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學校的話,只有一所學校能夠擔當得起,那就是當時的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當時也許僅僅只是一所軍校,一所培養革命者的搖籃,但是到了現代黃埔軍校已經成為一種象徵,一種精神,黃埔精神永存。
黃埔軍校其實並不是叫做「黃埔軍校」,在它1924年建立的時候名稱叫做「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是因為它的地址是在廣州黃浦區的長洲島上面所以被統稱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之所以影響甚大,一方面適於當時的國情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精神。
黃埔軍校的精神的最好表達方式,就是當時懸掛在軍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入」。我們從中學開始學習歷史,在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們,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政府被推翻,國家步入民國時期。
從總的上來講這是沒有錯誤的,但是當時的民國時期跟後來的民國並不相同,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之後,被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的果實。之後袁世凱去世之後,中華大地上被各式各樣的軍閥所統治,那是一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
於是為了維護辛亥革命的果實,為了消滅所有的軍閥,為了中華大地的統一,黃埔軍校就是在這一時期又國民黨和我黨一起共同組建而成。剛開始的黃埔軍校是遵循著對聯上所寫的那樣」革命者入「,貪生怕死者和升官發財者都另尋門路。
因為畢竟當時的革命者的力量還是遠遠的小於軍閥,黃埔軍校中聚集的只不過是一群滿懷著理想報復的年輕人,也就是這一群滿懷抱負的年輕人,走入黃埔軍校,然後走出黃埔軍校,經歷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成長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
但是隨著孫中山先生的逝世,北伐戰爭的勝利,國民黨獨裁者開始舉起自己的屠刀,把屠刀對向了我黨革命先烈,導致最後國共分裂,在這個時候黃埔軍校已經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埔軍校,而黃埔精神也不像是對聯上所說的一樣。
之後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雖然黃埔軍校也被遷往寶島,但是它的影響力已經遠遠消失了。據有關的不完全統計,黃埔軍校為當時的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光是達到將軍軍銜的就有1600多人。
並且將星薈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那一列名單,每一個名字都是近代史上的主角,每一個名字都包含無數的光輝,也就是當時有他們,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的今天,黃埔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