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畫中迷人的圖騰崇拜與生命之美、自然靈性

2021-01-10 李秀筆記

湖南湘西大地廣袤,民風淳樸,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著稱。人們對湘西的感受是神秘、傳奇、極具民俗風情等等。這片大地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苗畫是經常被人忽略的一種重要文化載體。

苗畫的前生今世

一般人想到苗族,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是一個苗族姑娘,身穿傳統苗族服飾,精美的苗族銀飾戴在頭上,還有苗族人的能歌善舞,還有精美的苗族刺繡。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

苗族歷史非常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苗族有自己的文字繪畫等文化形式,雖然早期的文字已經失傳,但苗畫因其強大的生命力,流傳至今。

圖片源自網絡

無論從服飾、刺繡我們都能看出苗族人對美的熱愛,毫不掩飾,使用色彩大膽絢麗。似乎,苗族生活中,大多東西都有著極強的裝飾性。苗畫也是如此,使用豔麗的色彩表達苗族人對自然的熱愛,表達美麗。

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苗畫也快要失傳了。若不是2011年,湘西保靖苗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很多人都會慢慢將它遺忘。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族繪畫還有藏族唐卡、彝族畢摩繪畫、納西族東巴畫,這三者與宗教活動相關,而苗畫卻並非如此。

苗畫源於刺繡,早期就是刺繡花樣,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繪畫藝術,早期的苗畫直接畫在布上,直接用在窗簾、服飾、以及家居裝飾中。布面上的苗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方的油畫。早期繪製苗畫的顏料大多來自自然界,因此大多是水性顏料,從這點上看,苗畫和西方油畫的油彩完全不同。

苗畫的繪製過程,並沒有太多的刻意修飾,雖然色彩豔麗,卻具有自然清新的特點。

苗畫中迷人的圖騰崇拜

人們可能被苗畫的絢爛色彩及裝飾作用吸引。其實苗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其中蘊含了苗族的圖騰崇拜、民間信仰、藝術文化、風俗習慣、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苗畫確實是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

深入解讀苗畫,人們能夠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眾多迷人之處。

鳥圖騰文化

圖片源自網絡

苗畫中有許多的鳥類圖案,栩栩如生,鳥可以說是苗畫中的重要主題。也許你會說,國畫裡也有許多鳥類圖案,鳳凰、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等等。但是苗畫中的鳥類圖案還是有所不同的。鳥類在苗族不僅僅代表了吉祥,這是一種更加原生態的圖騰文化。鳥圖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在苗族,鳥類圖案代表著一種信仰。我國歷史上的鳥圖騰崇拜,從考古學上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苗族,在中華大地上把這種崇拜流傳了下來。在苗族文化中,鳥紋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精神內涵,他們體現了苗族的自然主義精神,以及萬物有靈觀念,在這種圖騰崇拜中,認為可以用精神溝通一切。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本具智慧。鳥圖騰對生命之美,靈性存在的崇拜,讓人心生嚮往。

在我國歷史傳說中,關於鳥是祖先的最早記載來自《史記·殷本紀》。其中說商契的母親因吞玄鳥的卵而懷孕,後來生下商契。而玄鳥的記載,最早出自《山海經》。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

近年來很熱的仙俠小說、影視劇中的羽族、鳥族靈感,可能都是來源於我國的鳥圖騰崇拜。

蝴蝶媽媽和楓木

圖片源自網絡

蝴蝶也是苗族的重要圖騰崇拜對象。在苗族,一般將蝴蝶親切的稱為「蝴蝶媽媽」,如保護神一般的存在。在神話傳說中,「蝴蝶媽媽」是苗族的祖先。

蝴蝶媽媽出自黔東南苗族神話傳說《苗族古歌》。

蝴蝶媽媽源自古楓樹,懷孕十二年後生下十二個蛋,其中一個蛋孵化出的就是始祖姜央。因此,楓木在苗族的先民看來是重要的親屬,而蝴蝶是媽媽。楓木和蝴蝶都是苗族的重要圖騰。

直到現在,苗族年輕女子也會在衣服上繡或者畫上許多蝴蝶圖案,表達讓「媽媽庇護」的意思。在苗族人的眼裡,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是充滿靈性的。蝴蝶媽媽是苗族的保護神,是苗族歷史的始祖,是象徵幸福吉祥的神性。

