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貌判冤決獄,拉開漢末三國紛爭序幕;
孟姜女長城哭夫,上演唐初西遊降魔篇章。
前幾日,何博士分享司馬貌判冤決獄,拉開漢末三國紛爭序幕的故事(),目的在於討論漢初風雲人物在轉世投胎後為什麼沒有得到更為合理的報償。讀者朋友們關注點多在這個故事的稀有程度,大多評論說已經讀過。
儘管《三國志平話》讀過的可能並不多,但是以《喻世明言》的影響力來說,了解這個故事並不困難。然而,對於孟姜女哭出《西遊記》的故事,想必知道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屬於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同《三國志平話》一樣,這個故事也緣起於人民群眾飽受秦始皇暴虐之苦。秦始皇為了抵禦邊塞異族,廣徵民夫修建長城。不堪勞逸之苦的人稍有反抗即被殺死,累死、餓死的人也不計其數。這些死去的人都填沒在了長城磚牆之內。
唐代《琱玉集》卷十二引《同賢記》記述了孟姜女故事較為原始的狀態,概述如下:
燕人杞良因為逃避修築長城的苦役無意間逃到了孟超的後園,孟超的女兒仲姿正在後園洗浴,因為被杞良見到了自己的身體便下嫁於他。
婚禮完畢後,杞良返回服役,被主典官毆打致死,築在城牆中。
嶽父孟超派遣僕人前去代替杞良服役,才得知他的死訊。仲姿聽聞後,向著城牆哭泣 ,城牆崩倒。仲姿窺見裡面白骨交錯,她滴血認骨,尋回丈夫骨殖安葬。
此後故事流傳過程中,孟仲姿漸漸傳成為孟姜女,杞良更名範喜良(或範杞良),故事脈絡卻變化不大。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齊侯打莒國,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向她弔唁,因不合於禮被杞梁妻拒絕。
戰國時期《禮記·檀弓》云:齊莊公襲莒於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孟子·告子下》云:華周、杞良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杞良是春秋時期人,因戰事而死。我們不難看出其妻對丈夫深切依戀,時人也為此觸動記載在了典籍當中。也不難想像,這件歷史掌故在當時也必定是口耳相傳,否則也不可能致使國俗變化。
故事一經流傳往往向著誇張的方向發生異化變型。漢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記載,齊莊公攻打莒國,班師途中,杞梁妻迎回丈夫屍骨。在城門下痛哭哀悼,「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在《列女傳》中杞梁妻哭倒的還是城門牆,故事這樣寫也不過是出於環境渲染,烘託氣氛,但卻為哭倒長城埋下了伏筆。到了唐末貫休和尚《杞梁妻》詩歌,把杞梁哭夫的故事由春秋時期挪移到了秦朝,杞梁妻哭倒長城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故事也繼續演化豐滿至明代定型,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裡,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貫休《杞梁妻》
一名書生雖然逃過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但終究是死在了修築長城的過程之中。沒有能逃脫掉埋骨城牆的厄運。
書生賢惠的妻子不辭長途跋涉的辛苦,遠赴邊關尋夫。一名石匠向書生妻子指示了書生的埋骨地點。女子柔弱,請求石匠代為挖掘。石匠卻見書生妻顏色秀麗,有了親近之意。以女子在丈夫喪事之後嫁給自己作為條件才幫助她挖出了書生的屍體。書生妻無奈答應了石匠的條件。
石匠大喜,不僅殷勤的挖出了書生的屍骨,還為他做了墓室,並在墓室上裝上了石門。書生妻安葬了丈夫,燒紙痛哭祭奠。在石匠不注意時,撞上石門殉情而死。
石匠詛咒女子,來世必定嫁給自己。書生妻來世轉世投胎,成了唐太宗的丞相殷開山的女兒滿堂嬌。書生也投胎為新科狀元陳光蕊與殷溫嬌再續前緣。石匠投胎為劉洪,做了水賊,殺死陳光蕊冒名上任,劫奪了殷溫嬌,強佔為妻。前世之因,導致今生之果。
以後的故事我們就相當熟悉了。陳光蕊赴任逢災,才引出了江流兒復仇報本,江邊祭祖;陳光蕊起死回生,一家團圓;唐玄奘開壇講經,西行求法。
這段講述唐僧出身的故事不見於漢地,與今流傳的朱鼎臣本、證道書本等中的唐僧出身故事均不相同。然而,這個故事並非無名人物編造的段子,是鄂爾多斯著名詩人、學者賀西格巴圖編譯的蒙文版《西遊記》——《唐僧喇嘛傳概要》中唐僧出身故事中的重要情節。
有趣的是,少數民族編譯的《西遊記》版本大多都存在與本民族的民俗信仰、民間傳說相結合的現象,完成了本土化的蛻變。如有的蒙文本《西遊記》有時稱呼孫悟空為Halu manju(哈魯滿珠,即哈奴曼),就是因為神猴哈奴曼的故事很早就在蒙古地區傳播流行。
彝文版的《西遊記》——《唐僧取經》將西遊故事本土化的更是非常嚴重。整個故事也大多圍繞著彝族的聚居地打轉。涇河龍王變成了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清水海龍王;唐僧的家鄉變成了雲南大理雞足山;唐僧收悟空發生在昆明五臺山;收豬八戒發生在雲南峨山……
相比之下,反觀《唐僧喇嘛傳概要》中講述的唐僧父母的前世故事,明顯是脫胎於漢族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書生即是範喜良,書生妻即是孟姜女,石匠則是故事需要而增添的一個嶄新的角色。這個情節在漢地《西遊》故事的演化中是否曾佔有一席之地,而後被刪改成現在的模樣,還是編譯者結合孟姜女傳說的獨立創作呢?
如果是前者,編譯者是於1914年民國時期編譯的《唐僧喇嘛傳概要》,時間相當晚,如果漢地確有該故事曾經流傳,不應該到現在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的境地。
所以何博士認為是編譯者的自行創作,通過書名可以看出,編譯者是主要是突出唐僧在《西遊記》中的主體地位,弱化孫悟空的角色。而在《西遊記》中,唐僧的出身故事較為簡短模糊,甚至被刪節,所以學識淵博的編譯者巧妙地將孟姜女的故事嫁接到唐僧的出身故事中,不僅豐滿了唐僧的身世故事,另一方面還藉機宣揚了因果報應的佛教觀念,傳達了編譯者自己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