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邊(知青回憶錄)

2020-12-19 清風曉月寒

山那邊(知青回憶錄) 圖文原創/清風曉月寒

沙溪,靜靜地流淌。

溪兩岸,星星點點的村莊,生活著世世代代淳樸的村民。他們被沙溪水哺育長大,深深地眷戀著這片土地。

山那邊,如水墨畫般的山巒後面,有一個極小的自然村——上坪。沿著山中羊腸小道往上爬,山路時而平緩時而陡峭。當穿過一片密林,只見兩株高大的楓樹列在小路旁。替我挑著行李的村民,對著滿頭大汗、氣喘噓噓的我說:「到了。」

到了?我如釋重負,擦了一把汗,忍不住吐了一口氣:「真遠啊!」

往前望去,沒了密林的遮擋,天似乎亮了一點。面前最高處是一塊不大的平地(後來才知道是村裡的曬穀坪),兩側稍低處,散落著參差幾戶人家——這,就是上坪村。正是傍晚時分,家家屋頂飄著炊煙,幾隻土狗在門前臥地而息,瞪著眼睛看著我們一行人。

再往四周縱眼一望,只見茂林修竹,連綿不斷。對面山上傳來一陣從沒聽過的鳥叫聲。村民對我說:那是鷓鴣。我一驚:山深聞鷓鴣,難怪叫聲那麼悽涼。

沿著石階往下走,旁邊一個二米見方的小水塘。清澈的水中,水草在搖動,水面上不時冒出一串氣泡。一位小女孩,正在汲水。村民告訴我,這是泉水,日常就從這裡打水用。

走到一座破板房前,村民推開虛掩的木門,將行李往「床」上一放,「你們就住這兒。」

這就是「床」?四根木樁往土裡一插,上面釘上橫條,再鋪上木板,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了。

我默默無語,在床沿坐了下來。從此開始了一段人生沒齒難忘的經歷。

小山村的生活單調而艱苦。對於我這個身材瘦弱的人來說,每天繁重的體力活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一天,隊裡安排去沙坪割黃豆。從村裡到田間,大約有十多裡的山路。我從早忙到晚,中午飯也沒吃。到傍晚,挑著一挑豆梗往回走。一路上雙手緊緊託著扁擔,好減輕一些肩上的壓力。

我吃力地走著,山路小而崎嶇。一不小心,眼鏡又被樹枝刮到坡下。我撂下擔子,大口地喘氣。等同伴幫我把眼鏡撿上來,我抹了一把汗,戴好眼鏡,蹣跚地又上路了。

好容易挨到村口,到了曬穀坪。我扔下挑子,倉管員過來幫我過秤。「三十斤!」倉管員大聲地報著,旁邊的記工員緊接著說::「三分!」

我一聽,媽呀,我拼死拼活累了一天,就得了三個工分?

生活就是這麼嚴峻,但也得過下去。

慢慢地,和村民逐漸熟悉了,彼此的關係也融洽了許多。

村幹部見我實在不是幹活的料,就安排我到村小學任教。

村學設在村祠堂裡,有一到四年級,十來個學生,就我一個老師。由於自己年紀也不大,於是和學生之間都以朋友相處。當老師之前,他們都習慣稱呼我的名字。當了老師之後,村裡無論老少仍然稱呼我的名字,從來沒叫過「老師」。但我卻喜歡這樣彼此之間毫無距離的感覺。

村民很實在。當他們看到我對他們的孩子盡心盡力,關愛有加時,他們也對我報以熱情的關懷。

有時,這個村民給我送來一挑柴火;有時,那個村民又給我送來一籃新鮮的蔬菜。我在這裡便漸漸地有了「家」的感覺。

轉眼間,幾年就過去了。我在村民們的推薦下,選調進廠當了一名工人。

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艱辛,當然也有它的甜蜜;所謂甘蔗沒有兩頭甜,大約指的就是這吧。

進廠後,和村裡的人仍有聯繫。特別是有幾個教過的學生,也抽空帶著山裡的土特產到廠裡來看我。望著眼前已長成大小夥子的學生,我既欣慰又傷感。我對他們說,也想回到上坪去看看鄉親們。但後來卻因種種原因,沒能成行。

我也時常在夢中回到那開滿杜鵑花的山裡,見到了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回想夢境,作了一首自度曲。

夢回上坪

夕陽那畔煙如霧,望不見,來時路。

思量只有夢歸去,更不怕,山攔住。

茅簷修竹驚白鷺,執手見,顏如故。

秋蟲聲裡漸無語,月初上,日已暮。

上坪,我的第二故鄉。你雖遠在山那邊,但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心中,讓我魂牽、令我夢繞。我何時才能回到你的身邊?

