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

2020-12-09 無名隱士山裡

西學視野下的以佛解《老》:近代以來,由於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專科的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這是有別於傳統老學的重要表現,佛教老學也不例外,如梁啓超的《老子哲學》既有西方哲學的視野,又釋之以佛理,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同樣如此。由於梁啓超的《老子哲學》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故這裡重點分析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該書受到梁啓超《老子哲學》的明顯影響,不僅書名相同,一些解釋的思路相同,如以佛教之真如釋老子之道,而且書中肯定梁啓超對老子思想的評述:「梁啓超先生亦謂:『老子說什麼人,才能夠把自己所有的貢獻給天下?非有道之士不能了。老子要想獎勵這種為人貢獻的精神,……這幾句話極精簡又極簡易,我們如果專務發展創造的本能,那麼他的結果,自然和佔有的截然不同。』」

大同雖為佛教人士,但沒有門戶之見,「以新見解,新思想而發揮老子之哲學,使佛家道家融會貫通,新學舊學合而為一,此為該書之特長也。」白聖序該書以哲學的方法提煉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並認為老子哲學與佛家相通,因為佛教與老子都以說明宇宙真理為目的:「所有一切經論,皆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真理之最高學說,故佛經可謂純粹印度哲學與老子為純粹中國哲學正同。因此二者皆為哲學,同以指破人間黑暗,詮明宇宙真理為目的,其間不無相通點。」對於佛老相通之處,該書分為道與真如、寡慾與去貪、無身與無我、玄同與應機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道與真如。這是從本體論上看佛老的相似性。老子的道「乃為宇宙之本體,人生之實性」,有種種異名:「約數目而言,謂之一,……約功用而言,謂之無,謂之虛,謂之谷,謂之神,謂之不死,謂之玄牝。……約能生萬物為萬物之母而言,謂之母,謂之大象,……總之,無論道之名字如何多,皆不離一道體,同其體而異其名而已。」之所以有這麼多名字,都是為了具體說明道之本體與妙用。真如也有許多異名,大同列了三十四種,如法性、法界、實性、實相、真諦、真空、自性等等,並列表說明了異名、得此異名之原因、常見經論。這些異名之間並不矛盾,關鍵在於怎樣去說解,善解說者處處圓融,不善解說者處處礙疑。

大同認為老子之道與《起信論》的真如一致,並從道體、道相、道用三個層面比較。如關於「道體」的比較:其論道體則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其所謂道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可認識之物,無異佛教之言真如之體,「非前際生,非後際滅」,亦超越時間與空間,猶若「以色身見我,以音聲聞我,是入邪道,不能見如來」之不可認識,此所謂我,即法身之代名詞,因佛之法身,非凡人所能見能聞也。老子言道「其上不?,其下不昧」,平等無二,無異佛教言真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且老子謂道體不可說不可名之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似真如之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執古之道,不似諸佛之證真如理乎?道與真如都為本體概念,具有永恆性、超越性、平等性等特點,可以相互融通。而從「道相」來看,老子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正與真如之相,不可見不可聞相類似,而至道之相,若日之光,若月之明,又與真如之相,有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一致。關於「道用」,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真如能生世間善因果法;老子言道「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又論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皆以道為體,可見天地萬物人類禽獸之實體,有情無情離之,即不能生長,此意等於佛教之真如為一切法之實體,為一切有情之本性。「是故老子所言之道,與佛教所言之真如,極端相似。」

大同還指出老子與佛教的不同:「惟老子證無為之道之方法似太簡單,不過教人『無欲以觀妙』,『少私寡慾』,『為道日損』而已。此皆消極法門,雖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積極救世界之語,然終不如佛教之行六度萬行,所及廣大。況佛教證真如理,必經三大阿僧祗劫,五十二位,而老子於此,未予說明,但教人行無為之事,不言之教,則又似佛教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頓悟法門焉。」這當然是屬於見仁見智的看法了。

