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網絡耽美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一對對CP在腐女們的想像和再創作中合了又分。大家似乎並不在意CP們能否在現實生活中達成文學裡的想像性關係,在虛擬世界中「磕到」即是滿足。如此特殊的文化現象也已衝破國門,受到了西方世界的關注。本篇文章翻譯自荷蘭漢學研究者Manya Koetse在流行文化網站「what’s on weibo」發表的《腐女:中國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化》,來看看西方朋友對耽美文化的了解,是不是比我們還多?
中國所謂的「腐女」被嘲笑、討厭和誤解,但她們卻是一種已經興盛發展數年的網絡亞文化的核心。
中國的社交媒體繁忙異常,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趨勢、主題和運動出現,但當它們帶給人們的新鮮感消失後,又會迅速衰落。但也有一些流行趨勢發展壯大。其參與者在網絡環境中構建自己的空間,逐漸促成經年不衰的新社群和網絡亞文化。
其中一個這樣的空間就屬於腐女,「腐女」這個詞有些自嘲的意味,脫胎於日本詞語「fujoshi」。在中文語境下,「腐女」指的是熱衷於閱讀和觀看描繪同性戀男性情色和浪漫關係的虛構故事、劇集和漫畫(統稱為yaoi(日語詞))的年輕女孩。
「腐女」不僅閱讀這些主要由女性作者創作、目標讀者也是女性的故事,還自己寫這類故事,並與朋友們分享討論。
在中文裡,yaoi(男同性戀情色故事)也被稱為「耽美」或「BL」(Boys』 Love的首字母縮寫),這些術語指代的都是男同性戀小說。這種文體在中文網絡空間各處都佔有一席之地。作為一種已存在超過十年的網絡亞文化,它在短期內不會衰落。
媒體和技術都大大促進了這些(主要)為腐女創作的幻想故事的傳播。這些幻想故事的尺度範圍很廣,有純情的至多只涉及男孩們手牽手的作品,也有色情的部分,不過,這些幻想的核心是愛和親密關係(Galbraith2011, 213)。
在腐女的世界裡,總有新的流行趨勢出現。舉例而言,2020年夏天,日本的BL遊戲品牌Parada發布了一個十八禁的耽美遊戲,名叫「Lkyt」。遊戲發布之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Parada之前發布的遊戲「9號房間(Room No.9)」在中國的BL粉絲之間也仍很流行。「9號房間」的故事圍繞兩個年輕男性展開,他們已經做了很久的朋友,現在因為一個行為分析實驗被關在同一個房間裡。這兩個人被逼做出一些屈辱的舉動,包括為了活著從房間裡出去與對方發生關係。
幾年前在腐女之中流行的一個話題是英國的犯罪劇集《夏洛克》,腐女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甚至吸引了西方新聞媒體的關注。許多從耽美的角度看劇的中國觀眾確信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和他的助手華生(馬丁·弗瑞曼飾)不只是專業上的合作夥伴,他們還是一對情侶。這種想像兩個角色之間有情侶關係的行為也叫湊「CP」,「CP」是「coupling(配對)」或者「character pairing(角色配對)」的縮寫。
福爾摩斯和華生之間晦澀難明的關係——以及他們明面上並非同性戀的事實——非常符合中國腐女對同性愛情故事的想像。無數的腐女將《夏洛克》的劇照PS成同性愛情圖片,編造角色之間的愛情故事,討論福爾摩斯和華生之間的曖昧關係並樂此不疲。
耽美愛好者活躍於多個網絡空間。各中國文學網站、討論區以及ACG(Anime(動漫)、Comic(漫畫)和Games(遊戲)的縮寫)交流平臺(如B站)上,都有腐女社群。實際上,BL元素隨處可見:耽美短篇小說、網絡小說、漫畫、遊戲和劇集不斷被生產出來,並且深受消費者青睞,在耽美迷中廣為傳播和討論。
中國晉江文學網創立於1998年,是中國最早創立也最有影響力的有耽美頻道的網站之一,其中最紅的小說能獲得上百萬點擊。Priest就是該網站最成功的作者之一。
不過,除了耽美專題論壇,許多更加主流的社交平臺(如微信和微博)上也有很多腐女。腐女們每天都在耽美相關的詞條下(如#腐女日常#、#bl條漫#、#bl漫畫#和#原創耽美#)討論她們最喜歡的耽美作品和相關的最新消息。
腐女們的影響不斷擴大,但爭議也隨之產生。她們常因喜歡同性情色內容被鄙視,也受到了一些性少數者的批評,因為ta們認為腐女主動或被動地使真正的同性戀者噤聲,真實的同性戀體驗也被排除在了這些女性的想像之外。
