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21-02-19 居士亭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居士亭】

《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注釋
(1)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
(2)乍:突然、忽然。
(3)怵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
(4)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納」。
(5)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
(6)端:開端,起源.源頭。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孟子》-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孟子》-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孟子》- 行止,非人所能也

《孟子》-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孟子》- 強為善而已矣

相關焦點

  • 選擇性必修上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4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就)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所以(……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見孺子(小孩)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用來……的)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8)
    朱子《孟子集注》開篇《孟子序說》,引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孟子心學,可謂潔靜精微。
  • 統編新教材文章六《孟子》選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評析|這一篇,同樣是孟子闡述他關於「人性本善」這一觀點的基本依據。他提出了一個直接論證:「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以此為據,他對「不忍人之心」展開了論述。第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如果說,上一篇「人性本善」,孟子以人心為善作為前提,由心善而推導出性善的觀點。
  • 古文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秦: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韓望喜正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vodfile12.news.cn/data/cdn_transfer/2C/78/2c9ba3767b21c70c87f2839cb9bf030a9aaebb78.mp4; 韓望喜正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高中新教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孟子針對社會現狀闡述自己的觀點,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四、解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題目為編者所加。「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之心」,憐愛別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
  • 讀《孟子》(2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是相信這一論點的。孟子說了:「每個人都有憐憫之心仁慈之心的。」這樣,孟子就對人的本性下了一個基本的定義:慈悲為懷。孟子的這個這樣的說法,屢屢出現在關於他的文章中:治理國家,如果仁義,小菜一碟。可他忘了,他的周圍正是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既然人人有仁義之心,為何處處有不仁之舉。所以說,不是人人都有或天生都有什麼憐憫仁慈之心的。
  •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識點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是由是觀之無是非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 3、重要實詞釋義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斯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以以不忍人之心不足以事父母 於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凡有四端於我者
  • 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原創文章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班第三學期《孟子》學習心得文:復中編輯:澤溪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承續上堂課所講,這次開課第一句話便是「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把上堂課「推恩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承續下來,同樣,也拉開了孟子最終指出齊宣王「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的大欲。
  •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白子超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 【網絡監督員系列時評】為官需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7月23日晚,《問政山東》節目播出後,筆者想起了這句話。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當看到聊城一中新校區斷頭路短片後,聊城市市長李長萍說道,「我本人也是孩子家長,我也要送孩子上學,我充分能體會各位家長在送孩子過程中的無奈,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向這些孩子們和家長們說聲抱歉。」「看到這一問題很堵心。」李市長說的真切,觀眾也能真誠地感受到。
  • 怎麼理解孟子的人有四「端」
    實際上,孟子哲學所謂性善,是與心連在一起加以論述的,是從心立論的。從心立論以言性善,在《孟子》中有兩段基本的文本,第一段出現在《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 傅佩榮講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認為「性善」,心是關鍵。人有自由,可以選擇各種行為的表現。但表現出來的都是現象,內心才是我們的本質所在。如何知道人的本質呢?孔子會問,你心安不安呢?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
  • 【一日一摘】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亞聖孟子「四端之心」~~~今讀後受益匪淺
    孟子講道德的心性,論人皆有「四端之心」這裡的心就是具有「仁、義、禮、智」四端的心,即為道德心。《孟子、公孫丑》從四個方面去了解人的道德心。​ (一) 惻隱之心,即不忍人受罪受難之心。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說今人乍見孺子(別人家小孩)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任何人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情的,正常情況下都不會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的),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即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二)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說「如果沒有羞恥之心,簡直不是個人;羞惡之心是由憎恨罪惡的念與行而起。
  • 孟子:人有這四顆心,福氣不請自來
    孟子曾提及四顆心,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是離不開這「四顆心」的。01、惻隱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自《告子章句上》。當我們見到不幸之事、悲慘之人的時候,內心總是會有所觸動。
  • 國學丨孟子的向善·人性向善:心之四端
    人有自由,可以選擇各種行為的表現。但表現出來的都是現象,內心才是我們的本質所在。如何知道人的本質呢?孔子會問,你心安不安呢?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亦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他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訴諸於人們的直接經驗,「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孟子「四心」「四端」與「四德」的真實邏輯
    孟子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心」與仁義禮智「四德」並舉,共同加以闡發,明確強調「四心」是「四德」之端。要科學理解孟子言說的「四心」「四端」與「四德」的真實義理邏輯,前提是看看他是怎麼講的。《孟子》兩處論及於此,一為《公孫丑上》談到仁政時,孟子指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