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溫克人: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2020-12-12 今日中國

  使鹿鄂溫克人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群體,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雅庫特」,是中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據有關民間傳說的推演,使鹿鄂溫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使鹿鄂溫克人用智慧和雙手創造出的馴鹿文化,在寒溫帶地區的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而且涵蓋生產關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會制度、經濟結構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文化體系。

鄂溫克獵民索賓在用「鹿哨」召喚野馴鹿

  步入現代生活

  使鹿鄂溫克人世代生存於大興安嶺,那裡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0攝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資源豐富……20世紀50年代以前,使鹿鄂溫克人仍然完整地保存著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住著傳統的「撮羅子」,以馴養馴鹿和傳統狩獵業為生,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林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使鹿鄂溫克人受到黨和國家的極大關懷,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觀。1965年,使鹿鄂溫克人結束千百年的遊牧和狩獵生產,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

  隨著現代文明的加速推進,使鹿鄂溫克人的人口數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過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令使鹿鄂溫克人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狩獵生產活動不能持續。2001年,根河市政府決定進行「生態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溫克人和他們的馴鹿從大興安嶺腹地搬遷到位於根河市郊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新址,使鹿鄂溫克人結束了數千年來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

  沒有一個人比年近百歲的瑪利亞·索更了解鄂溫克族的使鹿部落。她是使鹿部落的酋長,也是中國最後的女酋長,被族人看作是「活著的圖騰」。「鄂溫克族是非常看重馴鹿的,有了馴鹿,才能過得踏實。傳統的鄂溫克族只養鹿,不殺鹿,更不吃鹿,因為馴鹿對我們來說就是朋友。」瑪利亞·索說。馴鹿使用半野生的飼養方式,即無人看管,它們也能自由尋食。不用時在外,用時找回,馴鹿的生存與繁衍,基本靠的都是現有的自然條件。她常說,沒有了馴鹿,就沒有這個民族。為了保護森林與馴鹿,瑪利亞·索等獵民一輩子吸菸不用明火,而是將菸葉揉碎後加入香料做成口煙放在牙縫裡。

  2002年,當地政府在根河市西邊為敖魯古雅所有243名鄂溫克人建了新居,小樓幽雅、冬暖夏涼,但在山林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瑪利亞·索捨不得山林中的那群馴鹿,她更鍾情於山林中古樸、寧靜的生活。最終,瑪利亞·索沒有選擇下山去敬老院,只想堅守在山林中,堅守這最後的鄂溫克族馴鹿文化……

  與瑪利亞·索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針對此情況,近些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獵民們以前居住的「撮羅子」都變成了現在的活動板房,交通工具也從馴鹿變成了汽車。政府還為這些生活在山上的獵民配備了太陽能發電板,瑪利亞·索家中電燈、冰箱、電視一應俱全,生活比以前方便許多。

  旅遊業風生水起

  2004年,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開始建設旅遊基礎設施,規劃1個旅遊接待區、1個民俗風情區以及5個馴鹿放牧區。2007年,政府又規劃建成了使鹿部落景區。

  在政府的宣傳下,馴鹿已經成為了當地的旅遊特色之一,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來敖魯古雅觀賞馴鹿,體驗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尤其是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後,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旅遊資源優勢日益凸顯。該鄉依託馴鹿文化,對敖魯古雅民族風情園、敖魯古雅部落等工程實施新址的立面改造、綠化、拆遷,旅遊景點、景區和新址的旅遊功能也日益完善。除此之外,敖魯古雅鄉還大力開發旅遊紀念品,其中,與馴鹿文化有關的手工藝品成為亮點,這些產品多取材於樺樹皮或鹿角、獸皮等原材料,獨具民族特色。

  旅遊業的開發為獵民帶來了不少經濟收益。2019年底,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旅遊接待人數82706人,旅遊總收入達382萬元人民幣。

