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教育部官網 圖 / 教育部官網
來源: 研學頭條
編輯按: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昨日在教育部舉行。內容就「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進行介紹。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出席此次發布會。申繼亮在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勞動教育情況後給現場提出的勞動教育問題做出了詳答。今天就和小研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1
各位朋友,大家好!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大家在課表裡不大看得見的勞動教育,在「十三五」期間有什麼樣的發展。
關於勞動教育,實際上一直是我們開展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但作為獨立的一項工作安排,在「十三五」期間有個質的改變。「十三五」期間,勞動教育的工作,從時間進程上來講,主要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育部印發了相關文件,來推動開展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探索。特別是中小學方面,在全國建立了一批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遴選出了一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比如北京,在前些年就建了三個學農基地和一個學工基地。初中生要到這個基地集中勞動一周。再比如河北的易縣,我們了解到,這個地方寄宿制學校比較多,大部分學校很少聘請清潔工,更多的事務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
比如說宿舍的管理,比如說食堂幫廚,還有校園保潔,以及他們學校的一些山地、林地的維護等等,都是由學生通過勞動來完成這些工作的。再比如說上海的曹楊二中,這個學校周邊原來是一個曹楊新村,居住了很多勞模,學校利用這樣一些優勢,開設了「勞模大講堂」必修課,學校裡面建了「自行車創意實驗室」,學生可以自己組裝自行車。另外,從交通方面,他們也建立了「汽車實驗室」「軌道交通實驗室」等等,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
對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育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高等教育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規定是不能少於總學分的15%,理工農醫類學校實踐類教學佔總學分不能少於25%。另外職業院校儘管勞動色彩很濃,但是他們也非常注重開展勞動教育,比如說他們組織校園技能文化節、勞動文化節等等。此外,教育部與相關部委配合,組織了大學生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每年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實際上都是一些勞動教育的形式。
第二階段,全國教育大會以後,為了落實總書記關於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主要的工作就是進行頂層設計和部署。這個標誌就是研製發布兩個文件:一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另一個是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大家注意到沒有,中共中央國務院這個文件是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意思是我們過去一直有勞動教育的要求,但是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這次中央做出重要部署,旨在全面加強,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關於勞動教育的功能定位。勞動教育不等同於一個專題教育,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環保教育、中醫藥教育、防愛滋病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專題教育。勞動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一樣,都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所以,勞動教育應該提高站位,立足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這樣一個高度來看待。
二是對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更加清晰系統。過去我們一直在講,要做到教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次,根據全教會的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這個文件,包括教育部的指導綱要,都對勞動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更加清晰具體的要求。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要培養勞動能力,三是要發展學生的勞動精神,四是要讓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所以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與品質四個方面,對大中小學各個學段提出了非常清晰具體的要求,使得我們這項工作就有一個目標指向,可以落得更實、更細。
三是強調了這項要求落實機制的建設。如何把勞動教育新要求落到實處,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設計:一是從課程方面,作為黨的教育方針,作為「五育」之一,必須有系統的課程設計,有具體的課程支撐,要求中小學每周獨立設一節課。職業教育院校要開設16課時的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教育為主的專門課。普通高等學校要有32課時,來加強勞動教育,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教育等。
另外,文件也明確要求,各個學科都要結合學科特點,把勞動教育的要求滲透到學科教育之中。
二是活動,要在課內外一系列活動當中融入勞動教育的要求。
三是要在學校校園文件建設中體現勞動教育的要求。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得我們的勞動教育落地有機制、有抓手。
四是實施保障方面的加強。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明確提出來勞動教育是黨委政府的責任,所以黨委政府加強統籌,要統籌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特別是要統籌利用社會各方力量,為勞動教育提供場所保證。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是學生勞動實踐場所缺乏。所以這次在頂層設計和部署工作當中,也對社會各個部門、各個方面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
教育部指導綱要側重對學校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說學校要規劃勞動教育內容,要組織開展勞動周,要負責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等。以上第二階段主要是頂層設計和部署。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是全面實施階段。兩個文件印發以後,勞動教育的落實情況應該說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指導各地研製印發實施意見,對勞動教育進行具體部署。
第二,開展了一系列的培訓活動來提高大家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首先,教育部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了國培計劃,納入了各地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習和培訓內容範圍。到現在為止,截至今年下半年,委託北京師範大學、遼寧教育學院等實施勞動教育國培項目9個。此外像湖南、雲南等省也召開了勞動教育推進會。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四川等也在地方的教育行政幹部、學校校長、骨幹教師等培訓活動當中,把勞動教育作為一個專題來進行培訓。
第三,很多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勞動實踐活動。比如說廣東深圳南山區舉辦了中小學勞動技能競賽,讓學生分學段現場比拼勞動技能和水平。上海財經大學發布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七大行動。再比如說江蘇海安高級中學合作共建了學生實踐農場,從今年9月11日以後,就分批組織高一學生開展勞動周活動,讓學生「過三關」,第一是行走關,要步行走30華裡。第二到那裡要過生活自理關,所有生活都要自理。第三是勞動鍛鍊關,每天勞動5到6小時。各地各學校都在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大量的勞動實踐活動。
第四,一些科研機構、出版單位等在組織編制勞動實踐指導手冊,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出版社出版了這方面的指導手冊。在教育系統內外和各級各類學校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對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已形成一定的共識,學生、教師、家長積極支持勞動教育的氛圍正在形成。
今年下半年,湖南省教科院採用實地考察、訪談和網上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23萬人的大規模調查,覆蓋了大中小學、家長、普通教師、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以及大學教授、上市公司董事長、事業企業單位負責人等。結果表明,超過90%的人認為「勞動教育很有必要」,對於每天安排30分鐘體力勞動,96.6%的家長表示支持。另外,教育部組織的調查還發現,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當中,70%以上的大學生明確表示願意參加疫情防控志願活動,他們或者直接投身抗疫一線,或者投身社區防疫、特殊群體幫扶、愛心捐助等活動。
總之,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各校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在全面認真地落實中央和教育部有關勞動教育的要求。
2
以下是申繼亮就現場提出的勞動教育問題做出的回答。
問:今年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還有指導綱要裡面,都提到了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並重。請問為什麼要提出以體力勞動為主?
