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
送王船申遺成功!
12月17日,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活動「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由中馬兩國聯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由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共同承辦。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典型案例,體現了人類普遍的共同價值,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送王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送王船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送王船申報片(時長:9分47秒)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 葉細緻
這次的申報成功,也看出了我們中華文化傳統的魅力,同時也得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的認可。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地加強閩南文化的研究,深耕社區的活動,移風易俗,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本要求,來規範我們的活動。讓我們的文化能夠在世界,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為實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提到送王船
每個閩南人應該都不會陌生
天黑黑要落雨海王船要出島阿爸出海去討魚阿母燒船送王船一送金銀和財寶二送糧草擺酒桌三送神明去護保
這首熟悉的閩南童謠
講述的就是我們閩南
古老、獨特的「送王船」習俗
在廈門
不少地方都有「送王船」的習俗
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思明廈港沙坡尾、湖裡鍾宅、海滄鐘山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活動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豎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王船騰起的火光,寄託著沿海人家珍愛生命的心理及企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願望。
一起來回顧一下
幾場盛況空前的「送王船」活動!
▼▼▼
沙坡尾
11月15日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開幕式在沙坡尾舉行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歷時兩個月打造,為歷屆最大。
由居民、信眾組成的踩街隊伍緊隨其後,沿大學路、環島路等巡街將王船送到了書法廣場沙灘處,舉行「燒王船」儀式。當天下午四點半,信眾合力點燃王船,希望「王船化吉」為大家帶來庇護和平安。
△廈門廣電拍客:MrY
湖裡鍾宅
在鍾宅畲族社區居民的簇擁下,王船被緩緩抬出了鍾宅祖祠。
王船被抬至五緣灣附近的沙灘邊,在擺好方位後,三根桅杆被架起。經過最後的儀式後,熊熊火焰慢慢燃燒著整個船身。周圍群眾祭祀海神,祈願祝福,希望來年風調雨順。
海滄鐘山
去年12月,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信眾前來共襄盛舉,場面十分熱鬧。
△廈門廣電拍客:林旭東
翔安後村社
每年農曆四月十六,翔安區後村社就特別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鑼鼓聲鳴,舉行一年一度的「豎燈篙送王船」民俗活動,來自海內外的後村人齊聚一堂,共祭先祖,祈願百姓幸福安康。
同安西柯鎮呂厝社區
每年在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舉行的送王船活動,都會吸引數千群眾前來圍觀,場面可謂相當震撼!
距廈門直線3000多公裡的
馬六甲「送王船」習俗已經流傳了上百年
早在1845年,馬來西亞馬六甲就舉行了第一次「送王船」習俗。直到今天,活動的每個環節、每件道具,都要嚴格依循閩南傳統。因為對祖籍福建的華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先輩們離家打拼時帶來的「鄉愁」。
△1919年「送王船」照片
△廈門呂厝華藏庵與馬六甲萬怡力勇全殿締結兄弟宮廟協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也同期列入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一起傳承文化根脈
共築文化未來
來源 廈門廣電
部分來源/央視新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