  2010年,為了全面實施「家庭遊」扶貧項目,政府又投入70萬元為62戶鄂溫克獵民提升家庭遊硬體設施,配備了液晶電視、沙發、床、被褥等物品,旅遊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效益逐年增加,帶動了部分獵民就業,讓他們從旅遊業的發展中嘗到了甜頭。

  「森林就是鄂溫克族的家,愛她就是愛你自己。」這是敖魯古雅獵民布冬霞常掛在嘴邊的話。每次接待遊客時,布冬霞不僅會為他們講解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還會告訴遊客保護森林的重要性。「你們來到這裡不要在森林裡抽菸,天氣乾燥的時候還要注意防火……」一句句囑咐,一遍遍重複,這些都是每個從事旅遊業的獵民在接待遊客時必須要叮囑的話,讓遊客在領略大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

  搶救文化瑰寶

  在早期紀錄使鹿鄂溫克人的影像中,人們可以看到使鹿鄂溫克人狩獵使用的獵槍、野鹿哨和樺樹皮船。使鹿鄂溫克人在千百年來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狩獵文化、熊文化和薩滿教文化等極具獨特性,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

  使鹿鄂溫克人放下獵槍、走出深山,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馴鹿的生存對水質和食物有著極其特殊的要求—需要食用原始森林深處的苔蘚和無汙染的水源。使鹿鄂溫克人面臨著在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活和世代傳承的馴鹿文化之間的抉擇。老一輩使鹿鄂溫克人選擇了使命,帶著古老的狩獵文化重返森林,與馴鹿重逢;而年輕一代則順應潮流,逐漸融入到現代化的生活中。如今,山林中的使鹿鄂溫克老人已寥寥無幾,世代牧養的馴鹿正在逐年減少,使鹿鄂溫克人及其傳統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近些年,使鹿鄂溫克這一特殊的少數民族群體受到學者和媒體的關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旅遊業的發展也讓人們注意到了其獨特文化。

  2010年,以瑪利亞·索為原型的中國首部使鹿鄂溫克族大型原生態舞臺劇《敖魯古雅》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把使鹿鄂溫克族幾近消亡的民族文化搬上了舞臺。原生態的歌舞、罕見的民族樂器、純手工製作的服裝飾品等彌足珍貴的鄂溫克族文化素材悉數上演,使鹿鄂溫克最純真天然的民族風情讓全國觀眾大飽眼福。

  在根河市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冷極冰雪馬拉松上,除了全國近千名選手參賽之外,還有來自使鹿部落的20餘頭馴鹿拉著雪橇參賽,它們可愛的樣子讓全場遊客為之拍手叫好。氣溫雖然有零下三四十度,但是遊客們的熱情隨著雪橇鹿們的奔跑而高漲,賽道兩旁擠滿了觀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被獨特的鄂溫克族使鹿文化所感染。

  從森林中大膽走出來、奔向新生活的新時代使鹿鄂溫克人民,他們溫和、熱情、樸素的個性以及愛護家園、守護傳統的習俗,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隕滅。瑪利亞·索老人「敖魯古雅鄂溫克部落能一直生活在山林裡,馴鹿也能在山林裡自由自在地棲息」的心願,也被一代代鄂溫克族不斷地呵護著。

王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碩士,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攝影類)獲得者

