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丕昌
戴丕昌,祖籍山東,現居北京。號雲峰山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書畫創作研修班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榮寶齋籤約畫家。山東大學品牌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其作品《大嶽之魂》入選&34;全國百名名家畫黃山作品展″、2019年山水作品入展榮寶齋畫院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暨榮寶齋畫院建院十五周年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
主講人:戴丕昌
書法和國畫是我國國粹,從它們起源、發展到成熟,已歷經千年,具有悠久的歷史。這兩門藝術既是獨立存在的,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古往今來,很多書畫學者都曾探尋過它們之間的關係。下面我談談對書與畫的幾點認識。
一、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這樣記述:「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日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古文字時代可謂是書畫混合時代。書法和繪畫在起源上,淵源是一致的,兩者同根生。原始社會的人們就把這些動物形狀畫在彩陶上、巖石上,畫出的這些形狀,看著像畫又像字,它們是一體的。書中有畫,畫即是書,可以說是書畫不分。例如牛、羊、鹿、日、月、旦、山、水、門、冊等等,象形字就是畫。
書與畫隨異體但同質,「書畫同源」由來已久,其表現技法、藝術審美等許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脈相通的,其初衷都是用來記載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段。
二、書畫同「具」
筆、墨、紙、硯是書畫共同使用的工具。書法是線條藝術,特別講究用筆質量,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謝赫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第二法即「骨法用筆」,「骨法」是構成繪畫形體的骨骼。東漢蔡邕說:「唯筆軟則奇怪生焉」,因為筆軟才會有奇特的、無窮的變化,書法家就是用這隻錐形的柔軟毛筆,經過千百次的練習後,方能形成那一條條、一點點遒勁有力的點線來追溯出那種至高的骨力。
筆墨是書畫的生命,線條是書畫藝術的表現形式。現在科技發達,除墨汁外還有墨液、宿墨,各種墨汁比比皆是。由於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好象研墨的少了,但講究的書畫家仍然是根據自已創作作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墨來自已研磨。況且古人寫字前的研墨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寫道「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意在筆前者勝,意在筆後者敗。蘇東坡說:「非人磨墨墨磨人」,就是說研墨的過程,使心要趨於清靜,棄除浮躁,這個過程也是構思的過程,亦是修心養性的過程。墨離不開硯,好的硯,端正富光澤明亮,極易下墨與發墨,所謂「墨在硯中,隨筆旋轉」,「墨逾堅者,其戀石也彌甚」,墨與硯其關係密切可想而知。宋代歐陽修在《試筆·學書為樂》中說:「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好的工具,才能使書畫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三、書畫同法
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同一個領域,都反映作者的文化素養、哲學思想和對事物的認知。書畫審美標準的相同,在藝術表現語言上,都是通過相同的工具,以點線為主要造型手段,將點線筆墨形成的黑白、虛實、輕重、長短、粗細等,達到完美的結合和高度的統一。這些筆墨形式都是畫家內心世界和情思意境的表達,自然的審美感受轉為審美表現,把自然美創作為藝術美來體現書畫家深邃的藝術意境。
歐陽修曾說「古畫畫意不畫形」,凸顯了尚意不重形的追求。中國繪畫發展到高級階段,就是寫意。齊白石界定中國寫意畫的標準,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人們公認書法中的行草在表現性上是最有作為的書體,最能抒發人的情感。例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寒食帖》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之經典。其實不管什麼書體,書法的審美追求應該是一致的。
四、書法之重要性
(一)以書入畫
著名畫家陳子莊說:「中國畫應該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什麼樣的書法線條就能表達出什麼樣的繪畫風格,徐青藤是草書大家,曾自稱「我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繪畫亦得益於草書筆法。吳昌碩一生研究《石鼓文》,追求高古樸厚之氣,其繪畫得益於他鍾愛一生的《石鼓文》,他的國畫就是樸厚生拙,蒼勁渾穆。潘天壽的繪畫,用筆遒勁有力,也得益於隸書的剛健質樸。作為一個有成就的畫家,只有在書法上下一番苦功,才有可能在繪畫上有高質量的筆墨意味的體現。
程大利先生說「中國畫以外的所有畫種都可以與書法無關,唯獨中國畫離開書法也就離開了書寫性的本質和靈魂,所以書法功底決定著中國畫家境界的高低」。畫法即書法,書法即畫法。作畫須以書法之筆寫之,若離開這個書法的筆法,畫中則無內美可言,點線是經不起推敲的,足見書畫之間這種不可分割的血肉關係是何等的難解難分。
(二)書格決定畫格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在表現形式上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態勢。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畫棄傳統、崇現代、重形式、輕內涵,重製作、少情感、無格調、甜、俗、邪、賴等。現在很多畫家的作品「有墨無筆」,初看雲山霧罩,細品索然無味。究其原因,除畫家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不高,精神境界低下以外,欠缺書法的功夫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陳傳席先生說:「書法不行,中國畫格就上不去」。
對於中國畫來說,沒有用筆的質量就沒了中國畫的根基。唐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善書」是「善畫」的基礎,提高書法水平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的必然途徑。
從小的方面講,書法功底讓畫的線條有質量;從大的方面看,書法功底讓畫作有了氣象。字的修煉到了秦漢,那你的畫自然會被帶到秦漢。一個有修養的書法家也不可能是單純靠技巧的。純技巧也成不了書法家,書法學習和研究,關係到詩詞歌賦,哲學、美學及其它人文修養。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趙孟頫、黃公望、倪雲林,明代的董其昌、徐渭、陳淳、文徵明、沈周、唐寅,清代的八大、鄭板橋、趙之謙、四王、四僧,現代的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陸巖少、諸樂三等等。從古至今,沒有一個畫家是不精通書法的。揚州八怪中格調最高的金冬心,海派影響最大的畫家吳昌碩都是50多歲開始學畫畫,由於他們學畫前都有深厚的詩詞、國學基礎,在書法上已有很高的成就了,因此他們在繪畫上雖起步晚,但繪畫成就卻超越了同時期的繪畫精英們,一躍成為畫壇領袖。實踐證明,一個優秀的畫家離不開書法的修養,書法的修養多高其繪畫成就就有多高。
書法與繪畫同根、同源,他們在使用材料、工具、技法上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都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也有了相同的審美理念和批評標準。尤其是宋元以後文人畫的崛起,以書入畫成為中國繪畫高格調、民族性的必然要求,體現出中國畫的本質。縱觀中國傳統藝術史,書法與繪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共同成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發展壯大、日臻成熟。深刻認識書法與國畫的關係,對於準確把握書與畫的本質特徵,明確書法與繪畫的發展方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點擊連結查看詳情)