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致敬非凡匠心 傳承非遺之美
作者:水 遠9月22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北武漢正式啟動。啟動儀式結束後,記者們走訪了多位武漢非遺傳承人,詳細了解傳承背後的故事。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網媒記者感嘆:太谷不愧為非遺大縣
9月20日,正在晉中參觀採訪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絡媒體採風團來到太谷縣非遺文化展館,該展館佔地面積580平方米,包含國家級非遺5個(龜齡集、定坤丹、安宮丸、形意拳、太谷秧歌),省級非遺7個(太谷餅、絞活龍、晉劇四大件、中藥泡製、吳氏診療、龜齡御酒、晉派磚雕),市級非遺25個,縣級非遺60個。
-
...文脈頌中華】撈刀河刀剪製作技藝傳承人吳幹軍:爐火煉就匠人魂
編者按:今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在這一背景下,日前,中央網信辦與文化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旨在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積極探索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主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傳統文化+高科技 讓非遺保護開自己之生面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傳統文化+高科技 讓非遺保護開自己之生面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28日 18:02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廈門非遺寶藏:閩南傳統工藝蔡氏漆線雕
蔡氏漆線雕藝術品新華網廈門9月19日電(邢賀揚)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來到廈門漆線雕藝術館,感受漆線雕技藝的獨特魅力。廈門漆線雕技藝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逐漸成熟,是廈門傳統的手工線雕技藝。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敲鑼打鼓聽非遺 國家級非遺「老河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襄陽9月27日訊(記者李冬陽) 9月25日下午,參加「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的一眾媒體記者來到襄陽市老河口,觀看了一場國家級非遺「老河口鑼鼓架子」表演奏。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聽南音看南戲 泉州非遺塑造千年城市文脈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聽南音看南戲 泉州非遺塑造千年城市文脈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21日 17:02 A-A+ 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表演。(王甲鑄 攝) 9月19日晚上9點,微風輕送。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德化瓷藝:民間技藝放華彩揚名海外...
9月20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行抵達德化,數十家網絡媒體來到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對話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邱雙炯,探秘這一享譽世界的匠心技藝。 獨闢蹊徑 民間技藝大放異彩 邱雙炯,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今年85歲高齡的他,聽力退化,採訪現場多次要求記者大聲提問。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同銅器製作技藝(圖)
中工網訊(記者張錚)大同銅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品種繁多,應用廣泛,久負盛名,是大同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的濃縮,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世代傳承的瑰寶,是大同的名片。2014年11月,「大同銅器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讓非遺成為清朗網絡空間的新生力量
9月17日,當「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這裡時,好聽好看的歌舞一場接一場,這些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民間歌手,仿佛他們就是為唱歌而生,為音樂而活的。而他們的音樂,也經由網絡傳播為外部世界熟知。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福建廈門:融合多元文化 煥發人文魅力
新華網廈門9月20日電(邢賀揚)「福建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大省之一。」9月19日,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廈門站座談會上說。 蔡氏漆線雕、惠和影雕、廈門珠繡、漆寶齋漆藝等傳統技藝,不僅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發揚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泉州加快建設一批重要文化設施
東南網9月21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極具技巧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泉州提線木偶;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南音;形象逼真,刻工精製,性格突出,臉譜結構嚴謹,粉彩鮮明,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泉州木偶頭雕刻……9月20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近距離感受了泉州豐富的非遺項目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苗族蠟染:把花鳥山川繪入歷史長卷
今天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媒體團來到了貴州省丹寨縣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探秘了苗族蠟染,並親身體驗了蠟染製作。丹寨苗族蠟染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居多,這種圖案造型生動、簡練傳神,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黔東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續寫侗族文化前緣
近日,央廣網記者跟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在非遺「富礦」貴州省採訪時發現,黔東南州的手工藝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非遺保護的中堅力量。侗品源:改良古法讓侗布傳承更「典雅」侗族世代以「侗布」做衣裙,經過扎染、瀝乾、漂洗、晾曬等工序後,肌理結實端莊的布匹才能做成。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傳承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
光明網泉州9月20日電(記者 劉洋)「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行記者來到了全國著名的「戲窩子」,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譽的泉州。在泉州,隨處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閩南文化氛圍,而南音更是深入泉州人的「骨髓」。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寧鄉嗩吶傳承人李科洪:調試百餘次只為...
編者按:今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新加坡華人「表白」南音:雖然我說英文...
9月19日晚,「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行開啟泉州之旅。媒體記者到南音的樂團觀看演出,並與傳承人對話,了解這門古老的藝術。 泉州南音的樂器有橫抱琵琶、十目九節洞簫、以及二弦、三弦、拍板等十多種。其演奏形式,至今還保留漢代「執節者歌」的表演方式。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從「非遺」傳承人看民族基因走向文化...
「大歌」是侗族音樂中的精粹,歌師傳歌,代代相傳。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9月17日、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黔東南,在侗族文化最為濃厚的黎平縣、從江縣,探尋古老的曲音背後引人共鳴的文化因子。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崑劇藝術在歲月中歷久彌新-伴奏樂器...
原標題:【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崑劇藝術在歲月中歷久彌新 崑劇是採用崑腔這一單一聲腔演故事的劇種 2007年,上海崑劇團邀多位戲曲專家學者為顧問,納入原本43出,恢復了從未傳承或演唱過的30餘個摺子。全劇分4個晚上演完,總時長逾1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