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晚期西歐上層家庭的哺育方式為何會發生改變?

2020-12-12 歷史小同學

奶媽一詞對中國人來講並不陌生,不論是自小讀過的書籍史料,還是現代的宮廷劇,經常都會見到皇室阿哥的奶媽。在一些影視劇的情節當中,奶媽甚至還扮演者關鍵的角色,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轉折作用。

因此對國人來講,奶媽哺育似是司空見慣的歷史現象,這種觀念自然而地在中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但提到歐洲社會曾經的奶媽哺育方式,必是十分陌生的。

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上層家庭也曾流行過奶媽哺育的方式,而這種哺育方式的形成,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表層看——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

我們現在講男女平等,甚至出現女權主義,但在中世紀的西歐,男尊女卑是當時社會上被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觀念。

首先最直接的,在生理構造上,女性天生的生育的生理功能使得她們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哺乳的責任。而進入了自從步入了「父權社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男尊女卑的現象逐漸形成,而女性作為孩子的哺育者,這種角色被愈加強化。

而對男性來說,為了樹立自己男人的威嚴,強化自己所想要的從屬地位,他們往往會設法用各種規則與所謂的道德來約束女性,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地位,使女性從心底上承擔起為男人生兒育女的責任,或者說成為工具,自然地,哺乳也成為了當時女性的神聖的職責。

女性的權力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從上世紀的為婦女發聲,到如今的女權運動,從遊行示威到在網絡上發起輿論的討伐,不論以哪種形式,我們所希望的,都是不要再重複歷史上可悲的錯誤而已。

而在中世紀晚期女性特別是下層的女性,淪為生育的工具是長年累月落後的觀念所造成的。

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起,女性在肉體和精神上總是飽受折磨,社交被當作不守婦道的表現,政治活動更是被禁止參與,即便是被當作民主公正典範的古希臘,也有一條規定,公民大會只能是由成年男性公民組成。

諸如此類,女性總是與社交場合、政治活動、受教育無緣,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也因此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因而在中世紀晚期西歐的家庭活動中,女性也往往只能,且往往是心甘情願的當作哺乳的工具。

從經濟層面看——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今天,人們習慣於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在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方面,歐洲社會裹足不前,天主教與封建皇室的雙重作用下,整個歐洲像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不可否認的是,封建領主與土地制度的壓制,墾荒運動的興起,這些都促進了西歐城鎮的出現,使得西歐社會從原先分散的城堡自給自足發展到城鎮間的互通有無。

而這些便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在中世紀晚期,西歐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但在當時已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特別是在墾荒運動的推動下,新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的興起,社會經濟也開始蓬勃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經濟的繁榮最直接地體現在了西歐地上層社會中,也正因此,世俗的享樂觀在上層社會興起,而原先承擔哺育任務的貴婦闊太太也得到解放,上層父女對享樂的追求為下層女性成為奶媽提供了條件。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社會產生,社會經濟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但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仍舊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橫跨在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中間。

因而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上層家庭的婦女追求享樂分擔哺育責任,下層社會婦女為了生計而想要成為奶媽,通過哺育別人的孩子來賺取佣金。市場也就這樣形成,有需求,有供應,奶媽這一職業也便開始興起。

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哺育形式的出現再某種角度來說是當時中世紀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

據史料記載,為了成為上層家庭的奶媽,一些底層婦女甚至不惜出賣肉體生育孩子,而後不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去爭奪奶媽的職位。因此說,奶媽的興起卻也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西歐社會貧富差距的殘酷。

從思想層面看——教會文化的解放

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哺育成了他們神聖的責任,在基督教婚姻觀念和世俗想法的雙重製約下,女性為丈夫哺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僱傭奶媽在在當時來看是對這種文化思想的褻瀆,奶媽也很難在當時發展起來。

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奶媽哺育的現象在西歐上層家庭中漸漸流行起來。這一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教會文化的解放。文藝復興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中世紀晚期思想的解放,對傳統教會文化的衝擊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

也正因為對傳統觀念的衝擊,使得奶媽在當時的上層家庭中能夠流行起來。早期即便是上層家庭也不敢挑戰教會的權威,宗教對於人們思想的控制是絕對專制且不容質疑的。從科學的角度便能看出。