相關焦點

  • 知青:良崗山上打山火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從上蔡大隊第六生產隊調到上蔡大隊西雲果林場,那裡新設了一個大隊知青點,閒散在各生產隊的知青都集中到那裡。望著那山火的走勢,山火是從坂裡公社那邊燒過來的。當時通訊很不發達,場部只有有線廣播,電話只有大隊部才裝一部。到了晚上7點多,大隊領導從廣播裡通知:『剛接縣革委會打來的電話,要求良崗山周圍的幾個村莊組織民兵上山打火。』因為我們果林場靠近火場,大隊領導決定,各生產隊抽調的打火民兵來我場集中,再從這裡上山打火。場長趕緊叫食堂人員煮點心、燒開水。點到名的場員也準備好手電筒、茅刀。
  • 山的那邊是什麼
    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在山的那邊,是海!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但一會兒,課文不讀了,有人起頭,就討論起「在山的那邊會是什麼」了。
  • 《夢隨風萬裡》:112、《中國知青圖書要目》讀後感
    那些以縣、農場為單位的知青回憶錄,那些個人的知青回憶錄,以真實多視角從當事人不同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大型省市知青回憶錄,更是知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肖巖主編的《北大荒風雲錄》,收集了在黑龍江三江平原知青們193篇文章書信,講述他們屯墾戍邊的親身經歷。
  • 山那邊是海,海那邊就是祖國
    今天早上被突如其來的一陣雨給驚醒,趕緊去露臺上把多肉植物搬到遮陽傘下,收拾停當回屋沒了睡意,拿起手機看到手機有條留言,是老首長發來的一張圖他們老倆口的照片,圖中的題字「山那邊是海,還那邊就是祖國」。山那邊是海,海那邊就是祖國。我理解的是:這是一種家國情懷,更是一種對故鄉的思念!
  • 山那邊 有個大海
    關注《學以致其道》,更多精彩等著您山那邊 有個大海童年時,我常趴在窗口望著窗外的山痴想,那高高的山那邊是什麼呢?奶奶跟我說:「是海!」「是嗎?」我疑惑地問:「山那邊真的是大海嗎?」然而,我卻很失望,山那邊根本就沒有大海,我無法面對事實,竟是哭著跑回家裡。一連好多天,心裡特別難受,一直埋怨著奶奶撒謊,騙了我。因為山的那邊還是山,而且還是連綿不斷的山。一眼望不到頭,根本沒有海的蹤跡,我心中那份最美好的願望和遐想,統統被眼前的事實給否絕了。
  • 小小說《山那邊》許剛
    在家養病期間,我靜下心來,拔開塵封的記憶,記錄下那段苦澀的往事……在我的印象中,父親與爺爺的談話,總和山那邊糾葛在一起。噢,山那邊。山那邊是指翻越中條山的解州一個叫馮家莊的小村子。那裡有爺爺牽掛的親人,他的一奶同胞,他的親妹妹桂香老姑。1931年,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為了拯救民族之存亡,解救民眾於倒懸。
  • 山那邊是山,海那邊是海,跨越山海我與你相擁
    忽然這幾個字湧入腦海:山那邊是山,海那邊是海。當我們未曾探索過遠方,必定認為翻越山還是山,跨過海還是海。偶然恍如一場夢來,發現有個地方:山那邊也有無垠的海。玻璃堆砌的豪華海景房,一抬眼就能看到無暇的天,棉花般的雲彩堆成各種可愛的形狀,遠方連綿的山,腳下無垠的海。不記得走了多遠,來到這裡,只記得眼下景是極致美,眼前人是欣賞日期。快寫下此刻的心情,那必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很喜歡在旅遊的景致裡加感情的嚮往,若沒有可以託付的人,也可以有託付的風景,一個人也能有浪漫的季節。
  • 知青圖書出版熱:難以釋懷的群體記憶
    導讀: 難能可貴的是,當一切已經成為歷史的今天,那個時代的主角——知青們卻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回憶和紀念那段經歷,有關知青的回憶文章、照片、書籍已經蔚為大觀。從最早的「知青文學」到集體撰寫回憶錄,直至最近知青書信、知青日記、知青紀實照片、知青歷史的結集出版熱,皆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閱讀。
  • 山那邊,海那邊,江上遠帆
    山那邊,海那邊,鷗聲陣陣,飛過遠空。循聲遠眺,江上遠帆,徐徐遠行。潮水打落魚兒,風裡泛開泡沫。寧靜的海岸,空靈的遠山。
  • 湖南往事 1972—1975枝柳線長沙知青回城風波
    按照指揮部最初的部署,來此施工的長沙知青們,不久就可以回家接受工作安排了。就在這個時候,狀況發生了。 1974年7月的一個中午,正在懷化牌樓知青駐地午休的殷建資,突然接到緊急通知,要他趕回指揮部駐地開會。原來,長沙分指揮部剛剛接到命令:長沙知青連隊,在完成枝柳鐵路懷化段的工程後,即將轉戰靖縣。這個消息出乎殷建資的預料,也讓知青們即將回城的夢想破碎。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一、早期的知青文學:「政治正確」是最重要的標尺釐清概念:何為知青文學?談及知青文學,當代人普遍認為,知青文學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作家,對「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後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學表達。這與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對知青文學的界定保持一致。