寡慾與去貪。這是從證道之法門來看佛老之相同點。大同說:「老子謂人皆各有其大道,惟吾人終日在欲樂之中,故不能證得。欲證此大道,必須知足,少私,寡慾,即為證老子無為之道之法門,猶如佛教欲證真如之理,必須不貪五欲,不染六塵,去除煩惱也。」大同又說:「佛教注意去貪,不貪五欲,不染六塵,保守天真,保守本性,正與老子以寡慾求道相似。」 「是故佛教之教人知足去貪,亦正如老子之教人少私寡慾,同出一轍,並無出入,夫二人者,實同為示吾人以正道,破世途昏迷之偉人矣。」大同既注意到佛老求道方法之同,也注意其異:「佛教六塵,均極具體,而老子則頗含糊。」佛教主張禁慾,要求斷絕一切慾念,是出世的,老子則只主張少私寡慾,實際上是入世的,所以兩者的差別其實不在具體與模糊之別,而有關出世與入世之殊。

無身與無我。這是就解脫方法上比較佛老之同。大同認為老子教人無身以解脫世俗之累,與佛相似,他說:「試思吾人何為而終日貪求欲樂,要富貴,爭名利耶?無非欲養一色身而已。為欲養一色身,而卒至喪身失命,豈非弄巧成拙?故老子教人輕視自身,不厚養其身,進言之,即謂人若無身,遂亦無憂患。……人因有此色身,故眾患畢至,諸苦鹹集。佛教云:『身為苦本』,亦此意也。」認為老子不厚養其身,這是符合老子本意的,但說老子主張無身,則是誤讀,因為老子是主張貴身的,朱熹對無身之說也有批評。

應該說,大同抓住了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即老子的不厚益其生與佛教的色身為苦是一致的,就這點來說,接下來的分析有其道理。大同指出,人身之苦不外乎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兩途:內患———生計之苦,如衣食住;生理之苦,如老病死;心理之苦,如貪嗔痴。外患———法律之苦,如秦王之法律;習慣之苦,如腰纏萬貫;知識之苦,如日知月忘。「此等憂患,雖有內心發生與外界侵迫之不同,然皆以有此色身之故,如無此色身,又何有憂患?老子謀根本解決,故教人無身,一切憂患自無矣。」大同繼而指出:「老子之無身,非如佛教小乘之了知我空,乃如佛教大乘之無身,故云『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其意謂以己身寄託於天下,不以為己有,如能不以其身為己有,則無一切憂患。」把老子之無身與大乘佛教之無身比較,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玄同與應機。這是就對待他者的態度而言佛老之相通。大同認為,玄同與應機的含義相似:「老子所謂玄同者何?乃為無人我之相,與物齊同之意。佛教所謂應機者何?乃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之意。」重要的是,佛老都有平等的精神:「老子與佛教,偉大之處,在同一人物兩類,平等看待,……二人悉抱與萬物玄同,以百姓之心為心,普度眾生之宗旨,其偉大之精神,為儒家所少有。」大同說:觀此所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等於佛教隨類化身,「彼為貓犬,彼為嬰兒,吾亦為嬰兒」之意。老子之「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等於佛教「盡虛空,遍法界,我皆令人無餘涅?:胎卵溼化,無量眾生,我皆救之,共成佛道」。

老子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於佛教不分冤親,平等普濟之意。故老子之玄同,以人與我,乃至人類與萬物,一律平等看待,而佛教應機轉化身,亦不限於人類,四生九有,人物禽獸,無有不度者。指出佛老都具有平等的思想,包括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可謂抓住了佛老相通的一個關鍵。大同把老子的平等思想稱為平等主義:「農與農戰,工與工戰,商與商戰,黨與黨戰,族與族戰,國與國戰,轉戰不已,皆不平等所致也。老子測知此情此景,心傷意悲,故大聲疾呼,提倡平等主義。」眾多的社會流弊,都源於不平等,故老子欲矯世之弊端,使高下皆平,有餘不足均等,無分貴賤貧富,無分智愚巧拙,無分強弱大小,去一切之不平等,而各種戰禍可止。