湘西一帶景色迷人,文化燦爛。湘西苗畫色彩率真,仔細品來,特別像來自春天的味道,清新、唯美、純淨。

相關焦點

  • 從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
    從史前考古學角度對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像和洞穴壁畫分析研究美的起源可知,審美活動的原初模式主要是從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的符號化過程。  舊石器時代出土的「維倫多夫的維納斯」並不是孤例,原始雕像中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的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誇張的性別特徵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
  • 被歷史淡去的原始文化,解讀圖騰崇拜和其存在的生命意義
    人們很難對自然界進行了解和與此有著聯繫的關於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的一種錯誤或者歪曲的理解,最終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很獨特的解釋,他們選擇賦予未知的自然力以一種超越自然的性質,懷有一種恐懼和敬畏的心情,崇拜自然力和未知的強大的力量的情感在他們的意識中也漸漸地形成了。
  • 湘西:地球的神秘角落,藏著沉澱千年的民間技藝
    在閱讀湘西的過程中,每個觀看者能夠看到的風景都極其有限,然而,正是這有限性提醒著我們每個人,對於那些模糊的未知之地,不可失卻了探索之心,與寶貴的想像力。這是古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湘西先輩們的偉大智慧所在,閃耀著湘西文化生命力之光。丨 吊腳樓 裝載湘西人民生活點滴在湘西,「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且人們多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為適應這樣的自然生存環境,湘西先輩們依山勢和水流建起了吊腳樓,與自然天地共生共處。
  • 苗族|苗族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
  • 靈性圖騰:獵鷹的靈性象徵,整合經驗中的智慧
    Richard Evans - New BeginningsRichard Evans - Watching the Shorebirds在朋友圈看到「樂一樂」同學分享的她家寶寶對瑪雅圖騰的解讀感覺這是一個非常智慧的寶寶對圖騰的解讀非常靈性而且很準確「紅天行者」 「藍風暴」 「白狗」 「紅月」
  • 從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原始審美意識探析
    從史前考古學角度對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像和洞穴壁畫分析研究美的起源可知,審美活動的原初模式主要是從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的符號化過程。  舊石器時代出土的「維倫多夫的維納斯」並不是孤例,原始雕像中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的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誇張的性別特徵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
  • 深度│探析湘西民居木雕窗欞圖案之美
    湘西民居的木雕技法多樣,包含著浮雕、線雕、透雕、貼雕、圓雕等雕刻工藝。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時間的變遷,湘西民間木雕在傳承與發展的不斷交替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流程。 浮雕也稱為剔雕或隱雕,雕刻時需要在完整的木質表面進行鏟鑿,使所要表現的圖案突出來,讓紋樣表現出立體感和層次感。浮雕以面線結合表現的形式為主,並伴隨構圖的不同,還有淺浮雕和深浮雕之分。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既保存有原始宗教以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質人格化的自然神靈信仰、氏族圖騰信仰和祖先信仰,又保存有古代宗教以太上老君、七仙女、閻王爺、麻陽神等。巴代雄以原始宗教信仰為主體,以自然神靈崇拜、氏族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為基礎,其信仰體系也稱為苗教;巴代札以古代宗教信仰為主體,以儺神崇拜和道教神靈崇拜為基礎,其信仰體系也稱為客教。
  •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到底有啥?
    土司制度始於五代終於清朝,在我國存在近八百年,統治了我國西南近兩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其王朝疆域之遼闊,古城之繁華無不令人折服,清朝貢生彭施鐸在《竹枝詞》中驚嘆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 湘西苗族花帶的傳承和文化內涵
    湘西苗族花帶在湘西普及面很廣,大多數中年婦女都會編織。織花帶的工藝並不十分複雜,所以,民間對技術並不保,村村寨寨相互學習,母教女、姐教妹、親教親、鄰教鄰,代代相傳,成為苗鄉「女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花帶圖案種類繁多且富有變化,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樸實自然、勤勞勇敢、富有情感、嚮往和憧憬美好生活的審美意識。以大自然的萬物作為描繪對象,巧妙地運用誇張變形,按意向的再現進行二維平面構成來組成裝飾圖案。花帶特別講究對稱均勻均衡的協調,對比強烈,隨意大膽。