對世界新的觀念的提出,但凡其中有與宗教教條不符的認知都將會被當作異教徒而殘酷鎮壓。因此,打破教會思想的束縛,為中世紀晚期新的哺育方式的出現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使得奶媽這一職業的出現成為可能。

除了這三種可系統分析的原因,還有很多因素促成了這種新的哺育方式的興起,上層家庭子女的增多、奶媽待遇的誘人、傳統庇護機制的瓦解……可以說,奶媽這一哺育方式的興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奶媽」帶來了什麼

我認為我們後人研究當時的社會現象,在探究其成因背後,更應當反思的是這種現象帶來了什麼,或者說造成了什麼影響,這樣才能使我們在面對如今的複雜問題時有更深刻的思考。

要說中世紀晚期這種哺乳方式的變革帶來了什麼,必然是利弊同時存在的。首先來談利好之處。

奶媽這一職業的興起,在一方面解放了當時的貴族婦女,使之從只能為丈夫生育、撫養的「工具」走向了參與社交政治的獨立女性。雖然此處的獨立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獨立仍有著天壤之別,但終歸是婦女的權力得到了解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其次,奶媽也為下層婦女提供了機會,使之有機會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這在婦女地位的解放上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上層社會的推動下,哺乳市場擴大,這種專門哺育孩子的服務逐漸在市場中成型。

利好是存在的,但這種方式興起所帶來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最直接的影響應當是對下層社會的衝擊。奶媽的興起間接使得當時西歐社會上棄嬰變得多起來,人倫道德在當時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為了當奶媽哺育上層社會的孩子,不惜拋棄自己的孩子。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景象,子女長大成人,缺少親生母親的照顧與教育,在各色福利院中長大,各種性格缺陷在成年後凸顯出來,下層孩子的成長受到了壓制。

