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美古村,鬥簷翹角的紅磚厝是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

2020-12-17 美麗山水任我行

埭美古村位於九龍江南溪河畔、瀋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兩公裡處,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繞水,古榕遍地,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紅磚厝是閩南傳統民居的主色調,但如今保存完整的老宅已不多見,埭美古村落位於漳州市龍海鎮,離晉江一百多公裡,過了廈門不遠,村子在高速公路底下,村子不大,乾淨整潔安靜,無需門票。

村子裡依然充滿著雞鳴犬吠的人間煙火氣息,門前一條小河,浣衣洗菜,埭美的民居並不高大堂皇也不裝飾精美,也沒有什麼名人故居,但卻保存得非常完整樸實無華。

整個村落被一條小河環繞,山環水繞,統一規格統一朝向的房子整整齊齊,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這裡沒有新舊交雜,沒有一幢樓房會突兀其中,鬥簷翹角的紅磚厝是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但是現在真的越來越少了。

相關焦點

  • 走進埭美古厝,賞閩南版威尼斯水城,品硬山燕尾紅磚文化
    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四周環水,「埭美水上古民居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它是在明朝景泰年間,到現在已經有560年的歷史了;第二個特點是它規模比較大總的有276座,第三特點排列整齊劃一,新舊有序排列,硬山式燕尾脊建築風格,是我們閩南地區的建築風格代表之一;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心錄 | 靜思究創新 | 閩南紅磚民居建築典範 ——楊阿苗故居營造特色賞析
    閩南紅磚民居建築以其靈秀的造型、精湛的構造、華麗的裝飾而聞名遐邇,在中華傳統民族建築之林獨樹一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重要的文脈。遍布閩南城鄉的紅磚民居建築,形成歷史文化名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歷數紅磚民居「家珍」,引以為典的當屬楊阿苗故居,以致在泉州「言古民居必稱楊蔡」(楊指楊阿苗故居,蔡指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群)(圖3.4.1)。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閩南民居如詩如畫「紅磚白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硬山頂」。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一塊紅磚,承載了閩南的建築文化
    這幾年,璟業的小編遊走在廈、漳、泉等地大街小巷,屋頂、外牆、小巷的地板,到處都是紅磚。也許這就是閩南紅磚建築特色吧!「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在閩南,房子用閩南話來說叫厝,也叫閩南紅磚古厝。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閩南紅磚古厝,紅磚紅瓦,豔麗恢弘,盡顯建築之張揚,而內在則質樸端莊。
  • 廈門出發到閩南水上「周莊」—埭美古民居
    一直以來我對於閩南古厝頗有好感,它有著極具風情的硬山式燕尾脊屋頂、紅磚灰白牆建築風格,絕對是拍照打卡的網紅場所;據說住在裡邊是冬暖夏涼,所以趁著周末閒暇時間,我背上行囊去體驗了一把閩南古厝的生活。先說說關於埭美古民居的位置、廈門出發的交通、遊玩費用,可參考下圖。埭美古民居位於漳州市龍海市東園鎮,自駕或公共運輸都可以到達。
  •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紅磚瓦 燕尾脊
    ,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廈門網策劃推出《最廈門·最中國》欄目,以微視頻形式探尋廈門的歷史文化傳承記憶,讓更多年輕人在體驗城市特色、感知廈門文化的同時,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田,在薪火相傳中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激勵大家為理想堅持、為生活圓夢、為新時代偉大祖國增光添彩!
  • 燕尾脊——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形式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尋訪古建古韻之美——泉州傳統民居建築
    大量的紅磚古厝或古民居建築,其由白石基、紅磚牆、紅瓦頂、燕尾脊等構築的典型立面形制,迄今仍為人們所探究和品味。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 五店市近距離觸摸紅磚厝:南閩王親口賜建,閩南遍地都是皇家建築