相關焦點

  • 探訪神秘的最後馴鹿部落
    那是馴鹿脖子上鈴鐺的聲音。從小,覺樂就聽著這樣的鹿鈴聲長大。馴鹿是他的好夥伴。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鄂溫克族人覺樂是最後的馴鹿部落人。鹿鈴的聲音頻繁在耳邊響起,覺樂終於下了決心,該回去了。自從學校畢業,留在北京工作,一晃已經好幾年過去了。覺樂早先挺喜歡大城市的繁華與熱鬧,但時間越久,他卻越來越想念山林間的日子了。
  • 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神秘的馴鹿文化
    魯古雅使鹿部落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魯古雅」為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之地」。魯古雅使鹿部落地處大興安嶺西北麓,敖魯古雅河畔,距市區3千米,交通便利。
  • 「中國最後狩獵部落」97歲女酋長:使鹿部落文化需被保護
    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97歲高齡的老酋長瑪利亞·索來到哈爾濱。楊光林 攝「中國最後狩獵部落」97歲女酋長:使鹿部落文化需要被保護和延續中新網哈爾濱12月25日電(何萍 記者 劉錫菊)25日,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97歲高齡的老酋長瑪利亞·索來到哈爾濱市,在這裡與人們分享了使鹿部落的日常生活,並表示希望使鹿部落文化能走出森林,讓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愛護自然,保護使鹿部落文化。
  • 大興安嶺深處最後的使鹿部落——古老神秘的敖魯古雅
    而敖魯古雅是分布在中國的鄂溫克人的一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常年居住在興安嶺的大山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也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部落。去年暑假,我們帶著孩子一起走進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
  • 隱歸山林的鄂溫克族人口僅3萬,中國最後「使鹿部落」將何去何從
    此次呼倫貝爾之行,我終於第一次看到了極具神奇色彩的馴鹿。沒錯,就是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而跟馴鹿一樣神秘的還有飼養它們的「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
  • 中國邊境有一個鹿村!滿地都是馴鹿,還藏著一個原始部落
    在我國也有一個鹿村在這裡可以看到馴鹿馴鹿是什麼樣子的?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有著「林海之舟」的美稱。馴鹿同時也是鄂溫克族的吉祥物。去到敖魯古雅部落,一定要去看看溫和的馴鹿!
  • 中國也有「聖誕老人」?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
    中國也有「聖誕老人」?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說起馴鹿,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國外的聖誕老人駕著麋鹿送禮物,但在中國北部,真的有一個古老的馴鹿部落,他們從漢朝開始就與鹿相伴,趕緊來看看!馴鹿又名角鹿,是鹿科動物中最奇特的一種,它們生性怕熱耐寒,體表毛多絨厚,馴鹿性情溫馴,主要以苔蘚類植物和菌類為食。被稱為「使鹿部」的鄂溫克人,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漁獵時期,鄂溫克人曾將馴鹿作為狩獵對象。
  • 內蒙古根河有中國原始的使鹿部落,遺世獨立,現在成為了著名景點
    在這裡我看到了鹿和雪,敖魯古雅是呼倫貝爾根河市的少數民族鄉,這不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自稱的,而是國家生態移民政策的產物。被稱為中國最原始的鄂溫克使鹿部落,傳統生活地隱藏在大興安嶺茂密的原始森林裡,遺世獨立,成為人們遙遠的夢想世界。
  • 即將遠去的馴鹿民族:最後老族長的無奈與悲哀
    攝影師顧德清為瑪利亞·索與丈夫拍攝的狩獵照片(圖片來自網絡)西伯利亞悲歌瑪麗亞•索的撮羅子(鄂溫克人的帳篷)裡掛著一個聖母舊像,那是她的嫁妝。幾百年來,使鹿鄂溫克部落的悲情往事,就濃縮在這件嫁妝,還有她那由俄羅斯名和鄂溫克姓雜糅起來的姓名裡。鄂溫克人是北極圈中最早養馴鹿的民族。
  • 中芬「混血」馴鹿寶寶在內蒙古延續使鹿文化
    中新社呼倫貝爾8月19日電 題:中芬「混血」馴鹿寶寶在內蒙古延續使鹿文化  中新社記者 張瑋  「它們都是來自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身份證號都是『152』開頭的。」19日,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根河市林業局工作人員張旭撫摸著中芬「混血」馴鹿寶寶,對記者說。
  • 養馴鹿住深山,鄂溫克族人不會是聖誕老人的前身吧?
    三百年多年前,一支趕著馴鹿群的鄂溫克人告別西伯利亞勒拿河上遊的森林,輾轉遷徙來到了中國東北的邊疆,在這山高林密、嶺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環境中,鄂溫克獵民飼養著在中國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馴鹿,信奉著古老的宗教——薩滿教,並創造和發展了我國又一種具有特色的文化——馴鹿文化,這個民族也成為我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 聖誕老人的馴鹿,你知道中國哪裡有嗎?
