉行的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問墨魯迅」書畫作品巡迴展開幕式,記者就話劇《大先生》採訪了周令飛。
「這部話劇我看了兩遍,總體來說是認可的。雖然一個新戲的首演肯定還會有些瑕疵,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和改進,但是敢於做這樣一個弘揚魯迅精神的戲,是有膽識和勇氣的。」
「對《大先生》這個名字,我很認可,它擺脫了一些人心目中比較呆板的魯迅形象,更體現了魯迅的精神層面。編劇李靜選擇魯迅彌留之際這個特殊的時刻,去想像他想說的話,讓他在不同的時空跳躍,從這個角度切入寫魯迅,我也是認可的。」
「導演選擇『除了魯迅,皆是傀儡』的方法,非常巧妙,儘管在舞臺上使用『偶』不是他的發明。」
至於話劇中的魯迅穿牛仔褲、白襯衫,周令飛表示:「那部話劇不是現實的重現,而是再創作,這是導演和演員的藝術想像,我可以接受這種創新方式。」
周令飛表示,魯迅文筆犀利,但不代表他在生活中也像藝術形象當中塑造的那樣嚴肅,像個金剛一樣。生活中的魯迅是個幽默、好玩、和藹,甚至有點小孩子氣的人。
「《大先生》到紹興巡演,估計有人不能接受,因為這部話劇的內容是先鋒的、意識流的。但,相信也有人會欣賞。」周令飛說。
紹興人惋惜:
《大先生》出品人不是紹興
話劇《大先生》獲得讚譽,好就好在它是「真實」的魯迅先生,一個有血有肉、不在臉上塗金粉的魯迅先生。
「這是一部深情且深刻,有力量有情懷的獨特之作。烏鎮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膽識、眼光和行動力。」董建成在微信上感慨道,《大先生》由「文化烏鎮」出品,為什麼不可以是魯迅的故鄉?
周令飛是《大先生》的文化顧問,對於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話劇《大先生》,他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話劇《大先生》一直在尋找投資方,當時恰逢烏鎮舉辦戲劇節,機緣巧合,這部話劇成為了烏鎮戲劇節的首部作品。」
「很多時候的『錯過』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紹興大可不必為此而糾結,紹興有太多的文化素材、名人資源可供創作。」
譬如,杭州一公司投資2.58億元人民幣,請來譚盾,打造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西施》,擬於今年隆重上演,打算吃西施飯。
周令飛認為,紹興一直重視魯迅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就以「問墨魯迅」書畫展為例,家鄉的書畫家們用具有靈性的筆觸,或描繪魯迅的光輝形象,或展示魯迅的詩詞和警句,或摹狀魯迅筆下的風土人情,使人們在輕鬆愉悅之中,體悟魯迅精神和故鄉風貌,這也是創新之舉。
紹興文化旅遊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大先生》由「文化烏鎮」出品,且廣獲讚譽,這是一件好事,紹興人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此事,魯迅是紹興的,也是世界的。
就紹興而言,開發利用魯迅文化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紹興魯迅故裡」、魯迅與託爾斯泰兩位世界文豪跨時空「對話」,等等,都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當然,外地標杆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們還是要學習和借鑑。」這位人士表示。
紹興不缺文化創意產品,缺的是「爆款」
有一年,「五一」小長假,董建成到烏鎮旅遊,邂逅烏鎮的總設計師陳向宏,兩人相談甚歡。
「你的攝影作品集《水鄉夕拾》,一本講述紹興古橋、老屋的攝影集,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陳向宏笑著對董建成說。據說早年烏鎮的不少古橋是從紹興買去的,靈感來自這本書裡的古橋老屋。
在裘士雄記憶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烏鎮文保所曾經來紹興取經,若干年後的今天,紹興該拜烏鎮為師了。
這位紹興魯迅文化研究專家認為,紹興人吃魯迅飯許多年,開發利用的魯迅文化創意產業數量不少,但是總體而言,缺少「爆款」,尤其是類似於《大先生》那樣在全國有知名度、能夠持續不斷吸引觀眾眼球的亮點。
「《大先生》即將開啟全國巡演,紹興能否請《大先生》來他的故鄉演出?一來,讓大先生回家;二來,能否連結話劇《大先生》,以『魯迅+文創』為路徑,把它轉化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董建成表示,在若干年前,他就建議,讓魯迅回家,當魯迅的後人回來,可以住在紹興家裡,把根留住。
而裘士雄認為,文化紹興還要由此及彼,利用紹興數量眾多的名人資源,把它轉化為生產力。
徐渭書畫個展這幾天「霸屏」紹興人的手機。紹興一位書法家幽幽地說,早在2008年,湖州就舉辦《歸去來兮——趙孟頫書畫珍品回家展》,展覽匯聚趙孟頫39件曠世珍品,除1件為湖州博物館所有外,其餘均向外單位借調,其中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了16件,向上海博物館借了15件,向遼寧博物館借了6件,向浙江博物館借了1件。那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趙孟頫真跡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的首次集中展示,一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如潮。
「徐渭的藝術成就不亞於趙孟頫,假如紹興徐渭書畫展的精品數量再多些,無論文化效益還是經濟效益,是不是會更好?」他追問。
「不遺憾、不糾結的前提是,不再錯失機會,因為有的文化題材和機遇,一旦錯過就不再有了。」周令飛認為,無論政府層面、文化界,還是民間組織,都該以敏銳的眼光,抓住自身文化特色,進行創新、創作,以更多的文藝形式和載體,表現2500多年古城歷史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