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節,亦成為中國情人節,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因此,元宵節這天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她們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子幽會談情。
元宵節,花市燈如晝,此中浪漫的情調,讓無數文人騷客留下了千古絕美的詞句,引得現代人遐想無限,憧憬萬千。古人的浪漫,詩詞的美好,你可能懂?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據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悽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瀰漫於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裡只不過是悽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滿衣袖。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啓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託,可謂知音。

臨江仙·都城元夕
宋代·毛滂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雲。蓬萊清淺對觚稜。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詞人的筆是一支彩筆,這支彩筆將天上人間盡情塗抹,把都城元夕的繁華景象描摹盡致。但是,這一片繁華都只是詞人想像的產物,首句「聞道」二字點明了這一點。上片越是寫得繁華熱鬧,則越是反襯出下片悽清冷寂的尷尬之狀。

鷓鴣天·元宵後獨酌
明代·楊慎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鞦韆翦翦風。
魚雁杳,水雲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此詞寫元宵節後的獨酌思鄉。「遲遲月」與「翦翦風」,點綴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託出懷鄉的愁緒。末兩句以歌酒故作寬解,更見鄉愁的深摯婉曲。
元夕之夜,一定要出去走走哦!說不定,會有一次美麗的邂逅呢~~~
歡迎關注,走進詩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