    但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才得知,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在我們中國的北方密林中,也有一個飼養、使用馴鹿的地方,這就是大興安嶺密林中的「敖魯古雅」,一個被稱為「中國馴鹿之鄉」的地方。
  • 中國唯一的馴鹿村,這裡的「鹿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
    三百多年前,鄂溫克族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大興安嶺,建立了鄂溫克族馴鹿村,世世代代以狩獵、馴養馴鹿為生,這裡被稱為敖魯古雅,這就是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地方,這裡是中國僅存的鹿族,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走進古雅的奧盧,就是走進一個夢幻童話世界。
  • 走出森林的鄂溫克人:最後的女王和獵槍
    原創 極光視覺 極光photo剛割完鹿茸的柳霞,臉上還有馴鹿的血跡。她心疼地安撫著馴鹿:「沒事兒,明年就又長起來了。」她清楚地知道這片森林裡每一頭鹿的名字,像柳霞這樣血統純正的使鹿鄂溫克人,當地人稱他們為「老獵」。如今這樣的「老獵」不足40人了,他們大多年事已高。
  • 中國冬雪一絕代表地:最低-58°C的冰雪童話世界,還有馴鹿出沒
    300多年前,一群鄂溫克人領著馴鹿,從西伯利亞遷入內蒙古大興安嶺深處。這裡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50°C以下,而在這樣極其特殊的自然環境下,馴鹿鄂溫克人依靠牧養馴鹿和傳統狩獵業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林生活。
  • 在神秘古老的敖魯古雅,聽見鹿鈴兒迴響的聲音
    古老的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馴養了索格召,鄂溫克人把它們稱為「奧倫」,也就是現在的馴鹿。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其中,索倫族是農耕部落,通古斯是遊牧部落,現在這兩支鄂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而雅庫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獵民,他們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生活,成為我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 中國最後狩獵部落迎來馴鹿產仔季
    松林間,一頭馴鹿正舔舐剛降生的鹿寶寶,守在一旁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獵民達瑪拉樂得合不攏嘴。最近幾天,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們迎來馴鹿產仔季。達瑪拉要在未來兩個多月悉心照料馴鹿。「它們都是我的寶貝,再累也開心。」達瑪拉看看剛出生的鹿寶寶,又望向不遠處喝水的母鹿說。
  • 在中國北疆的鄂溫克使鹿部:古老文化的今天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8日電 題:在中國北疆的鄂溫克使鹿部:古老文化的今天  作者:烏瑤  「我們的歷史就像一頁已經翻過去的書,是上一頁的內容。如果連我們本民族的人都很少回去翻開那一頁,那更何況是其他人呢?」60歲的使鹿鄂溫克瑪妮老師在談起民族文化傳承時,感慨地說。
  • 你聽說過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嗎?到現在還是原始生活習慣,沒有文字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傳統上以狩獵為主,因為在生活、生產中大量使用馴鹿,所以又被稱為「使鹿部落」。在百餘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使鹿鄂溫克部落形成了具有森林狩獵文化特點的獨特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到現在仍然保留著一些原始社會的痕跡。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語言正是這一歷史忠實的記錄者,它始終保留著獨特的本民族語言的特點,包括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
  • 《白馴鹿的九叉犄角》:鄂溫克族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長年與世隔絕的鄂溫克人創造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最獨特之處是馴鹿文化。在鄂溫克人眼裡,馴鹿是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他們把馴鹿看作吉祥物,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鄂溫克族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證,可追溯到漢朝以前,而《梁書》中「養鹿如養牛」的記載就是和北方民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