大同還分析了佛老平等思想之根由,一是從本體言:「老子以為天地萬物皆以道為本體,佛教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真如為本體,既同為一道,同一真如,故無貴賤高下之分別。」一是從功用言:「因人有人之功用,物有物之功用,物雖有長短,高下,貴賤,美惡之別,但其各有所能,各有所用。……在形式上論大小,必無結果,從根本上論其功用,則天地萬物,自能與人玄同平等。」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佛教人士的大同,能夠用平等會通的眼光看待其它各家學說,值得肯定。他在《老子哲學自序》說:「夫釋道儒墨,各有所長,彼此非無可增益也。真學者,應以真理為目的,苟有真理可求,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蓋取彼之長,補我之短,蜪假以成一家之言,乃能有益也。故吾研求佛學之餘,乃兼治老子也。」主張各家要取長補短,平息學說的門戶之爭。

因此,大同不僅以佛解《老》,又撰《佛家以出世為入世,道家以無為為有為,孔子推己及人,墨子視人猶己,有無異同,試會通比較論之》一文,附於書後。該文先論及學說與時代的關係:「夫學說之起,莫不與時代有密切之關係,莫不為時代救弊補患而產生,佛道孔墨四教,豈能出乎此時代範圍之外哉?……因時代之不同,佛家則以出世為入世,道家則以無為為有為,孔子則推己及人,墨子則視人猶己,四家目的無異,其所處之時代環境,其所用之方法有不同耳。」又論四家之同:「四家之同者,其出發點同,其救世愛人同,令人離苦得樂同也。……又此四家,自度度人同,由體起用亦同,由小我而大我亦同。」

繼論四家之異:「然所愛之方法則不同,佛家以慈悲,道家以無為,孔子差別之愛,墨子平等之愛也。」最後總結說:「吾愛此四教,吾敬此四教,去門戶之見,謀團結之方,組織救世救人之團體,光大圓融之教理,建設人間淨土,創造人間天國,以淑世救民,敦風易俗,補政治之不足,此則吾對此四教之熱望也。」倡導宗教平等,融合儒、道、釋、墨諸家之學,重建中國文化之主體,用學術與宗教救世,這既是大同法師的希望,也是時代的要求。

結語:近代學者用佛理詮釋《老子》,無論是通過傳統的還是西學的方式,都無礙於一個主題,即佛、老之學的相互激發和共同闡揚,這固然體現了傳統意義的佛道相通,但更反映出諸子平等的時代學術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特點,儘管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衝擊,中華文化由此也受到過否定式的批判,但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並沒有喪失和湮沒。近代思想文化雖然經歷著複雜的轉型與艱難的裂變,但在轉型中仍舊堅持並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在裂變中仍然有無數的學者與思想家進行不間斷的沉思與創新。近代佛教老學的高漲,不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弘揚,亦可視為對西方文化的一種積極回應。