  • 沈明:遙祭我們的知青老同學於國彭大哥
    元月7日那天上午,我在從揚州返回南通的途中,突然接到老知青同學於國彭的電話。電話接通了,傳來的卻是老同學巴子林的聲音:沈明,告訴你一個噩耗:於國彭大哥走了!!……巴子林在那邊泣不成聲地告訴我。 啊!?我大吃了一驚,腦子剎那間一片空白了……我連連對著電話大聲喊著,喂喂,你說什麼?這不是國彭的手機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 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精彩上演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24日電(富麗娟 實習生曹霞)12月23日晚8點,由準格爾旗烏蘭牧騎演出的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展演活動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音樂廳精彩上演。劇目講述了鄉村振興的春風吹到了祖國各地,黃河岸邊的大井窪村在「精準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通往「山那邊」的公路建設再次啟動,老支書在扶貧幹部高珊的鼓舞下再一次燃起了奮鬥的熱情,帶領全村人共同建設新農村迎接新生活的勵志故事。
  • 安徽郎溪:《山這邊,山那邊》新篇
    1995年7月28日,《人民日報》二版刊登了一篇《山這邊,山那邊》的通訊,介紹了橫亙在皖蘇——宣城下轄的郎溪和江蘇下轄的溧陽交界的伍員山下兩個村莊的故事,它們的發展差距引人深思,新聞引發了宣城乃至安徽全省的思想大討論。
  • 鄧賢:曾孤身臥底入毒窟 知青一代的代言人(圖)
    鄧賢的人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出身於沒落的「有錢人」之家,7年知青生涯後考上雲南大學,他的《大國之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描寫「中國遠徵軍」的作品,《中國知青夢》等作品則為他贏得了「知青代言人」的稱號……  高考作文獲滿分  1977年10月,鄧賢從廣播裡聽到了高考恢復的消息,他對此將信將疑。但是,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機會。
  • 山羊皮主唱出回憶錄中文版,聚焦成名前的失敗|布雷特·安德森|山...
    南都訊 記者麻樂山羊皮樂隊主唱布雷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推出首部回憶錄中文版《漆黑清晨》,該書由雅眾文化出品,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發行。《漆黑清晨》是布雷特·安德森的第一本書籍,也是他回溯自己過往的一份動人記憶。英文版於2018年3月出版,歷時兩年終於推出中文譯本。
  • 官方文件證實文革時招工確實要查女知青處女膜
    網絡上的各種流傳,在交待史料來源時大錯特錯微博、論壇以及紙媒網站,在轉載這則「女知青用身體換回城通行證」的故事,並交待史料原始來源的時候,無一例外都說是來自鄧鵬教授編著的《無聲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鄉老知青回憶錄》一書;甚至有紙媒網站刊文,直接註明文章的作者就是鄧鵬先生。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 全域景區流量加冕,山那邊的另一種可能
    而位於平樂古鎮白沫江大橋旁的山那邊,扼守從古鎮通往周圍各大知名風景區的必經之路,勢必成為平樂古鎮以及天台山等風景區的客流紅利既得者,為區域內提供高品質的旅居歸屬地。從山那邊出發,通過白沫江大橋一路向南,便可到達川西竹海、天台山、南寶山等自然山水秘境;向西走,可至蘆溝竹海景區。
  • 電影《山那邊花開了》即將開拍
    8月6日下午,大型扶貧電影《山那邊花開了》在涼山西昌舉行推介會,會議宣布即將開拍的《山那邊花開了》將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大背景,以發生在涼山的多個故事為原型,用時代發展的光影和色彩向全國觀眾揭秘脫貧前後的大涼山。
  • 新書《山那邊》前言:活著,就要讓人生充滿色彩
    《山那邊》尚煥煥著活著,不能只為活著《山那邊》尚煥煥著時間匆匆,站在整個生命的長河中,回眸張望,或許十年、二十年如白駒過隙《山那邊》尚煥煥著我有時就難免想:出書幹什麼?《山那邊》尚煥煥著這不是一本為出版而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