答:勞動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被弱化了,被淡化了,更主要的是被泛化了。什麼意思呢?就是勞動教育的邊界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勞動教育?我到實驗室去做兩個小時的實驗,算不算勞動教育?我們師範院校的同學如果去實習,講一節課,算不算勞動教育?有人說我晚上做練習題、做複習,做到半夜算不算勞動教育?腦力勞動嘛。所以過去勞動教育被泛化,實際上是用文化課的學習去取代真正的勞動教育,我們真正想要的勞動教育效果就沒有了。所以這次,無論是中央的文件,還是教育部的綱要,都明確強調了體力勞動為主。
強調體力勞動,我認為首先是還原了勞動教育本身的一個基本特徵,按陳部長的說法,勞動教育是幹出來的,學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體驗,就會出現講勞動、聽勞動這樣一些有教育無勞動的現象。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強調,要有經歷,要有體驗,必須突出以體力勞動為主,做到有勞動、有教育,教育和勞動有機結合。
問:一提到勞動教育,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覺得就是讓學生去掃地、做家務,請問教育部對於這個觀點是怎麼看的?如何正確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
答:做家政肯定屬於勞動內容,特別是像小學階段,我們在綱要裡面已經明確強調,第一階段應該是以家務勞動內容為主,因為很多孩子能從事的勞動主要是發生在家庭裡。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的勞動範圍會擴大,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這裡面具體的勞動內容,除了傳統的家政、園藝、陶工之外,還要注重運用新知識、新方法、新工藝,來開展有時代特徵的勞動。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看一下我們高中通用技術課程裡面的選擇性必修模塊,裡面涉及的大部分都是現代化的勞動,比如電子控制技術、工程設計基礎等,會有一些體現時代的特徵。這兩個方面,一個是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個是結合學校所擁有的資源,來有機地把傳統勞動和現代勞動結合起來。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有一次調研去秦皇島,他們組織高中生幹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傳統的勞動和現代勞動有機結合起來。比如說撈海參,養海參的,要抓上來,高中生先是體驗,跳到水裡去抓。後來為了很好地完成這個項目,這個學生設計一個水下機器人,通過機器人去把海參撈上來。
像這種把傳統勞動和現代勞動有機結合起來,既完成了我們的勞動任務,體驗了勞動過程,也把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術用到了勞動實踐裡面。
所以,文件明確要求,不能只限於傳統的掃掃地、擦擦桌子、打掃衛生,我們一定還要有新技術的應用,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時代發展,體驗到新形態的勞動。
問:有家長認為,加大勞動教育,既花錢又浪費時間,所以一些家長不願意花錢讓孩子參加勞動培訓,有些學校也怕影響升學,請問這個難題如何破解?
答:勞動教育,剛才我已經說了,我們調查發現,96.6%的人都認為很必要。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夠要求孩子放棄複習、學習,去勞動,確實要打一個問號。就像剛才這位記者所說的,如果你去勞動了,學習時間就少了,將來考試怎麼辦?大家肯定有這個顧慮。
所以我們研究制定這個文件的時候也進行了調研,進行了設計。我覺得,勞動教育可能確實要有個過程,從認識重要到變成行動,到變成自覺行動,這需要一個過程。怎麼實現由一個被動勞動到自覺勞動的過程?離不開一個手段,就是評價。
所以從政策設計上來看,我們首先是把勞動的情況,或者勞動教育的結果,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納入到綜合素質評價裡面。
我們現在從小學到高中,有個綜合素質記錄和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在中考和高考將來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樣一個導向,來引導各個學校、各位家長和同學們能夠主動地從事一些勞動,完成學校規定的勞動任務。
這個評價至於說用到什麼程度,怎麼用,還取決於各地。因為中考是各地負責的,當然我們是要求必須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據或參考。
第二方面是在教育督導方面,要加強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的督查。地方是不是開展了勞動教育,開展得怎麼樣?要作為督導檢查的重要內容,納入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有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有三科,對不同方面、不同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全國範圍的監測。高等學校要納入到本科教學評估,要把勞動教育的開展作為考核辦學的指標。通過這樣一些督導,來促使勞動教育要求能夠落地。
第三方面,我們希望通過宣傳營造一些氛圍,讓每個同學都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要通過宣傳,把總書記的要求變成一種氛圍,營造大家都愛勞動的氛圍。
這種氛圍的營造非常關鍵。還要有一些競賽、評比,通過這樣的手段,把氛圍營造得濃厚一些。當然,評價是個難題,大家知道,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這對於我們下一步開展勞動教育的評價有重要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