相關焦點

  • 政治學究竟有什麼用?研究人類秩序何以成為可能
    在各種討論中經常有人問我何為政治正當性、政治學究竟有哪些用處、究竟何為人民等等問題。我把自己的相關理解做個系統表達,期待能引發進一步討論。粗略說來,政治學內部有三個研究路徑。政治哲學,旨在應然性建構;政治社會學,旨在實然性解釋(實證性的政治科學研究權且歸在這下面);公法學,旨在把應然落實為一種制度安排,從而規範各種實然存在,或者說,旨在把應然與實然通過一種法律制度給連接起來。政治哲學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 歷史政治學的社會科學哲學基礎
    另外,他們過去六七十年所依賴的社會科學哲學基礎是「問道於盲」,不是說完全沒有用,而是說它只是工具性知識。如果想解決操作性問題,這種雕蟲小技是有用的。但要想回應歷史劇變時代的結構轉移等問題,它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當然,有反思的政治學者在美國也是有的。
  • 中國政治學科向何處去——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現狀評析中國政治...
    作為社會科學家,不應該滿足於使用「中國本土性」或者「中國特殊的文化因素」來解釋中國的政治行為和現象。相反,應該爭取中國政治研究更加科學化,以及去「中國特色化」,認為中國政治科學發展在於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以「時空變數」來取代「中國」或「中國的」這些名稱,進行跨文化對話,從而才能把這些國別或個案的「條件」和「文化因素」概念化,並上升到一般理論高度,對世界政治學發展做出貢獻。
  • 清華政治學現象的背後
    作為中國最早開展政治學教學和研究的高校之一,清華政治學學科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培養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比如張奚若、錢端升、蕭公權、浦薛鳳、王化成、陳之邁、沈乃正等政治學大家。新中國成立後,在院系調整過程中清華大學成為工科特色強校,政治學學科發展進入了斷檔期。
  • 老子的宇宙哲學及其辯證邏輯
    被近代歐洲哲學界稱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給出的不同回答,成為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的分水嶺。長久以來,我國哲學界受歐洲哲學關於存在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思維模式的束縛,總是圍繞老子究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還是唯心主義哲學家問題上爭論不休,陷入形式邏輯的「直線思維」的框框裡不能自拔。因此,無法讀懂讀通《老子》,不能真正理解老子關於道的精髓。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但是這種解釋無法說明同時發生的另一個現象:這些與會的學術權威們,也很少出現在與「美國政治學年會」同時或前後,在華盛頓舉辦的各式各樣的與政府政策有關的、種類繁多的會議和沙龍。這個現象不僅反映了政治學與美國的實際政治過程巨大的隔閡,也印證了美國朝野對政治學的一個熱門的非議:「政治學有用嗎?」(Is Political Science Relevant?)
  • 李猛:西學與我們的「西方」
    韋伯承認,這些所謂的普遍現象,是歐洲各種具體的歷史條件構成的情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這些文化現象只會出現在西方的土地上,是西方的歷史產物。一個歐洲文明遺產的後裔當然會傾向於認為,這些現象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與效力,但這種文化中心主義難道不是某種文化根深蒂固的本位傾向,需要藉助社會和歷史的比較研究來克服嗎?21但事實上,這一普遍歷史立足點主導了韋伯《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整體思路。
  • 實驗政治學研究專業期刊:《實驗政治科學》
    ,並助推實驗政治學成長為美國政治學研究前沿最受關注的分支領域之一。《實驗政治科學》的創刊號這樣寫道:「我們希望本刊能夠成為實驗政治研究的品牌期刊,成為一本任何實驗學者都期望將其研究成果發表於此的刊物,成為一本任何其他學者想了解實驗政治研究時都會參考與閱讀的讀物。
  • 玄妙深遠 悠悠哲思——讀夏海《老子與哲學》
    《老子與哲學》,夏海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老子及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歷代學者都十分重視對老子及《道德經》的解讀,以此抒發自己的思想見解和學術話語,不斷推動老子思想研究向前發展。就其研究方式而言,總體上仍未脫離古代注經的傳統藩籬,或以考證訓詁為主,雖言之鑿鑿,卻意味淡然;或超越文本層面作抽象發揮,雖重在闡發微言大義,卻難免凌虛蹈空。
  • 老子哲學橫貫中西
    我曾經編繪了一幅《老子哲學西域遊記圖》,用老子的哲學思想西傳歐洲,幾個哲學家受他的思想的影響,將西方的哲學思想發展到近代哲學思想的頂峰。源於哪兒?源於老子的哲學思想。連他們自己都不否認,可是我們自己的學者卻看不清楚。
  • 拓展政治學研究新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 羅浩)12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論壇2020暨首屆歷史政治學年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展開深入交流。  將歷史學和政治學結合進行貫通性思考,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有益創新嘗試。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表示,「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這一主題既繼承了古代中國政治傳統,又緊密結合了當代中國面臨的治理現代化問題,對於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淺議歷史政治學的困境