  • 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銼花
    湘西銼花龍圖案多用於帳簷等日常器物圖案中,風圖案多用在女子服飾中,如衣袖花邊、圍裙上。龍為男性陽剛之象徵,而風為女性陰柔之象徵,因此龍鳳呈祥」、「翔鳳雙喜」這一類吉祥圖案多出現在新婚夫婦的帳簷上,寓意白頭偕老,永結同心。漢文化中,獅為百獸之王,被藉以象徵人的權勢和富貴。湘西苗族的獅子紋樣雖受漢獅的影響,但造型有其獨創性,基本形態大不相同獅的外觀造型古樸別致。
  • 圖騰崇拜,古人崇拜的是什麼?
    圖騰崇拜有部落圖騰崇拜、家庭圖騰崇拜、個人圖騰崇拜、性別圖騰崇拜,此外還有胞族圖騰崇拜、婚姻級圖騰崇拜圖騰崇拜問題,尤其是它的起源問題,曾引起外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斯賓塞、泰勒、蘭格、傑文斯、弗雷澤、杜爾乾等學者都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圖騰既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制度,又是最早的社會制度,圖騰崇拜最顯著的標誌是圖騰柱。丁山先生說:「在氏族社會,以圖騰為宗神,每個家族的閭裡之口部立有圖騰柱(Totem pole)以保護他們的氏族。所謂圖騰柱,大抵雕刻為鳥獸怪物形。」
  • 關於圖騰與圖騰崇拜
    1791年,一位英國商人將「ototeman」譯為「Totem」(圖騰),後又派生出「totemism」圖騰崇拜,成為國際間通用的術語。近代學者嚴復將「圖騰」的概念最早介紹到中國。他解釋說:「圖騰者,蠻夷之徽幟,用以自別其眾於餘眾也。」到此,我們可以給圖騰下個定義,圖騰是標誌或象徵某一群體或個人的一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藝術最早是起源於祖先對生活的解讀,以美的符號形式來表達他們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些花紋主要承載於各種生活用具及裝飾中,是人們抒發對自然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們高度提煉和概括藝術的表現,反映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寄託。
  • 苗族崇拜先祖,敬畏自然,通過剪紙傳承本民族文化
    《唐書·南蠻傳》中有一段講刺繡的:「丈夫衣服有衫襖,大口袴,以錦繡及布為之。」苗族製作刺繡時,有些繡法,是按織物經緯線縱橫交叉點定針腳位,不需要畫刺繡底圖就能完成圖案的組合。在苗族婦女服飾的袖花拼條和圍腰繡紋中,所描述的那些動物,深深烙印著苗族在古老漁獵時期由於對自然界無法認知而感到神秘,視動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對之產生的敬畏和崇拜的痕跡。當這種崇拜與氏族祖先崇拜結合起來的時候,動物不僅成為人類的朋友,還成為人類的祖先。
  • 手工鞋墊蘊含對遠古圖騰的崇拜
    藝術作為一種美的形式,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現實的世界與生活樣式,這也是所有藝術表現行為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山西民間繡花鞋墊從形式內涵上傳承了原始的圖騰紋樣,同時也保留了中國早期的文字符號和陰陽哲學。   早期社會人們依賴於自然界,與動植物關係密切,自然對人的生存和藝術創作以及思維方式都產生了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處於不同氣候區域的民族使用不同的動物、植物以及其他圖騰組合物或自然崇拜物。
  • 圖騰崇拜中最神秘的信仰——蛇
    生肖的起源相當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圖騰崇拜的上古時期。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發現猛獸的強健、兇猛,常常危及自身;他們也發現許多捕獲的禽獸,可以通過馴養繁殖,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和供人役使;他們還對細小的蛇類,常能奪去人的生命等現象不可思議,總認為是上天神靈的無形之手,掌控著人類世界的生死存亡,這就是古代萬物有靈的觀念。
  • 《論語》一句話揭示了上古圖騰崇拜密碼,河圖洛書的爭端浮現出來
    今天我們從歷史權威的著作中給大家做介紹。易經《繫辭》中雲「和出土,洛出書,聖人則之」,大概的意思是黃河出了「圖」,洛水出了「書」,聖人依據此作卦。《尚書·順命》中有「河圖在東序」一句,漢人最這句話的理解是,龍馬載圖出了黃河,伏羲「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 沉默的圖騰——彝族植物崇拜文化研究之墓龍
    圖騰是原始宗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人們在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中摻入了自己的情感,然後對其頂禮膜拜,圖騰也就應運而生。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獨特的圖騰信仰,而信仰的主要對象就是動植物。很多人認為,中華民族以「龍」作為圖騰是從夏族中承襲而來,《史記》中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因此商族的圖騰就是「玄鳥」。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也有很多圖騰崇拜現象,如傣族的「孔雀」,傈僳族的「弩」,還有阿昌族的「白象」等,可以說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迥異的圖騰崇拜。
  • 讀懂苗族服飾圖案,我讀懂了自然與生命
    |苗族服飾圖案之蝴蝶紋苗族先民為什麼會選擇以卵生的生命形式作為人類的生命形式呢?他們發現了蝴蝶生卵–卵成蟲–蟲變蛹–蛹化蝶的神奇再生歷程,從而渴望擁有蝴蝶那樣的生命程式,認為只要以蝴蝶作為人類的母親,就能獲得它那樣的輪迴再生。也正是在苗族蝴蝶圖騰崇拜下,苗族誕生了養蠶業和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