這一切從何而起呢?耽美文化的「耽美」一詞源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早期,日本的漫畫和動漫開始流行於中國市場,不過大多都是盜版。BL文化隨著這次日本娛樂產品打入中國市場的潮流,在中國流行起來。
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女性為目標客戶的男同性愛小說和漫畫就出現了。然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主流媒體觀察到了一陣「男同性戀熱」,男同性戀的代表也風靡人群,這種文化才在日本變得流行。
對日本媒體和娛樂行業來說,1993年是真正的「同性戀之年」。在1997年出版的《製造同性戀》一書中,小川翔(Sho Ogawa)記述道,一本日本雜誌甚至為讀者提供了「耽美玩具箱」:全彩印刷的男同性戀遊戲紙人套裝,可以剪下來玩。套裝包括配套的衣服,從夾克衫到運動服,應有盡有,甚至有皮質束縛帶。隨書附贈的還有遊戲指南,鼓勵讀者玩換裝遊戲。指南中寫道:「請給您的紙片人取一個可愛的名字吧」,還有「請為紙片人們編織一個大學校園愛情故事」。
也正是在1993年,許多中國年輕女孩第一次在國內的書店裡接觸到日本盜版漫畫、小說和雜誌,由此發現日本還有一種專門講述男性之間浪漫故事的文藝產品。
這些年裡,曾受日本漫畫和小說啟發的中國耽美文藝作品已經吸收了中國特色,中國的耽美作品和西方「同人小說」(slash fiction)的亞種也有所不同。
耽美的字面意思是「耽於美好」。中國的耽美文藝作品發展出了自己的特點,它們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現,同時與日本的視覺文化也有很深的聯繫(Madill et al 2018, 5)。自從中國第一本耽美月刊於1999年發行以來,耽美文藝作品便開始吸收各種本土的、國外的當地文化以及其他外國媒體和明星文化(如韓國和泰國文化),並且逐漸成為了一種真正的中國粉絲文化現象。
不了解耽美亞文化的人常常好奇,是什麼使得許多年輕女孩著迷於「男性之間的愛情」,並如此享受創作和閱讀同性情愛故事,對此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陳欣(音譯)在耽美(BL)的相關研究中提到,他認為原因之一是這些作品為讀者們(主要是直女),帶來的「安全感」。她們可以自由幻想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所不存在的浪漫故事。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些其他學者的認可,他們認為,耽美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幻想環境,因為在借耽美作品探索自身性愛的邊界時,她們可以避免被性物化。
「純愛」是耽美最吸引腐女的特點之一。在腐女們看來,同性之愛是最浪漫的一種愛情,因為他們的愛跨越了性別的界限。在這些故事之中的男主角並不一定是同性戀,他們只是恰好愛上了同一性別的人。「你是男是女並不重要,我只是愛上了你」以及「我並非同性戀,我只是愛上了一個男人」是腐女的小說裡常出現的句子(Dai 2013, 34)。
張純如(2016)也強調,耽美文藝作品為女性作者和讀者提供了一條「顛覆性的」探索性愛和快樂的道路。腐女們把男性作為女性慾望的載體,並以此挑戰了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也讚揚了性別的流動(appreciate gender fluidity)。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腐女社群已經從一個小眾群體成長為一個中國網際網路上不可忽視的社群。她們已成為媒體上常討論的現象級話題,甚至有許多學者對她們展開研究。
一名微博上的腐女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已經成了專家。」
本文觀點不代表機構立場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閱讀翻譯原文
翻譯:水仙
編輯:韓明宇
校對:劉子婧
排版: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