    因此,主張回到中國歷史獨特的政治史屬性,建設自主性政治學或中國特色政治學,在研究中國歷史中發現和提煉政治學的概念和理論。這無疑是一個重構政治學中國特色的過程,其艱辛和複雜程度不難想見,而確定梳理政治範疇的原則成為必需。  三是如何確定評價原則?一些論者認為,中國政治學的思想史研究已經出現路徑問題,偏離了本來的「歷史中的政治思想研究」之路,而拘泥於「思想史中的思想研究」。
  • 《解構的難題:德希達再研究》:重建中國的西學研究
    衝擊著中國固有的文化格局,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甘陽先生對中國百年來的西學下過這樣一番診斷:「近百年來中國人之閱讀西方,有一種病態心理,因為這種閱讀方式首先把中國當成病灶,而把西方則當成了藥鋪,閱讀西方因此成了到西方去收羅專治中國病的藥方藥丸」,其特點是,「一方面不斷把西方學術淺薄化、工具化、萬金油化,而另一方面則又不斷把中國文明簡單化、歪曲化、妖魔化」,他呼籲中國人「重新閱讀西方」,即「按西方本身的脈絡去閱讀西方」(見甘陽《重新閱讀西方》,載《
  • 老子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有多大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的傳世經典,《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高達700多種。
  • 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
    原標題: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比較是人類智力活動的一種常見形式。人類進行比較思考似乎已成為一種本能。作為唯一以方法而非研究內容來命名的政治學分支學科,比較政治學表現出相當明顯的經驗研究取向,因此也成為頗具理論創新潛力的政治學分支學科。在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漸成為推動政治學學科整體發展的新動力。
  • 東方思想:老子·道家哲學
    二、 經驗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展示 「反者道之動」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它不是決定了老子整個思想的基調,而且成為他觀察紛紜的現象世界和處理人生問題、政治問題的法寶。
  • 「田野讀書」第三十三期「政治學發展脈搏探究」
    這個階段政治學的顯著特徵是結合神學,以神學為指導,設計政治生活,開展政治學研究。神學和行政的研究,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題。代表作有希波的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三是近代時期。文藝復興成為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政治學研究開始擺脫神學的束縛,人們以自身的理性和觀察來解釋政治現象。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標誌著政治學回歸於現實政治研究。
  • 人生的一切難題,都能夠用哲學的方式找到答案
    人生的一切難題,都能夠用哲學的方式去找到答案。人是思想者帕斯卡爾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哲學就是探究和思考的最直接體現,帶我們更深入的認識生活中最普遍的問題。亞里斯多德一生著有許多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有《工具論》、《形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以及《詩學》等,涉及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美學等諸多領域,但是他首先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也許有人認為,我們今天還在研究亞里斯多德這麼古老的人是不是太落伍了。
  • 中國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中國不應該成為西方理論的試驗場,而應是理論的發源地。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和現實實踐是產生理論的豐富資源。遺憾的是,過去幾十年內,由於社會科學的滯後性以及由此導致的美國化現象,使得中國一直是既定理論詮釋的對象,而作為「學生」的中國自然總是不符合「先生」的標準答案。事情正在起變化。
  • 老子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一部道德經影響世界2000餘年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晚年在函古關寫下了傳世之作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廣泛,而且漂洋過海,傳遍了世界五大洲,深受外圍人的青眯,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他們讚譽《道德經》為「東方智慧的結晶」。當代西方流行廣泛的一句話,就是老子是國際性的,目前研究老子思想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