除此之外,由奶媽引起的各種倫理問題也在西歐社會上層屢見不鮮。因此說,這種新型哺育方式的興起,對當時的西歐社會,有利也有弊,不可一概而論。

相關焦點

  • 中世紀西歐中上層家庭新哺育方式下隱藏的黑暗
    今天我們就通過中世紀西歐中上層奶媽制度的演變,來了解一下其不為人知的一面。人類歷史可以分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兩個階段,進入「父系社會」之後,男女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明顯。直到中世紀晚期,隨著西歐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奶媽哺育在中上階層悄然興起,大有取代母乳哺育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只是意味著貴族家庭女性的「解放」,而對於下層婦女來說,則是黑暗時刻。
  • 香料:中世紀西歐貴人圈的寵兒,盛行於宗教神壇之中,價比黃金
    「最想得到的異域奢侈品」——西歐上層社會中的香料狂潮1.宗教與戰爭: 中世紀歷史背景下的稀缺產品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期這段時期的西歐國家大多是統治階級封建專權性質,有的時候甚至會有教會的政治插足,即政教合一。
  • 中世紀信仰「神明」的歐洲人,為何會崇拜「普通人」聖母瑪利亞?
    但是,不同地區的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見不同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內部也存在著不同因素交流之下所形成的文明進步。聖母瑪利亞圖像在歐洲的中世紀,這是一個政治文明較為黑暗的時代;宗教神學在這個時候有著中世紀當中有著當仁不讓的地位,這對於所形成的宗教崇拜是非常有利的。
  •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哥德式建築」等等,然而在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逐漸呈現出了衰落之勢。總體上而言,12世紀的西歐社會,已經漸漸從蠻族入侵造成的愚昧無知中走了出來,這與基督教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由於基督教會對於各種文明以及先進思想的大力推動,才讓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源源不斷注入歐洲。有著如此影響力的基督教會,為何會在中世紀晚期逐漸有了衰落之勢呢?
  • 文藝復興前的中世紀西歐,為何會出現「文化荒原」現象?
    說到中世紀的西歐,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思想禁錮、動蕩不安、文化壟斷這樣的字眼,事實上確實如此。中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出現了「文化荒原」的現象,與後來的文藝復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教育對文化知識的壟斷造成了這種文化荒原的局面。
  • 西歐中世紀的傳記題材與功能
    從總體上看,西歐中世紀的傳記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世俗人物題材,以帝王為主;另一類是宗教人物題材,包括教皇、主教和聖徒,以聖徒傳記數量居多。  關於中世紀世俗人物題材傳記,帝王傳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這時的帝王傳記沿襲古典傳統,其中古羅馬歷史學家斯韋託尼烏斯所著的《羅馬十二帝王傳》在中世紀得以流傳,並對傳記寫作起到範本作用:從梳理家族譜系和祖先事跡開始,隨後敘述傳主的出身和教育,接著按時間順序講述其一生的事跡,也關注其外貌特徵、脾氣秉性、婚姻和家庭生活、死後的安葬、道德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 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制的起源
    在這一問題上,西方學者有羅馬派和日耳曼派之爭,前者認為中世紀西歐莊園制是古代羅馬田莊制的延續,後者認為西歐莊園制是由日耳曼人的馬爾克(農村公社)制發展而來。馬克思主義學者則認為,西歐封建莊園制是在羅馬奴隸制度崩潰和日耳曼部落氏族瓦解等各種原因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中世紀自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歐洲大陸從未安靜的一千年。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內,戰爭從未停止,蠻族入侵,國破家亡,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一片狼藉。處在西歐社會的黎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勞動力大幅度減少,農田也是遭到破壞,社會生產力停滯。直到10世紀的鐘聲敲響,西歐經濟覺醒了。
  • 「大學之道」,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誕生為何是城市的興起而促進的?
    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歐中,12、13世紀的文化特徵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在這一時期中,經濟開始復甦、文學出現繁榮,這是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時代,它幾乎蘊含所有中世紀文明,其中大學是歐洲至今保存下來的中世紀體制,現代的歐洲大學都是直接從中世紀西歐大學發展而來的、學校、課程內容等組織形式都是中世紀西歐大學的產物。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前言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後不斷向歐洲大陸地區擴展,尤其西歐逐漸成為了基督教會發展的新重鎮,充分表明了基督教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蠻族入侵下的基督教依然能夠存活下來甚至反過來去影響這些北方來的蠻族勢力,成為他們的精神信仰,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隨後在中世紀西歐諸國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會影響力的擴大及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整個中世紀開始形成了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社會文化。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的文學作品方面還依然存有拉丁文化的基本特徵,但這也僅限於法蘭克王國發展的初期階段。
  • 世界史個人歸納---中世紀西歐(十四)
    文藝復興和行會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鎖鏈、隱修院與大學:中世紀西歐圖書館一瞥
    當今社會,圖書館的作用正在逐漸發生改變,逐漸從一個儲存圖書資料的場所,轉變成了知識交流、文化活動以及網紅打卡的公共空間。但在古代世界,圖書館的作用遠比今天更為重要。在人類文明歷史上,中世紀的圖書館及其所收藏的書籍具有特殊的魅力。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那時的西歐社會各階級,不論是生活在基層社會的普通民眾,還是當時西歐國家的統治集團、貴族、官員等等都處於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之下,這成為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文化的主要特點。
  • 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文:文史咖引言歐洲中世紀的園林發展,與他本身的社會形態有很大關係。由於中世紀的西歐,王權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而是由每個封建領主的勢力各自為政。這也導致中世紀的園林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皇家宮殿,皇家園林的存在該非常弱。
  • 中世紀西歐聖母崇拜為什麼興盛?
    在教眾之中,除了對於耶穌的崇拜還有較為興盛的聖母崇拜,而在中世紀的西歐,聖母崇拜極為興盛,而其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繫。「黑暗時代「和基督教歐洲中世紀,在現代學者眼中,算是一個歐洲文明史上一個發展極為緩慢的階段。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七藝 ,但神學是最高的王冠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認識論——信仰高於理性目的論 ——為宗教與教會服務二 騎士教育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 ,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中世紀大學三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最早的中世紀大學是義大利的薩萊諾大學(醫學著稱),建立於11世紀中期 ,1231年得到政府承認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