    寫在前面:1、紅色的建材是專用於皇家宮殿、廟宇及帝王宗祠這一類建築,被稱為宮廷色,本為「庶民不許」,卻在閩南民間大量使用;2、早在宋代,紅磚厝這種建築已經在閩南地區開始推廣和建造。於是閩南就出現了很多皇宮式的民居。泉州紅磚厝,拿來炫富有何不可?當然這不過是一個美好傳說,閩南紅磚建築的起源尚無定論。有專家考據:早在宋代,這種建築已經在閩南地區開始推廣和建造。紅色的建材是專用於皇家宮殿、廟宇及帝王宗祠這一類建築,被稱為宮廷色。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此種大厝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庭、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築外圍牆,穿鬥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採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屋脊,脊角「燕尾式」,其代表作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南安蔡淺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鯉城區楊阿苗故居。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心錄 | 靜思究創新 | 淺談閩南傳統建築幾種特色工藝
    其時閩南一帶民居效仿宮廷建築,被民間稱為「皇宮起」。後來畫南人外遷,這種皇宮式民居建築形式,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燕尾脊」式建築有著深厚的建築歷史文化涵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燕尾脊」古大厝對海外遊子,是鄉愁的象徵;而故土家園的親人,則藉此寄寓期盼親人能夠猶如燕子回歸的特殊心情。情景交融,思念深切。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閩南民居,那絢爛的紅房子究竟起源何處
    (老房子牆體遺存) 閩南傳統民居的特色,有幾點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中國傳統民居以木構為主,很少使用石料,但閩南民居卻大規模使用當地盛產的白色花崗巖,不但作為臺基、階石、柱石、門框,還作為裙牆(當地稱壁腳)壘到齊胸高。我在惠安還看到過全用石材建築的房屋,包括牆壁、梁柱、樓板,統統使用條石。他們把石材當木材用了。 其次是紅磚紅瓦。中國各地的民居建築,用的都是青磚青瓦,只有閩南民居使用紅磚紅瓦,他們稱為「紅料」。這很奇怪。一般認為,青磚青瓦的質量更好。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閩南傳統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大厝式、府第式和洋樓式。大厝在閩南方言中有「大宅」、「大院」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閩南地區連續傳承的體現。據了解,蔣厝、盧厝、下王府、陳簡宅、李世俊宅、陳貴賤宅、坂美大夫第等24處,多為清代建築。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多為清代建築 出保護規劃方案
    劃定保護範圍指定修繕原則  規劃部門此次對第一批擬保護的閩南大厝劃定保護範圍,制定修繕保護原則和規劃圖則。列入本次保護規劃的閩南大厝單體的標準要求:具有閩南大厝一定建築特徵或風格,保存相對完好,佔地規模在200平方米以上;與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關。  閩南傳統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大厝式、府第式和洋樓式。
  • 閩南紅磚建築:華僑遺產 承載幾多歷史記憶
    那麼,這些有待維修的紅磚建築群價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藝嗎?它承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意義何在呢?  紅磚古厝:華僑留下的遺產  與傳統的閩南古厝一樣,大嶝島田墘紅磚建築群的外貌均是以紅磚建築為主。「紅厝頂、紅牆磚、紅地板」是大嶝紅磚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雙燕尾式、馬背式,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
  • 厝、兜、山、塘、埭、坑、洋、埔···閩南人你住佗位?
    在閩南,無論你在哪,你所處的地方或者鄰近,地名中一定有這樣幾個字:厝、兜、山、塘、埭、坑、洋、埔···,然後一般還會搭配上東、西、南、北、頂、下、前、後、頭、尾、邊等方位字,諸如厝頭、頂兜、山前、東埭、後坑、下洋、北埔···等地名你一定不陌生。
  • 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建築古代宗法制度
    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晉江五店市:紅磚厝裡的閩南煙火味兒
    ——白巖松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去過泉州的東西街、開元寺,也逛過泉州的中山路、洛陽橋、崇武古城,我以為這就算到泉州一遊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七匹狼」男裝品牌,正是誕生於晉江這片熱土,而位於五店市的這家形象店,也是一幢兩層樓的紅磚厝。一磚一瓦裡,飽含了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奮鬥精神。福建人愛喝茶,閩南人更不例外。華燈初上,在五店市傳統街區的中心廣場上,就擺滿了喝茶用的竹桌、竹椅,喝茶納涼的人們絡繹不絕,愛茶之切,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